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这里是西班牙最受游客欢迎的一个大区,也被称为西班牙“最不像欧洲”的一个大区——安达卢西亚。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安达卢西亚(Andalusia)大区位于西班牙最南部,与北非只隔着一道浅浅的直布罗陀海峡。翻看安达卢西亚攻略的时候总能看到“摩尔人”这个词,摩尔人指的是在11-17世纪创造了阿拉伯安达卢西亚文化,而后在北非定居下来的西班牙穆斯林居民或阿拉伯人,西班牙人及柏柏尔人(北非摩洛哥及阿尔及利亚地区)的后代。现也多指中世纪在伊比利亚半岛、西西里、马耳他等地的穆斯林居民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1610年西班牙驱逐摩尔人

摩尔人统治安达卢西亚长达800年,伊比利亚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安达卢西亚”一词就是来自阿拉伯语。从那时起,阿拉伯文明就深深地渗入到了这块拥有灿烂阳光和丰饶物产的土地上。中世纪的西班牙充斥着宗教之间的争斗,摩尔人也曾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建立过一个繁华的王国,格拉纳达(Granada)就是摩尔人最后王朝——萨瑞德王国(1238-1492)的都城。

作为安达卢西亚大区格拉纳达省的省会,伊斯兰文明和摩尔人给格拉纳达留下了无数阿拉伯风格的遗迹和神秘的传说,摩尔人的皇宫——阿尔罕布拉宫(La Alhambra,阿拉伯语意为“红堡”)是城市当仁不让的名片,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其实,格拉纳达的魅力远远不止一个阿尔罕布拉宫。天主教“收复失地”,在安达卢西亚大区连连告捷,摩尔人只能投奔格拉纳达,这其中不乏艺术家、商人、学者,甚至犹太人,使得格拉纳达获得了史无前例的蓬勃发展。在摩尔人王朝最后的岁月里,城市人口增至40万,不仅成为伊比利亚伊斯兰王国的文化中心,还给后世留下了城中的阿尔拜辛区(El Albayzin)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我从马德里出发,乘火车约4.5小时就抵达了格拉纳达。预订的民宿就位于格拉纳达的主街上。不大的格拉纳达建在三座小山丘上,彼此两两对望。从民宿的露台就可以遥望阿尔罕布拉宫和对面山上的阿尔拜辛区。层层叠叠的白色房屋,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煞是好看。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自天主教统治后,西班牙进入了文艺复兴时代,给城市带来的是欧洲风情;摩尔人留下的北非印记,又混合了阿拉伯的景观,使得格拉纳达拥有三种不同国家的风貌,成为西班牙最另类的一个城市,就连当地居民也和这里的阳光一样热情。“格拉纳达”一词的本意是“石榴”,在城徽上就有一个石榴的图案,也有“石榴城”的美称。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格拉纳达城市不大,步行游览也无需地图。与阿尔罕布拉宫一同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阿尔拜辛区就成了我在格拉纳达的第一站,这里因完好保留了蜿蜒狭窄的中世纪摩尔街道而闻名,且保存有多个时期的历史遗迹。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不愧是摩尔人的都城,小城依山傍水,景色优美。沿着往山上走的方向一路上行,就进入了阿尔拜辛区。这里是格拉纳达最古老的伊斯兰街区,在阿尔罕布拉宫落成之后,又成为了许多阶层人群混居的住宅区,由于地理条件和格拉纳达建筑规划上的限制,使得这座源于中世纪的街区景观得以保留。陡峭而狭窄铺满鹅卵石的街道,充满了长达800年的阿拉伯风情。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置身于白色建筑中,街道曲径通幽,如迷宫般错综复杂。卵石路边的人家,白色墙壁的小院子都是精心布置,自家种的树调皮地把枝叶伸出墙外,繁花似锦,狗吠深巷,充满了宁静气息。不知道转过一个街角,下一眼看到的是怎样的风景。一只当地人家的小猫,坐在窗台上好奇的看着我。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别看这些远看时几乎都是一样的白色建筑,置身阿尔拜辛区才发现每家每户都有各自的特色,门户造型和庭院布置都别出心裁。穿梭其中,不需要什么特定的路线和方向,因为每条路都有不同的邂逅。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但这里街道狭长僻静,来此游玩一定要注意安全,我所住的民宿女主人还特地嘱咐我,晚上尽量不要单独来这里。

