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新消费 流量只是二当家


好的新消费 流量只是二当家

前段时间刷到一个短视频,是前阿里电商CEO卫哲在讲“什么是新消费”,他在视频中提到说他们现在7个IPO项目,有4个已经过千亿,而且这四个都是新消费。他还预测,不出十年将会有100家新上市的新消费公司。

根据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的不完全统计,2021年上半年新消费领域共发生280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超过390亿元人民币,整体规模超过2020年的投资。今年4月,自嗨锅在完成逾亿元的C++轮融资后,又拿下了一笔投资,目前,其估值已经超过10亿美元了;而新消费的头批玩家元气森林在C轮投后估值高达390亿元。

新消费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好的新消费 流量只是二当家

新消费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总的来说无外乎人、货、场。以前是货找人,现在是人找货;以前是以口碑扩大增量,现在是以流量扩大增量。

卫哲在讲新消费的人群时提到了一点,他说,“新人群,我们只做95后女性。”

为什么?

年轻一代的消费认知和审美变了。卫哲分析了85后女性和95后女性这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的区别:85后是PC互联网原住民,95后是移动互联网原住民;85后温饱1.0,95后是小康1.0。

什么意思呢?因为经济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富足了,因此消费需求变了,这一代人更注重悦己,更愿意花钱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另外再加上文化自信了,这一代人拥有更强的消费情怀,尤其是对国货消费的情怀;再者这一代人在新奇之上还更注重颜值,好看比好用更重要,因为他们要“晒”。

而这背后逻辑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流量至上”。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新消费品牌都有好几个营销渠道,对此许多新消费赛道的品牌都进行了商品内容化的改造,不知不觉间他们也将重心由“质”转向了“量”

我们常见的新消费往往会使用快速抓取流量的做法,比如说IP联盟,通过创建自己的IP项目或是和影视、动画、游戏等内容的联合,给自己的品牌打上一个标签,然后加深用户的印象。像蜜雪冰城的雪王就已经成为一个自带流量的标签。

另一种做法就是直播带货。找一些网红主播,像李佳琦、薇娅这类高名气主播利用他们的流量进行营销。有数据统计,像花西子、丸美日记他们每天会有将近40场的直播。

当然还有明星代言,利用idol、明星自身对粉丝的影响力,通过用户互动和粉圈的转发,然后达到扩大传播范围、实现流量变现的结果。

好的新消费 流量只是二当家

为什么很多新消费品牌走不动了?

随着存量市场的日益饱和,互联网行业的竞争进入了下半场,流量红利也逐渐消失。2020年天猫新品牌1年存活率只有30%,而这个数字只会越来越低。在这30%中大多都有着新消费的打法:从新场景切入的创新产品,精致的包装设计,各路达人、网红、明星的带货,新媒体流量的扩增,但很快他们就走不动了

为什么?

流量既值钱,又不值钱;既难赚,又容易赚。过分追求营销的时效和实效的流量思维让品牌陷入“流量僵局”。社交媒体的流量打法已经人尽皆知,追着流行做爆品;私域流量在红利期后,玩法的重复以及单一形式的广告促销让用户产生视觉疲惫;烧钱打法又玩不过几个头部品牌,流量分食惨不忍睹。

新消费层出不穷,但消费者的钱包只有一个。当一个领域出现一个头部品牌之后,就会冒出无数个同类的新消费品牌,他们都想抢同一拨消费者的钱包,顺着惯性在流量和渠道补贴上,但奈何消费者的钱包只有一个,最终忽略了品牌壁垒。

去年的直播带货衍生出了一个新的论点,认为互联网时代已经不需要品牌了。然而大部分消费品的核心差异就在于品牌,也就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认可,只是目前市场上的品牌根本谈不上品牌,因为一旦他们停止营销投入就很有可能石沉大海,销声匿迹;消费者之于他们也不是出于对品牌的认可,因此难以形成长期的消费用户。

好的新消费 流量只是二当家

新消费怎么看见长虹?

新消费的征途,除了眼前的繁荣,还应该有远方的长虹。

在消费分级明显的市场大环境中,品牌想要在同质化市场中脱颖而出,最优路径就是品牌沉淀。从流量战转向品牌战,这一条独木桥,同时也是一条必经路。

很多品牌能够成功不是因为利用互联网的传播变革,而是切中用户痛点,传播自身的品牌文化,再通过有效的广告,让消费者心中对这个品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价值与位置。品牌在如今的市场中,其实更像是一个信息简化器,可以影响是消费者的决策。

元气森林针对“碳酸饮料高糖高热量”这一痛点,推出“0糖0脂0卡”的市场定位,构建了一种“好喝不胖的气泡水”品牌文化符号,让消费者在潜意识里把0糖0脂0卡与元气森林划等号,从而建立了超越流量的社会认同。

其实,不仅仅是元气森林,几乎所有的新消费头部品牌他们在疯狂占据流量的同时,也在向消费者不断输入品牌文化的认知,不断向消费者强化品牌的核心,不断强化品牌的标签,从而让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文化符号深信不疑,最终自发地产生认同。这种认同可以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可以深层地连接与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同时可以转化为实际的消费动力,这可远比烧钱买流量扩渠道来得更持久。另外,这种认同可以让品牌本身就成为一个表达符号,进而转换成流量进一步扩大增量。就像一提到花西子就会想到国风彩妆,一提到星巴克就会想到精致生活,而通过构建属于品牌的文化符号,这些虚拟的表达有了实体的呈现,又会再次强化消费者的品牌记忆。

也就是说,长期的流量补贴无法让消费者对品牌文化拥有强力记忆,相反品牌文化所产生的社会认同却能够换来长久的流量、购买力。社会认同才是品牌的恒久之力。

在新消费时代里,生存的根本是在获客之后,还能将新需求固化为新习惯,并能让品牌始终保持与众不同,为客户创造源源不断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流量   长虹   增量   打法   元气   头部   认知   融资   符号   消费者   森林   品牌   用户   文化   市场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