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重点回顾

1.苹果这波坑爹操作,把我逗笑了

2.手机充电越来越快,真的不会出事吗

3.被骂上热搜第一的App,终于道歉了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

在地铁或者公交车上碰上外放刷抖音的大爷大妈,除非声音特别大,通常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但总会遇到一些令人暴躁的情况,本来外放的声音还挺正常,突然就刷到了一个音量巨大的视频,还配的是抖音上最烂俗的那些笑声BGM。

比如,那个像烧水壶响的女人笑声和另一个像猴子叫的笑声。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那种音量巨大的劣质罐头笑声本来就很令人不适了,更可怕的是他们还要反复欣赏个十遍八遍。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不行,我想想就已经开始生气了。

又或者是这一种经历。

晚上睡觉前习惯刷会儿B站催眠,刷到一个熟悉的ASMR,我习惯性的加大音量享受其中。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就在我就要睡着的时候,视频也播完,结果一不小心点到了推荐位上的一个音量爆炸的视频,于是催眠变失眠。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如果你深有感触的话,有没有想过应该自己的这些惨痛经历应该找谁来出气。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明明同一台手机同样的音量,不同视频的声音大小怎么会有那么巨大的差别?

越响的音乐越好听?

今天我们说“万元以下听个响”,但在音乐行业,从某方面上讲:响就是正义。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其实很早之前,一些音乐制作人就发现,风格差不多的两首歌,声音大的那首总会更受欢迎一些。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这种大声是相对的,比如用收音机收听两首歌曲,在相同的设备音量(Volume)下,有些歌就是听起来更大声,当然也会更抓耳。

后来他们用响度(Loudness)来衡量人对声音大小的主观感知。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音乐制作人为了让自家的歌曲更卖座,就想方设法地去提高音源的响度。

同样的,现在我们听到的那些大声到爆音的短视频BGM,其实原本并没有如此面目全非。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为了更抓耳,它们被刻意地一遍又一遍提高响度,终究成为了最恶俗的“噪音”。

早前录音和播放都还使用模拟设备时,响度过大的音频可能会无法正常播放,所以并没有变得很猖狂。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然而,到了数字编码音乐成为主流的1990年代,提高响度变得非常容易,于是“响度战争”开始白热化。

所谓“响度战争”无非就是当时音乐行业的一种恶性竞争。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就像剧院里第一个站起的前排观众一样,一旦出现了第一个开始使用“响度”作弊的制作方,就会引起无止境的比拼。

他的歌比别的歌听起来更大声,那我的歌就要比他的歌还大声,大声才能让更多人听到。

就比如小时候看电视换台,总有些台特别大声,尤其是某些巴不得24小时都放广告的电视台。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所以想要在深夜偷偷看电视的话,懂的人会养成换台前调小音量的反侦察技巧。

恶性竞争的结果是什么呢?不管响度大的歌曲是否真的更好,但你如果不够大声,听众就有可能根本不听你的歌曲。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其实这样对听众来说也还好,不就相当于所有声音都统一变大了嘛,我调低播放设备的音量不就行了,也不会有声音忽大忽小的问题。

可是对于音乐行业来说,这是一件卷到最后一无所有的坏事。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所有人都在提高响度,其实等于所有人都没有比别人更大声,没有任何人因此受益。

增加响度的方法有很多种,无论哪一种都会牺牲音频的动态范围,所有参与者都是受害者。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很多经典的交响乐曲都有很大的动态范围,比如机哥小时候睡觉前常听的《惊愕交响曲》。

曲子在舒缓温柔的段落后突然激昂,据说是作曲家海顿为了吓醒台下打瞌睡的贵族。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这种从轻柔到激烈反映的就是动态范围,前后反差越大也就越“惊愕”。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就像机哥写的文章一样,抑扬顿挫读起来才有美感。

可是响度战争把动态范围给卷没了,音量上的高低起伏没有了低与伏,只剩高和起。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想要体会这种满格的响度,大家可以去找找那些在90年代以后重录的经典专辑,对比原版应该会更有体会。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为了方便大家感受,机哥用剪辑软件做了个简单的演示,各位注意音量啊。

音量演示音频:00:00/00:17

响度的猫鼠游戏

在音乐领域,部分制作人意识到了响度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需要有人来管管这个烂摊子。

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直接规定一个统一的响度上限不就好了吗?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可是响度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很难量化。

这就像是动物可爱的程度一样,很难描述,但如果把鸡和兔子放在一起比就会很容易得出结论,显然,鸡更美味。

于是,要管响度就必须要先确立一套量化响度的计算标准,猫鼠游戏也就开始了。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最早,有人用峰值电平来衡量响度,通俗点说就是电信号的强度。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结果,音乐制作者开始拉高整首歌的电平,削减峰值电平,让整首歌吵得很平均。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后来,他们用上了新的计算方法,可以衡量歌曲整体的电平高低。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然而,音乐制作者利用人耳对不同频段声音敏感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拉高人耳比较敏感的频率段,从而继续卷死对手。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人耳听觉等响曲线)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这样你追我赶的游戏持续不断上演,当中涉及到音频领域非常专业的内容,这里就不展开了。

关于响度的计算方法和定义也从未停止过修改,虽然理论上讲这种计算没办法百分百反映人的主观听感,但经过多年的努力,确实越来越接近了。

今天国际上较为主流标准是用新定义的LUFS或LFKS单位来衡量响度。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LUFS值的计算方法)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很多音频平台也推出了相应的响度管理标准,比如Apple Music规定平台内的音频响度不得超过-16 LUFS。

Spotify 也规定视频音频响度需要在-13 LUFS至-15 LUFS之间。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如果上传的作品超过平台规定的响度范围,通常会被平台用算法压缩处理。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虽仍然能正常播放,但压缩处理后丢失了一部分的动态范围,效果反而不如那些安分守己的作品。

这就遏制了音乐制作者无节制的提高响度,可以说响度战争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响度战争的结束)


响度战争再起

虽然国际上已经有一套针对响度的管理办法,但是还有很多平台并没有管理响度的意识。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音乐的响度战争或许已经慢慢平息,但视频领域却开始了新一轮的响度战争。

有的平台“无为而治”,用户耳朵的安全就靠创作者的自觉了。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现在短视频的流行也加剧了响度战争的发展。

长视频中,音乐往往只是起到点缀和背景的作用,而短视频的内容丰富,一些简单图文配乐制作的短视频尤其需要配乐来调动情绪。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比如,抖音上已经烂俗的各种笑声,原本只是普通视频的原声,被人截取出来反复使用营造搞笑的氛围。

用得多了就变得烂大街,没关系,那就加大响度继续用。

响度加到顶了怎么办,那就把几种笑声混在一起加大力度。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机哥一样,明明非常反感这些烂俗的BGM,可是仍要经常忍受它们的音量轰炸。

当然也有一些平台,为了提高用户体验,用简单的算法统一对创作者上传的文件进行处理,让它们的响度趋于均衡。

这种做法让用户的耳朵不会受到突然的惊吓,很多人甚至会觉得处理过的歌曲更好听一些,因为人声更突出了。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B站up主@李巨大脑袋)

另一方面,创作者们又觉得这种统一化的处理破坏了他们作品原有的表现力,甚至于控诉短视频平台“摧毁了音乐的动态”。

手机上最烦人的功能,它绝对排第一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音乐不炸耳,又有多少人在乎短视频里循环了无数遍的神曲原本有多好听呢?


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响度   电平   制作者   创作者   烦人   音量   笑声   大声   音频   声音   战争   功能   动态   歌曲   平台   科技   视频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