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庆余年》火了,里面的演员火了,关于她的话题也火了。

可是观众却忘记了一个人,正如众人劝谏范闲所说,他只是一个护卫;在观众眼里,他只是这部剧里的一个小小的配角;在众多的话题里面,他可能是最冷的一个。他如此的不起眼,微末到尘埃里。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想要回到京都,还要东躲西藏,不如初生牛犊的范闲,一出生,就有四个爹一个叔罩着

可是我特别的想写他,写他的真诚,写他的情义,写他的死,写他的死的“不一般”。

他出场不多,却精彩纷呈;他话语不多,却情真意切;他早早下线,却是剧情发展的源动力。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眼神中充满了不甘,还想陪着知己走下去,也想陪着家人快乐一生

当我们看到各个网络平台上在热议演员们的片酬时;当我们争执李沁李纯的美貌时;当我们八卦男主应该是由谁来演时;其实我们都失去了对影剧最核心的关注,对内核的探察,对源动力的发掘。在我看来,腾梓荆才是我最关心的那个点,他才是范闲追查下去的源动力,才是剧情发展的必不可缺的一环。

一、腾梓荆的“士为知己者死”。

他与范闲的认识可谓是不打不相识,他本是带着刺杀的命令来结果范闲的。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眼露凶气,带着刺杀的命令来了结范闲

一进院子,范闲便看到老哈被绑在柱子上,刚要接近,却发现院门砰地关上了,一个面色冷峻的身着黑色披风的男子正打量着他,来人正是鉴查院四处成员——腾梓荆。

此次,他奉命前来追杀范闲。范闲刚开口,腾梓荆便挥手将披风一抖,里面竟然藏着数十柄飞刀。没有言语,出手即是杀招,腾梓荆出手狠辣且在匕首上下了毒,招招要范闲的性命。就是这样的一个绝情的杀手,却最后与范闲成为了好友。有时,生命、情份就是这么奇妙,我们人生的下一妙,谁也无法预测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而这恰恰就构成了我们人生的期盼。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曾经的剑拔弩张,如今的谈笑风声,一路随行,引为知己

腾梓荆就这样和范闲在一步步的交往中,成为了朋友,朋友这个词不太能随便用的。朋友意味着平等和信任, 如果没有平等的先决条件,就一定称不上朋友。可他们比朋友还要递进一层,可以称之“知己”了。

原先的朋友,如果后来成为了上下级的关系,那就一定做不成朋友了;反过来说,上下级的关系能成为朋友的也接近为零了;汉高祖刘邦,起义时的儿时的伙伴,在他成为帝王时,便不会再以朋友唤之,处之,取而代之的则是畏之,惧之。故帝王皆以“寡人”自居,此言得之!

腾梓荆与范闲虽在一个单位,但却并不存在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这也是二人能成为“知己”的先决条件,为两人之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出入相随,名为侍卫,实则内心认定对方为知己

范闲一回到京都就让父亲放了腾梓荆,范建则认为腾梓荆曾在刑部留档,而且故意跟随范闲回京,恐怕居心叵测。范闲却执意让父亲放了他,因为在他心中已经将腾梓荆当做朋友。两人在路上志趣相投,情义相近,已经结为好友。哪怕范闲与自己明面上的父亲还比较生疏,也肯冒险为腾梓荆求情, 这也是朋友间“两肋插刀”的体现。

范闲打开案卷,一眼便看到了腾梓荆妻儿被郭保坤赶尽杀绝的消息。腾梓荆见他面色凝重,一把抢过案卷,看到妻儿遇害的消息目眦欲裂。范闲怕他冲动行事,腾梓荆却已经什么都听不进去,他故意当众与范闲翻脸,决心孤身为家人报仇。翻脸是为了撇清关系,能够不拖累朋友,这才是真友情,这才是真知己。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范闲回来就为他寻找档案,查找案件详情,为两人关系的亲密更进一层

而古往今来所欠缺的也是更多的这种知己关系,有多少人在利益面前,抛下“知己”,验证虚伪;有多少人在关键时刻,放下心中所爱,只为自己一时的欢愉;有多少人在生死关头,暴露本性,独自逃窜。所以古今中外,腾梓荆和范闲这类的知己就显得弥足珍贵,凤毛麟角,也因而受到世人的赞誉。可是他们的关系不被人理解,更多的人劝谏范闲岂能因一个小小的护卫和众权贵人士为敌,得不偿失,恐失好局。他们不理解知己呀。