阿尔拜辛区里还有阿拉伯风情的店铺,1欧元就能买上一张用阿拉伯花体字写的名字招贴画。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走进一家手工灯罩店,宛如进入了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各种色彩扑面而来。这些灯罩都是手工烧制的,因特殊的制造工艺非常结实。店主给我做演示,把灯罩放在地上,他本人站上去都没有问题。我想给他拍照,被他婉言谢绝了。我就尊重不愿意出镜的“害羞”店主本人的意见吧。不过,如果想在这里给商品拍照,最好也要先询问店家,征得同意才可以。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沿着卵石路街道一直往高处走,就到了高处的圣尼古拉广场(Plaza San Nicolas)。这里最早是摩尔人所建的堡垒,也是天主教光复后摩尔人和犹太人的避难所。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下午的瞭望台成了游客和当地人聚集的地方,我与当地人一起,享受着远眺阿尔罕布拉宫最好的角度,八百年的时光仿佛停滞了。阿尔罕布拉宫建在150米高的山上,背靠内华达山脉,易守难攻。我想起民宿女主人说的话,若是冬天来此,赭红色的建筑群映衬着远方白雪皑皑的内华达山顶,更是一番别样景色。。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从观景台俯瞰老城区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第二天我在对面的阿尔罕布拉宫遥望,阿尔拜辛区更像是北非隔海相望的摩洛哥,建在山上的房子错落有致,再搭配远方的山峦或是近处的教堂,无论是阳光明媚的午后还是黄昏时分华灯初上,甚至是深夜的万家灯火,不同时段都有不同的魅力。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在阿尔罕布拉宫和观景台上的游客遥遥对望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在格拉纳达王朝最后的岁月里,阿尔罕布拉宫祸起萧墙,两大家族内斗长达十年。当摩尔人意识到需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时,为时已晚。生性懦弱的末代皇帝波伯迪尔被王后推上王位,而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多三世此时正如日中天,他早已发现摩尔人的王朝就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空壳。1492年,当费尔南多三世与伊莎贝拉女王两位君主出现在阿宫山下,波伯迪尔自知无颜面见城中臣民,从一道小门出去,带领军队逃回北非,苟且偷生。

传说宫廷内斗喋血的狮子中庭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波伯迪尔投降时,西班牙人干了一件有点“没意思”的事儿,费尔南多和伊莎贝拉信誓旦旦地保证尊重摩尔人的宗教和生活方式。殊不知那只是一时的缓兵之计,仅仅7年后的1499年,红衣主教内罗斯就开始强迫当地摩尔人放弃自己的信仰改信天主教,后来又强迫他们换掉民族服装,最后甚至禁止阿拉伯语。可以想象,这个过程伴随了多少侵犯、反抗与侮辱,16世纪时三百万摩尔人被驱逐,鲜血染红了阿尔拜辛区白色的房屋,而天主教正式宣告开始在格拉纳达的统治。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阿尔罕布拉宫逐渐被荒废,直到1826年,一位名为华盛顿·欧文的美国人被任命为驻西班牙公使随员,而后又担任了四年的西班牙公使,他来到格拉纳达,住进了当时破败不堪的阿尔罕布拉宫里,才有了那部旷世巨作《阿尔罕布拉的故事》。1896年,传奇吉他大师弗朗西斯科·塔雷加来到格拉纳达,站在阿尔拜辛区的观景台上,遥望虽已荒废却依旧壮观的阿尔罕布拉宫。夕阳下的阿宫分外动人,他涌出无限思绪,迅速写下一部曲子命名为《阿拉伯即兴曲》,后又改为《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Recuerdos de la Alhambra)》。这首吉他名曲中的名曲,全曲采用右手轮指(颤音)演奏,是吉他届难度最高,被很多大神挑战的曲目。前几年还有一部同名韩国电视剧风靡一时。

一座拥有3国风情的城市,见证了摩尔人800年的血泪史

在阿尔拜辛区,可以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就像一座不老青山,见证着格拉纳达几个世纪以来的更迭和巨变。

===================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200余座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费尔   内华达   贝拉   北非   阿拉伯语   伊斯兰   天主教   安达   阿拉伯   王朝   王国   血泪史   西班牙   大区   国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