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至暗时刻》的影评

几年前写的,今天发在头条上,看看大家是否有兴趣?

至暗时刻这部片子我今天在电影院里刷了两遍,是个不错的传记片,我很喜欢。里面都是老戏骨,表演非常出色,镜头和配乐也都很好,平实不玩花样的表现手法,展现了那段非常的历史时刻。这部片子,讲的是丘吉尔临危受命,在刚刚上任的那些天里,面对敦刻尔克的几十万大军危在旦夕的情况下,是与希特勒签下城下之盟,救出自己的几十万军队,还是与希特勒坚持抗战到底,这样的一部片子。


丘吉尔坚持与希特勒对抗到底,依靠这种名声,在那个情况下众望所归,自己所属保守党,也得到了工党的支持,因此组建联合政府而上台。而以张伯伦这些主张与希特勒谈判换来和平的保守党同僚,虽然名声扫地而下台,但依然不忘与希特勒谈判,当时敦刻尔克的大军,就是他们希望靠谈判解决的标的物。希望这三十万自己的同胞能活着回来,认定英国必输无疑,所以没必要再牺牲英国年轻小伙子的生命。而丘吉尔,同时面对的就是两种抉择,他本人坚持抗战,但无奈保守党内同僚却与他对着干,希望和谈。丘吉尔坚持战争,他们不惜弹劾于他。丘吉尔最后取得了民众和一般议员的广泛支持,也得到了国王的支持,政治上他转危为安。敦刻尔克也依靠大量征召的民船,把绝大部分军队都救回英国,因此他的位置才变得稳固。这部片子的故事大致是如此。


这部片子里,张伯伦这类权贵之人,如丘吉尔所说,刀都架在脖子上了,他们还想去谈个城下之盟来苟且偷生。相反许多普通民众,反倒决不妥协坚持抗战到底,而很多工党议员,由普通民众选举而生的议员,也是如此。这是真令人感慨,商人无祖国,那些权贵也无祖国,因为他们随时可以脚底抹油开溜,不开溜也非常怜惜自己的财富。普通老百姓却不能如此,普通老百姓离不开自己的土地,也没有那么多家当,只能坚守自己的土地保护自己的财产和家人。当时的外长哈利法克斯,甚至还劝国王乔治六世去加拿大,组建什么流亡政府,这令国王十分生气,所以国王因此坚决支持了丘吉尔。普通老百姓离不开自己的土地,国王凡是稍有点荣誉感,也不愿放弃祖先留给他的神圣故土。


另外敦刻尔克这件历史事件,当时英国能把自己的三十万大军都撤回来,都说是英国非常走运。当时希特勒的军队刚好打了很多天的仗需要休整,而当时的天气,也不利于德国空军的袭击。在这部片子里讲,是张伯伦和当时的外长哈利法克斯,暗地里通过意大利希望与希特勒谈成一个和谈。应该也是希特勒当时也并不想直接派军队打下英国,而是和英国谈下一个城下之盟更划算,也许就没下命令坚决去消灭那三十万大军吧,不想把事情彻底弄僵。应该是希特勒了解英国人的性格,英国人几百年来本土从未受到攻击,没有过生死存亡的大义。他们英国人很多都是商人的性格,投机左右逢源,并没有那种坚决如铁的意志。只是出了丘吉尔这个少数的异数,再加上英国民众的坚持,才让希特勒的愿望没有达成。

不过,不从电影的角度,从历史史实的角度看,张伯伦他们,未必就如脸谱化表现的那般,是卖国贼一样的人物。张伯伦他也许预见了未来,如丘吉尔那样,坚决与希特勒对抗,那么本来就摇摇欲坠的英帝国,必然分崩离析。所以张伯伦的如意算盘,还是自己坚守英伦岛屿,与希特勒达成某种妥协,牺牲法国和西方欧洲大陆的利益,让希特勒与苏联斯大林缠斗去,让他们两败俱伤。这样或许英帝国还能维持下去,印度不至于在二战后马上就丢掉。英国几百年来对待欧洲,就是这种搅屎棍的办法,才让欧洲始终没能产生一个统一的强大力量。只是历史上对待希特勒这次,日不落帝国的这个办法,不再有用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张伯伦   丘吉尔   希特勒   城下之盟   保守党   帝国   欧洲   英国   议员   英国人   影评   大军   民众   国王   片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