范闲本来是去看了娘亲留下来的石碑,里面记载着叶轻眉对世间的美好愿望:希望终有一日能够人人平等,再无权势压迫,有尊严的活着。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他本想无争于世,好好活着,如此这般,一生平静,可“知己”腾梓荆的身亡,成为了追查案件的源动力

范闲看到她留下的话,才明白叶轻眉死亡的理由,但他却不想继承她的遗愿,自己不想继承她的遗志,不愿以一人之力与天下抗争,而是想做一个平凡的人。可是他改变了这种思想,而促成这种思想改变的正是腾梓荆的死!

而在之前,剧情不断的为两人的友情进行铺垫。腾梓荆感慨幸亏自己遇到了范闲,才能抹平心中的怨恨,找回自己的妻儿,他不知用什么来感谢范闲。当范闲为他狠揍郭保坤而被审问近乎不能自保时,立刻表示这件事要自己扛。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范闲一直劝谏腾梓荆把心中的怨恨抹平,却不想成为最后的一曲广陵散

范闲告诉腾梓荆,自己娶了婉儿以后打算回澹州过平静的日子,还邀请腾梓荆和自己一起回去,两人也好做个邻居。两人退隐的生活都已想好了。腾梓荆笑道只要银子和地不少,自己去哪里无所谓。在笑说之中,两人的感情更加饱满和丰富。

腾梓荆想着这些日子以来范闲对自己的照顾,眼看明日就要离开,他的心中却没有丝毫喜色。腾梓荆的妻子知他懂他,便主动让夫君去找范闲见一面,不论他作何决定,她和儿子都会支持他。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他们把彼此作为心中的知己,都想到婚娶之后,成为邻居,把酒言欢,畅饮人生

腾梓荆半夜来见范闲,故意拿白天范闲抢儿子糖葫芦一事,表明范闲这么愚蠢,他不放心,决定留下来给他做护卫,还提了一些七七八八的要求。范闲却心知白天之事必然将太子得罪狠了,没想到腾梓荆居然为自己不顾妻小,心中甚是感动,在心里更是引为知己。

两人的诀别,倏忽既至,还没等众人明白,牛栏街大战就开始了。腾梓荆已经被打成重伤,站都站不起来,范闲绝望之下想让腾梓荆先走,可腾梓荆哪里肯,冲上前用命帮范闲挡住程巨树。在这生命攸关时刻,腾梓荆为了知己而拖住了程巨树,为朋友范闲赢得了一线生机。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腾梓荆已受重伤,范闲不离不弃,此时腾梓荆的眼神,已流露出为朋友牺牲的坚定信念

后来范闲看见林婉儿才得以释放自己压抑的情绪,他骂腾梓荆就是一个笨蛋,说好的他这条命只为家人而活,遇到危险先走,为何却不照做。林婉儿安慰范闲,腾梓荆甘愿用命救他,是因为早就把他当做家人。

这世上,若没有让你甘愿赴死的人,活着何其无趣。他虽身死,却死而无憾。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生命随时朝不保兮,可两人依旧并肩作战,都不曾放弃对方

腾梓荆的妻子悲痛的告诉范闲,腾梓荆告诉过她,留下来不是为了报恩,而是因为他把范闲当做知己

于是范闲不再闲适,而要为自己的知己追问公道,从此踏上了复仇之路。范闲当街拦住程巨树,当着所有百姓的面,大声说出他的罪状,表示有人要和他做交易,自己不做,大局不能杀他,自己来杀。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范闲即使生死未卜,也要舍命为知己报仇,坚定的眼神哪怕面对高手程巨树也不曾游离过

为了自己的朋友知己腾梓荆,哪怕与天下为敌,也在所不辞!不再顾及自己的前途,不再顾及自己的性命,你用舍命来救我,我自当舍命来报你!这就是知己,这就是“士为知己者而死”!最终当街斩杀程巨树为友报仇。可是他还不满足,他要揪出真凶,他要挖出幕后操纵者,于是踏上了千里追踪司理理。

