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若选中国最重要的一条河,黄河定是众望所归。《汉书》中说:“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其中的河,便是黄河。

我们常说黄河为母亲河,那它到底孕育出了什么呢?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古时的中国,由大禹治水开启,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划为九州,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而大禹所治的水便是黄河。

治理黄河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多个部落齐心协力,正因如此,大禹要想治水成功,必须将黄河流域的分散部落联合在一起,最终建立了威信,形成了政权集合体,禅让制也就退出了舞台。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如此说来,华夏民族的起源便是与黄河抗争的过程,并且这段过程将由始至终贯穿着华夏历史。

今天的主角,就是这段过程的一个浓缩,它就是黄河博物馆。

黄河博物馆成立于1955年,是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江河博物馆之一,坐落于千年古都郑州的北端,与黄河直线距离不超过10公里。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馆内通过黄河形成、远古生态、九曲黄河三个单元展示出黄河自然地理地貌,借用实物、图片与现代科技,揭开了华夏子女与黄河相爱相杀的过程。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川、陇、宁、内蒙、陕、晋、豫和鲁9省区,那为何会将第一座博物馆设立于郑州呢?这是因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中原。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上古神话中的炎黄二帝,居住范围都是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其中夏朝、商朝的地理中心在河南,周朝则是陕西和洛阳,之后的春秋战国,再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皆以黄河文化为主体,加以吸收北方游牧文化和长江文化后,共同组成了华夏文明。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中国8大古都,5个出自黄河流域,分别是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几乎囊括了北宋之前所有的都城,所以便有“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河南”之说。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黄河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跨越山脉和盆地,趟过平原和丘陵,上一秒还是涓涓细流,下一秒就奔泻千里,从起源的清澈秀雅,到入海的泥沙俱下,这条黄色巨龙用各种形态,冲刷出了各色文明。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黄河用全国水资源总量2%的占水量,灌溉了全国15%的耕地,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是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了解完黄河的伟大,再来了解黄河的另一面。母亲河确实哺育了华夏民族,但就是脾气不太好,一旦发威,下游地区的孩子们将苦不堪言。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黄河大致分为上中下三段,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为上游,全长3472千米;从河口镇到郑州桃花峪为中游,全长1206千米;从桃花峪到渤海入口为下游,全长786千米,长度越来越小,可危害却越来越大。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黄河水灾一句话概括为“病在中游,害在下游,根在泥沙”。

黄河古称“浊河”,有“一担水,六斗泥”之称。下游河道变宽后,流速放缓,泥沙大量沉积,抬高河床使得黄河渐渐成了“地上河”,在开封一带,黄河要高出地面10米左右,已成了危在旦夕的“悬河”。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共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重要改道6次,每一次改道对于沿途百姓来说,都是一场血泪史。

古时的中国,有“黄河宁、天下平”之说,在黄河博物馆,最重要的文物几乎都和治河有关,接下来就通过5件文物,感受中原人民治河的艰辛。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河防一览图》

在展馆内,有一副近20米长的《河防一览图》,绘制了万历年间河南、山东、南直隶修筑堤防的情况,是中国现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黄工程图。此图由明代潘季驯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组织编绘,绘出了自发源地星宿海至入海口的整个河道,并将京杭大运河与黄河同绘于图中,是明朝年间当地百姓与黄河抗争的缩影。

潘季驯是明朝治水名家,明朝在他之前的治水方策是分流疏通,这办法确实能解一时之痛,可待时间一长,分流河道也开始淤积,危害反而更大。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潘季驯实地探查后,得知根源不在疏通,而在泥沙,解决了泥沙问题便可解决黄河水患。于是他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方案,通过合流为一来增加水量加速河水流速,从而冲走更多泥沙,并配以“蓄清刷黄”、“淤滩固堤”的方法,有效解决了明朝时的水患。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中原治黄图》

这幅图绘制于1855年,展现了黄河西起华山,东至渤海1000多公里的沿河山川、要塞等概况,并用楷书标注两岸主要府州、县治所在,详细记载了河防大堤,是研究河防工程重要的文献资料。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此图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其方向与现今地图完全相反,为左东右西,上南下北,这种规划十分罕见。

郑工合龙碑

这是清代河道总督吴大徵撰写的石碑,碑身所刻为篆书文字,是光绪十三年治理郑州下汛十堡东决口的唯一实物,因为吴大徵本身也是书法家和金石学家,再加上作为研究黄河特大堵口工程的重要参照,有着重要历史价值,被誉为“黄河上的三绝碑”。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1887年,郑州一带的黄河发生重大决口,为了堵堤花费了白银1200万两,占当时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花费巨大,史称“郑州大工”。此次工程还首次使用了水泥、电话、铁制轨道运土车等工具,开了使用现代工具治理水患的先河。

埄堠碑

这是宋代治理黄河堤防的重要实证,上圆下方,高54厘米,宽21厘米,厚10厘米,用竖行楷书刻字,是为数不多的宋代治理黄河的实物,价值十分重要。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河工砖

这是一块普通的砖,外表还有些沧桑破损,不过它却记录着治河历史上的一次变革。这是道光年间河道总督栗毓美在河南原阳首创的,用于防洪抢险的材料。他发现并推广了抛砖筑坝的方法,降低建设黄河大堤的难度。

石硪

石硪是黄河堤防夯筑工具,呈圆盘状,边缘处有多个孔用来穿绳,使用时多人持绳,一人掌握方向,众人拉绳使其反复提起、落下,将松散土地夯实。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像上述这些实物,黄河博物馆里有很多,在这里你可以慢慢游览,透过几百年的文物,聆听滚滚不息的黄河,带来的那些或兴衰、或荣辱、或挣扎、或美好的故事。

中国第一座黄河博物馆,揭露了母亲河与国人的“相爱相杀”

地址:郑州惠济区迎宾路花园路交叉口东北角,不收门票。

交通:乘坐263路,到迎宾路花园路站下即可。

全国各大城市的免费景点都在这里哦,关注作者:林清鹿,即可收入囊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黄河   黄河流域   中国   河防   博物馆   明朝   水患   中原   华夏   泥沙   郑州   河南   河道   全长   下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