三线子弟沉思:什么是“厂话”,东北三省人绝对值得骄傲

导语:三线厂话,字典里没有的词汇

作为三线子弟一枚,对三线的“厂话”总也无法忘怀,这辈子乡音没有学会,“厂话”确根植于我们的一生。

“厂话”这个词就是你翻遍字典辞海也找不到的,因此为这个词是在大三线建设的一部分三线人圈里特有的词汇。

三线子弟沉思:什么是“厂话”,东北三省人绝对值得骄傲

三线沉思录厂话

“厂话”是什么话呢?三线备忘的编者负责任的告诉你:“厂话”约等于“东北话”,是在各个大三线时期建设的三线厂内通用的普通话。

“厂话”作为一种特殊的三线文化现象,绝对值得白山黑水间的东北三省人骄傲。

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关于“厂话”与三线建设历史背后的故事。

三线子弟沉思:什么是“厂话”,东北三省人绝对值得骄傲

厂话背后的历史故事

厂话起源:共和国长子援建全中国

“厂话”的起源要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国初期,当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可以说刚刚起步。

东北三省以哈尔滨、沈阳、长春等一批重工业城市为代表大力支援了全国的建设,因此被称之为:共和国的长子。

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除了众多项目落地东北以外,东北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也纷纷被抽到其他省份的项目上进行支援。

由此东北话跟随者那些曾经的建设者们走向了全国各地的重点工程项目,因为与当地语言的不同,在各个项目的厂内使用,形成的初期的“厂话”。

三线子弟沉思:什么是“厂话”,东北三省人绝对值得骄傲

三线厂

厂话大发展:三线建设,一场东北话的迁徙

“厂话”的大发展阶段是1964年开始的大三线建设,据《东北支援与三线城市发展》一文中显示:“东北重工业基地,完成了支援全国三线建设最大任务量的时代重任,约向三线内迁企事业单位200个、人员100万、援建项目300个”。(文章刊登于《改革开放》期刊2018年第2期)。

100万人的分到300多个三线建设项目里,每一个三线厂项目平均能达到3000余人。加上这些三线厂的子弟和家属,每个三线厂都有着几千人的东北人。

由于当年三线建设项目多为保密厂(兵工厂或重点项目),因此三线厂都着自己的商店、粮店、学校等等,和当地居民相对隔绝 ,也就造成了“东北话”成为了与当地话有所区别的独特“厂话”。

三线子弟沉思:什么是“厂话”,东北三省人绝对值得骄傲

三线建设·一场东北话的大迁徙

三线厂话:一种独特的三线人符号

落地扎根于大三线建设中三线厂的“厂话”,成为一种独特的三线文化现象,也演变成区别于当地老百姓与三线厂子人的一种符号。

说“厂话”的人意味着来自大山外的世界,吃国家供给粮,住厂子的职工宿舍,见识比当地人广。

说“厂话”的人意味着来自带着阿拉伯数字代号的保密工厂,穿着和当地老百姓不一样的三线厂工作服,走到路上都优越感十足。

三线子弟沉思:什么是“厂话”,东北三省人绝对值得骄傲

541厂山下家属院

说“厂话”的三线子弟们意味着从小在三线家属院长大,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东北话为主的“厂话”教育。

一位大西南的大三线二代子弟曾经感慨:“我们的厂上海人,湖北人,湖南人、山西人都有,当然最多的是东北人。全国各地的人汇集到一起,最后都被东北人赤化了。因为大家必须有一种语言为主,所以东北普通话成为主流,特别是厂子弟,打生下来学的话就是“厂话”。

三线子弟沉思:什么是“厂话”,东北三省人绝对值得骄傲

深山中的三线厂

三线厂话外延:山西晋南的“分指人”与河南许昌“126屯”

“厂话”的文化现象不仅仅存在大三线建设项目和三线厂内的交流,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周边。

三线备忘的编者就深有体会,这两举两个典型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山西晋南541工程的分指人

山西晋南的541工程数万人分布在翼城、绛县、闻喜、夏县四个县境内,十八个分厂因保密原因在建设初期称之为“第X分指挥部”,后来被简称为“X分指”,在晋南地区541工厂的人,被当地称之为“分指人”。

判断你是不是“分指人”的标准就是,是不是会说一口带着大碴子味道的东北普通话。后来发展到当地人要说普通话,就被同村人打趣,“你别同我分指啊!”

三线子弟沉思:什么是“厂话”,东北三省人绝对值得骄傲

三线厂·屯

第二个例子:河南许昌“126屯”

河南许昌有个七十年代末最后一波三线建设立项的生产冲锋枪三线厂:河南庆华机器厂(代号126),他的主要人员来自东北国营庆华工具厂(代号为626)。

由于和当地人说着不一样的厂话,生活习惯也有着诸多不同,再加上126厂子搬迁后就没有正式量产,很多人都怀念曾经的东北,因此三线厂的内部人开始叫自己的家属区为:126屯。久而久之,126屯俨然成为当地说东北普通话的大本营。

在河南许昌无论是你打出租车还是到菜市场,总会遇到很多说着东北话的本地人,他们都是来自于126屯。

三线子弟沉思:什么是“厂话”,东北三省人绝对值得骄傲

三线深思:厂话的荣光与失落

三线厂话:随着三线厂起伏的荣光与失落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会说“厂话”无疑代表着无形的光环的。

记得当年第一次随出差的父亲到北京,听到北京人说话很奇怪,私下认为北京人的普通话水平也太差了,还不如我们山沟沟里兵工厂的孩子。当时满满的三线子弟的自豪感。

后来,随着大三线建设的停止,三线厂纷纷搬出大山,开始接触城市文化时,才发现曾经引以为荣的东北“厂话”,与地方老百姓格格不入。只好纷纷开始放弃“厂话”,学说当地方言,“厂话”随着三线厂的起伏变化,成为三线人心理落差的直接体现。

这一点上四川的一位同为三线子弟的姐姐颇多感触,她曾经跟我说过:

“我曾以“厂话”为荣。甚至是错误的不准三代学四川话,认为四川话不好听。后来,我被“流放”到社会。才发现厂话和地方格格不入,根本融不进去,更别说找工作了。”

“要想不喝西北风,只有适应市埸,随行就市。我又规定,全家在一起只准说四川话,不准说厂话。四年下来,才把舌头别过来。刚开始学说四川话的时候,别人说,一听我说四川话,就想把我“掐”死。”

三线子弟沉思:什么是“厂话”,东北三省人绝对值得骄傲

四川157三线厂的班组学习会

写在最后:厂话背后,三线备忘的沉思

上个世纪的大三线建设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虽然很多三线厂最后走出了深山,慢慢的被岁月所淡忘,但是短短的十五年,造就了很多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之一就是“厂话”。

虽然说东北味道的“厂话”已经不再有曾经的骄傲,但作为一种曾经我们自豪的语言,已经成为深深的印在三线建设者和三线人的烙印。“厂话”这种影响到我们几代人的东北话,绝对值得东北三省人骄傲!

三线子弟沉思:什么是“厂话”,东北三省人绝对值得骄傲

寻找曾经的三线记忆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曾经的东北三线人,历史不该忘记曾经的东北“厂话”.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三线备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子弟   东北人   许昌   厂子   河南   代号   家属   沉思   普通话   线人   骄傲   独特   现象   项目   东北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