只是王启年曾提前告知:这一路离京,恐怕要遭遇不少危险,甚至有性命之危,希望范闲能考虑清楚。范闲毫不犹豫的跟王启年踏上追凶之路。

千辛万苦追上司理理,结果司理理被鉴查院带走,叶灵儿又不肯说出真相,线索断尽,前路已绝,范闲想要为腾梓荆报仇,只剩下了一条路。可是他依然坚持走到底,这也正是本剧情节发展的源动力!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虽杀死程巨树,但也不能阻止范闲继续追查幕后真凶的步伐

范闲亲自审讯司理理,得知名字,又找叶灵儿,告诉她自己已经知道指使之人正是林婉儿的二哥林珙,而经过调查,林珙是坚定的太子党。叶灵儿见他果然已知晓,劝他不如就此作罢,不要为了区区一个护卫,为整个范府惹来杀身之祸。这就是当时所有人的认识,所有人不会理解范闲为何为了一个区区护卫,舍身追凶。

范闲仍旧坚持要为腾梓荆报仇,范若若却提醒他,林珙与林婉儿乃是亲兄妹,如果杀死林珙,那么和林婉儿便再无可能。这是个艰难的选择,但只能由范闲自己决定。可他依然踏上了这条不归路。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士为知己者死”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的,这早已成为我们人际交往的最高礼义。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府视的镜头,突显了范闲失去知己后的孤独和绝望,所有人都认为他只是失去了一个护卫,这更加重了他的孤独

二、“士为知己者死”自古有之。

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就分别记载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5人的事迹,司马迁为这五人列传,可见其对这五人的品行和其言行事迹是极其推崇的。其实,在《史记》中,除了《刺客列传》中记载的5人外,还有好几位为报答知遇之恩而“为知己者死”的例子,如侯赢、田光等。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国士,奉行信义、荣誉比生命还重要的普世价值。

1、"斩衣三跃"的豫让

最初是范氏家臣,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无闻。 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且主臣之间关系密切,智伯对他尊重有加。正在他境遇好转之时,智伯向赵襄子进攻,反而被赵襄子和韩、魏合谋将智伯灭掉。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智伯死后,豫让逃进山中,日夜想着报仇。日:“士为知己者死。智伯国士待我,就算为他而死,也是值得的。”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豫让逃到山里,思念智伯的好处,怨恨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颅做成漆器,盛了酒浆,发誓要为智伯报仇,行刺赵襄子。豫让为便于行事,顺利实现报仇意图,不惜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烂得像癞疮,吞下炭火使自己的声音变成嘶哑,他乔装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豫让为了不让人认出自己,他把腐蚀的漆涂在身上,又吞下烧红的炭。

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吗!

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什么意思呢,豫让是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豫让道:范氏和中行氏把我当普通人,我也像普通人那样报答他们;智伯把我当国士,我亦像国士一样报答他。

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这句话的大意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而上述所说的腾梓荆因范闲把他引为朋友知己,于是,最终也以“士为知己者死”而作为自己的信条。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豫让请求赵襄子把衣服给他刺几下,以了却他复仇的心愿。"斩衣三跃"之后,甘愿伏剑而死。

虽然,最终,豫让知道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计划,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女为悦己容,士为知己死。壮哉一豫让,乃能达斯旨。吞炭复漆身,忠烈忘妻子。国士与众人,岂曰可方比。斩衣志未成,报智亦足矣。荒桥旧址空,流水只如此。至今太行云,犹作剑锋气。"——李孚青

2、“彗星袭月”的专诸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从楚国流亡到吴国途中,见"专诸方与人斗,

专诸将就敌,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以后的君王再吃鱼,恐怕都要先打开仔细检查了

但是看到其妻子出来叫他,马上就乖乖回家了。伍子胥很奇怪,一个万夫莫当的大侠客,怎么会怕一个女人?于是便赶上前去询问原因,专诸告诉他,能屈服在一个女人手下的人,必能伸展在万夫之上。"惧内"一词恐始于专诸,哪怕不是,也是作为惧内影响力的“始作俑者”。

"专诸与人斗,有万夫莫当之气,闻妻一呼,即还,岂非惧内之滥觞乎?"——袁枚

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像对待宾客一样地好好待他。公子光以头叩地说:“我公子光的身体,也就是您的身体,您身后的事都由我负责了。”公子光以礼遇之恩感动了专诸。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鱼肠剑,一名鱼藏剑,因其最终藏于鱼肚中,所以被称为"鱼肠剑"。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鱼肠剑)于鱼腹之中进献,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

好一个“士为知己者死”,明知前方必无生还,亦要报答知遇之恩!

