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背包带:从太行三基地建设到下岗偷麦麸·三线备忘故事

三线建设已经是五十年前的往事,那个时代的故事写起来沉重又艰涩。

我们这些三线子弟和我的父辈们亲历了三线厂的跌宕起伏,看着带着保密代号的工厂,从神秘而庄严的舞台上走下,最终在大街小巷里一首《从头再来》的高昂的喧嚣中,走出人们的视野。

一根背包带:从太行三基地建设到下岗偷麦麸·三线备忘故事

三线备忘

今天通过一根背包带的历史,给大家讲一个源于我们曾经的三线基地的故事。

大学生寒假作业,要写三线厂

老王的孙女叫王峪,已经是大三历史系学生了,寒假在家要做叫《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抓耳挠腮的找不着需要“调查”的事,最后找到老王,准备让老王讲讲三线企业的历史,能不能写个三线生存调查报告交差。

老王对着窗外沉思良久,缓缓的拉开抽屉,在孙女好奇的注视下,从最里边拿出了一团泛白的军用背包带。

老王没有理会孙女诧异的眼神,而是缓缓的把背包带展开。

这时王峪才发现背包带上用红线绣着几个字:二队胡大柱。

“爷爷,原来这根背包带不是你的啊?”

爷爷缓缓的点点头,又摇摇头“不,这根背包带是我的。”

“那为什么写着胡大柱的名字?”

“峪儿,这就是你想问我的三线历史啊!”

于是老王开始像孙女讲述过去几十年他和这根泛白的背包带所经历的历史故事。

一根背包带:从太行三基地建设到下岗偷麦麸·三线备忘故事

三线厂往事

1970:打着背包,好人好马上三线

这根军用背包带是我从部队上带回来的。

1969年底我从部队转业,那时候北方比较紧张,我们就响应“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整个团的转业军人被安排在了太行山附近的三线基地的。

我战友们大部分在装甲车、坦克、火炮三个基地,当时并称为“太行三基地”,我们的厂子属于这三个基地中的一个分指挥部。

1970年的时候厂子选址在一个山沟里的河滩上,四周一片荒山野岭,没办法只好暂时借助在附近的老乡家。那时候的老乡像当年欢迎八路军一样欢迎我们到家里住。

刚到三线的你奶奶和爸爸还没有到三线建设工地,所以我只带着部队上带回来的被子卷,和一个装衣服的柳条箱子,借住在姓胡的一个老百姓家。男主人比我小三岁,是村里的民兵排长叫胡大柱。

在安顿行李时,我就发现胡大柱对自己从部队上带来的,用军用背包带打好的行军背包特别感兴趣,那时候全国到处都刷着“要准备打仗”的标语,所有人都羡慕部队上的东西。我就特意打开了绑好的行军背包,专门教他怎么打三横两竖的背包,怎样防止背包打不结实行军时散开。

我大约在胡大柱家借住了两个月左右,厂子工地上的临时房盖好了,在搬家时就把这个根背包带送给了胡大柱,留作纪念。

胡大柱十分的喜欢,专门让自己的婆姨,用红丝线把自己的名字绣在上边。

一根背包带:从太行三基地建设到下岗偷麦麸·三线备忘故事

三线家属楼

背带情:互帮互助又十年

再见到这根背带的时候,我们三线厂已经开始基础建设。

那时候附近的几个县的民兵都来参加三线建设。胡大柱作为民兵排长带着他们村子里的人也来了。他就是用我给他的这个背包带打的行李,正规极了,在队伍里特别显眼,后来还专门让我看上边绣的名字——胡大柱。