3、“白虹贯日”的聂政

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以屠为业。

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酒酣,严仲子奉黄金百溢,前为聂政母寿。

严仲子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尽管严仲子目的明确,甚至动机不良,但是以宾客之礼对待聂政,聂政还是被感动了,只是因有老母要奉养,故暂缓。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在我看来,聂政的武功是最高的,单枪匹马,勇闯韩相府,一己之力,刺韩相于府中

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⑧,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但政母去世以后,安葬完毕,出嫁其姊,于是言日:

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什么意思呢,聂政是说:"我不过是平民百姓,拿着刀杀猪宰狗,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委屈身分和我结交。我待人家的情谊是太浅薄太微不足道了,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可以和他对我的恩情相抵,而严仲子献上百金为老母祝寿,我虽然没有接受,可是这件事说明他是特别了解我啊。贤德的人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把我这个处于偏僻的穷困屠夫视为亲信,我怎么能一味地默不作声,就此完事了呢?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

于是聂政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好一个聂政,壮烈勇武!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天下无双!

4、“萧寒易水”的荆轲

荆轲,为大家所熟识,不必细说。只因燕太子丹赏识,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这段描写精彩至极,流传至今,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展现了一代刺客的壮烈情怀,其侠肝义胆被人传颂至今。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为报太子之礼遇,终踏上了人生末路。无论刺杀成功与否,他恐怕都要杀身成仁!好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又一典范!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上面这些刺客侠士,其举止言行,其行为事迹,其“士为知己者死”,皆被后人传颂赞美,也确实值得秉笔直书夸耀传播,可是在我看来,他们依然停留在“士为知己者死”的狭义理解之中,尚缺乏广义的“知己”,广义的“侠气”!

三、“士为知己者死”的升华。

1、“临大利而不易其义”的要离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生活在吴王阖闾时期。生得身材瘦小,仅五尺余,腰围一束,形容丑陋,有万人之勇,是当时有名的击剑能手。

在吴国朝堂之上,伍子胥极力向吴王阖闾举荐要离为将,要离与吴王交谈后,毛遂自荐,说是要去杀死庆忌,庆忌的疑心很重,吴王担心不能成功,于是要离说:"大王杀死我的妻儿,再断我一臂,便可消除庆忌对我的疑心。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拔剑不能举臂,上车不能登轼的要离却有万人之勇

如果说前面的专诸为自己的儿子争得了上卿的位置,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还有所追求的话,那么要离所追求的是什么呢?为了完成刺杀庆忌,上演惨烈的苦肉记,到底为何?只因与吴王交谈了一番后,就做出了这般残酷的决定?

一切都按计划有序进行,阖闾怒不可遏,令大殿武士将要离推出断其右臂;伍子胥又设计让要离越狱逃走,吴王再次震怒,下令杀死他的妻子,并焚烧、弃尸于闹市。如此这般,所求为何呀?所求为何,难以理解。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弱夫杀壮士,谁敢婴余怒

不管怎么样,要离终究靠着苦肉记赢得了庆忌的信任,也获得了刺杀庆忌的机会。

要离力微,坐与上风,因风势以矛钩其冠,顺风而刺庆忌,庆忌顾而挥之,三捽其头于水中,乃加于膝上,"嘻嘻哉!天下之勇士也!乃敢加兵刃于我。"左右欲杀之,庆忌止之,曰:"此是天下勇士。岂可一日而杀天下勇士二人哉?"乃诫左右曰:"可令还吴,以旌其忠。"于是庆忌死。

要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借着颠簸摇晃之势以短矛刺中庆忌,短矛透入心窝,穿其后背而出。身受重伤的庆忌此刻才醒悟要离断臂的真正目的。可是勇敢无畏的要离,居然打动了庆忌,两人皆是勇士,惺惺相惜,亘古未有之。一日不可杀二个勇士,庆忌临终前,终是放过了要离!两人皆是真英雄也!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庆忌之死,是勇士之死,他豪迈的笑声提升了这个故事的层次,使之从一个单纯的政治谋杀升华为一场悲剧

要离渡至江陵,愍然不行。从者曰:"君何不行?"要离曰:"杀吾妻子,以事吾君,非仁也;为新君而杀故君之子,非义也。重其死,不贵无义。今吾贪生弃行,非义也。夫人有三恶以立于世,吾何面目以视天下之士?"

要离本是想着刺杀完庆忌后就会被乱刀砍死,但是也不曾想到庆忌会放过他,并留遗言于自己的部下,结果就是上面所说自己有三恶,何以立于世。可是明知自己所为会有三恶而为之,还如此义无反顾的去做呢?

真正的原因在这里:要离回到吴国,阖闾金殿庆封要离,要离不愿受,说:"我杀庆忌,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吴国的安宁,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说完便自刎于金殿。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今江苏省无锡市有"鸿山三墓",即要离、专诸、梁鸿三人之墓,成"品"字形排列

“要离可谓不为赏动矣。故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廉故不以贵富而忘其辱。”《吕氏春秋》

要离之死,不为阖闾,不为伍子胥,只为心中的“知己”——吴国的安宁,百姓的安居乐业!

这才是当下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升华!视家国,视民族,视百姓为“知己”!

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徐锡麟

他出生在浙江绍兴东浦的一个名门望族。其父徐凤鸣秀才出身,当过县吏,家有田地百余亩,在绍兴城里开有"天生绸庄"和"泰生油栈"两家商铺,是当地颇有声望的士绅。生活优渥,仕途顺利,可是他志不在此!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长相清秀,出身名门,却志在千里,不惧生死,乃真英雄也

光绪二十二年(1906),徐锡鳞捐了个安徽候补道员身份,通过表伯父、前任湖南巡抚俞廉三的关系,于年底前往安徽省城安庆,担任安徽陆军小学堂会办,很快取得安徽巡抚恩铭的信任。

他小心逢迎,拜恩铭为师,恩铭引为亲信,又派他兼任巡警学堂会办。徐锡麟食清廷之禄,却时刻不改革命之志。在这里要讲的是恩铭对他有知遇之恩,这似乎与前面所讲的几个“士为知己者死”的境遇想同,或即将成为翻版。但恰恰相反!

1907年7月6日,光复会成员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慷慨就义。他把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恩铭刺杀至死!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慷慨告天下,灭虏志无渝。长啸赴东市,剖心奚足辞

冯煦问道:“恩铭巡抚待你不错,是你的恩师,你怎的这么没有心肝?” 这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疑惑,深受恩铭赏识、前途无量的徐锡麟何以恩将仇报、不可理喻地要恩铭的命? 徐锡麟回答:“他待我是很仁厚,可这是‘私惠’;我杀他,这是天下的‘公愤’!

当审讯官员告诉他明天要对他实行挖心肝酷刑时,徐锡麟大笑着回答:“恩铭死,我志偿。我志既偿、即戮我身为千万片,亦我之愿,区区心肝,何须顾及!”他放弃前途而不顾,所求为何?

他所求的不是小“知己”而是大“知己”,是国家,是民族,是公理!何其壮哉!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其名则隐,然安庆一击,震动全局,立懦夫之志,而启义军之心

诗云:“苌弘一去两干载,碧血长留天地间。公吉私恩殉公义,杀身应比古贤坚。”

徐锡麟早年在《出塞》诗中写道:“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虏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同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首诗成为徐锡麟短暂而辉煌一生的真实写照。徐锡麟舍生取义的壮举永远留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中。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

他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流放生活。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林则徐称: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他忍辱负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戍途。在赴戍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他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这句诗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结交了多少中华好儿女、好知己!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他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实乃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也!

“士为知己者死”,他们做到了,可是他们也都有着自己心中的“知己”,也有着不同的层次。当然,要离、徐锡麟、林则徐们更是把这种“知己”推向了更高的境界,成为我们心中的英雄。

腾梓荆的“为知己者而死”,背后隐藏的是古已有之的普世价值

这些最可爱的人,把国家、民族、人民作为心中的“知己”,抛头颅,洒热血,才是当世的真英雄

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为标准,一生甘为理念、原则而执著追求甚至献身牺牲。我们从他们身上,明白了做人的真理、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由此不断陶冶、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有横贯日月的浩然正气,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有高于物欲和世俗的升华和辉煌。

—END—

我是“老崔漫谈”,欢迎关注和留言,让我们一起漫谈生活,畅想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家臣   利国   吴王   易水   知己   国士   古已有之   士为知己者死   知遇之恩   吴国   安徽   中行   心中   价值   关系   朋友   天下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