我们厂的三线建设在前两三年为了“赶时间,争速度”,建设的飞快,到了1973年时候工地基本建成了,家属区也盖好了。那时候才回老家把你奶奶和爸爸接到厂里。

七十年代的三线军工厂要比当地老百姓生活好很多,我们也常常胡大柱一家。

那时候实行“给资本主义尾巴”农村的东西不能上集市上公开卖,于是我们就让胡大柱把家里养的鸡、山上住的柿子、林子里采的蘑菇送到我家里,你奶奶帮着卖掉,还常常多给点钱,让老胡能换些油、盐、火柴啥生活必需品。

还有就是平时你爸爸和你姑穿小了的衣服、逢年过节发的鱼、水果也一定会给胡大柱家分一些,毕竟那个时候军工厂是国家配给,而农村的副食品很多买不到。这样老胡家的日子过的要比村里其他人好一些。

有些时候东西多的时候,老胡也是拿这个背包带背着筐子来我们厂家属区的。

一根背包带:从太行三基地建设到下岗偷麦麸·三线备忘故事

失去光环的兵工厂,未见背包带

讲到这里老王开始沉思起来,他在考虑是不是继续再给孙女讲下去。

王峪反而开始着急起来,“爷爷,那后来呢?后来背包带咋又回来了?”

老王这才从沉思中猛地醒过来,继续往下讲:

再后来,转眼到了八十年代,随着国内国外形式的变化,我们兵工厂停掉了军品订单,推向了市场。

我们的兵工厂从此不再是保密厂,那时候爷爷的工厂生产过自行车、电钻甚至老鼠夹子,还有个车间仓库改成了养鸡场,总之面对市场想法很多,但是现实很残酷,几乎没有一样干长久的。

而胡大柱他们村子也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胡大柱也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带着村里人搞起了一个建筑队,迈出了山沟走进了县城。

两家都渐渐忙了起来,两家见面的机会往就渐渐的少了,偶尔老胡带些土特产到家里,也没再见过那个背包带。

一根背包带:从太行三基地建设到下岗偷麦麸·三线备忘故事

三线下岗潮,再见背包带

讲到这里王峪又沉不住气了,“那背包带怎么又回来的呢?什么时候回来的?”

老王看看孙女,有些苦笑,咬咬牙继续讲起来。

说到这个背包带回到我手里,那已经到了九十年代时候,由于地处大山,交通不便等等原因,渐渐的走向衰败,工资常常拖欠,最长的时候都一年多不发工资,也渐渐开始了下岗潮。

那个时候我们厂子人到城里的班车都没有小偷,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厂子穷。

我和你奶奶算是老职工了,家里还有点积蓄,不过你爸爸还上着大学,不过好歹你爸爸的爷爷奶奶还在世,口粮有时候都是从老家寄过来。

就在那个阶段我们厂有的人家里已经是实在没钱买粮了,便偷偷跑到村子里去偷农村喂猪的麦麸回来,炒一炒吃。

结果有一次被农村人追到到家属区,人家一看是我们厂的,都知道这一定是饿的实在没办法了,就没在追究。

这事就跟风以上,一下子传遍了四里八乡。就在那个时候,一天早晨你奶奶忽然发现咱家门口放了两大袋子面,就是用这个背包带捆着的。这一定是老胡怕我们死要面子不好意思收啊。

说道这里,老王开始眼角湿润起来,用手抚摸着那根已经泛白的打包带陷入了沉思。

一根背包带:从太行三基地建设到下岗偷麦麸·三线备忘故事

写在故事后面

上面的这个故事考虑了很久,写还是不是不写?尤其是关于偷喂猪的麦麸的事情,写意味着把我们最后一点尊严撕下来留给后人,不写恐怕再也没有人会记得这发霉的往事。

今天还是决定写下来,故事原型是真实的,为了不让当事人再那么酸痛,我没有提具体哪个厂,但这就是我们经历过的,应该记下来让后人知道,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套用一句都在说的话:“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一根背包带:从太行三基地建设到下岗偷麦麸·三线备忘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麦麸   背包   太行   家属区   故事   兵工厂   厂子   民兵   孙女   沉思   部队   爷爷   奶奶   家里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