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学霸都有怎样的学习方法或习惯?

一位学霸讲出了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一共有3点:

1、如何做到举一反三

2、构建快速输入的信息组织结构

3、怎么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

你身边的学霸都有怎样的学习方法或习惯?

第一部分:如何做到举一反三

----------------------------

举一反三可以说是衡量一个人学习能力是否厉害的标准,从一个知识,事物推出多个知识,事情的应用。

具体该怎么做到呢?三个步骤:

▼ 1、理解出知识,事物的背后本质

要做到“举一”就需要你理解了事物的背后本质,这一步的关键就是让自己开始思考,但是这并不容易,因为咱们的大脑在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时候,是有非常强烈的偷懒倾向的这种偷懒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 没有问题

不会主动去思考更多的问题。

② 浅层思考

很容易以感官感受到的表象做出认知,而不愿意去提炼现象背后的抽象本质。

那要怎样才能让这个懒家伙动起来呢?

有一个好方法:提问清单。

通过提问清单的显性化提问,你的大脑就会开始思考了。

你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总结一个提问的清单,也可以用直接使用《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提出的“概念性知识三问”:

在读到一个知识点时,问自己3个问题:

提问1:这个知识什么时候产生的?为什么在这个时点产生?这个时点之后还有更新的理论产生吗?

提问2:这个知识可以与其它知识或经验有什么联系?

提问3:这个知识至少在哪3个场景下可以使用?在哪3个场景不适用?

你在学习任何一个新概念时,只要记得问自己上面这3个问题,你的大脑就不会偷懒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你身边的学霸都有怎样的学习方法或习惯?

▼ 2、提炼可迁移技能

对所学有了深刻认识之后,你就可以开始“第二步:提炼可迁移经验”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

人首先对某个或某类事物的部分属性取得认识,然后在实践中证明这类认识的正确性,再逐步积累为对这类事物一般性的认识。——这就是“举一”的过程

碰到新问题、事物或现象时,就会调用与过去相同或类似事物的认识做指导。——这就是“反三”的过程

可见举一反三的关键是 “举一”,也就是要抽象提炼出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或规律。

“举一”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就不容易了。

就像有人做了一辈子会计工作,除了记账越来越熟练外,一点都没理解到会计的本质,因此完全做不了业务管理的工作。

实际上,一个掌握了会计本质的财务人员,对业务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转业务岗会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

那要怎么做,才不会只是成为一名熟练工,而能抓住本质呢?

一个相当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多从现有工作中提炼可迁移的经验。

本质一定是可迁移的,因此只要你有意识地在工作中去提炼可迁移的经验,自然就更容易抓得到本质。

所以在你的知识体系中,一定要将你的 关键素质、核心能力(可迁移) 、一般技能(如PPT、数据分析等)和通用知识(如哲学知识等)区分开。

这样可以时时提醒你提炼出可迁移的内容,有助于你未来的岗位迁移或成长为跨专业的“举一反三”型人才。

这种构建知识体系的做法,能显性地提醒你积累可迁移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更容易抓住本质,做到举一反三。

▼ 3、多情境应用纠偏

其实,做到前两步“让自己开始思考”、“提炼可迁移经验”之后,你已经可以举一反三了。

只不过这种举一反三,有时会是错误的举一反三而已。

为什么呢?

因为事物或现象背后的本质一般是内在、隐蔽、深刻的,不太容易被发现和掌握。

因此,我们提炼出的可迁移经验,很多时候都是根据片面,或表面现象的相似(或相同)而作出的错误认识。

举个例子:

之前的人类观察到鸟儿会飞,蚊子也会飞,蜜蜂也会飞,但人不会飞、狗也不会飞。

经过认真的比对分析,人类提炼出了一条可迁移的经验:有翅膀的会飞,没翅膀的不会飞。

于是,我们一开始模仿鸟儿造的原始飞机,不但是有翅膀的,而且还是可以上下扇动的。

但这个规律本质吗?

现在的你肯定知道这玩意儿一点都不本质。鸟儿、蚊子、蜜蜂会飞的本质是空气动力,而不是翅膀。

认知了这个本质后,人类造的飞机不但翅膀是不上下扇动的,直升机、火箭这些飞行器压根连翅膀都没有。

之前人类那么多聪明的脑袋在一起,都能提炼出不靠谱的东西出来,因此咱们自己提炼的所谓“可迁移”的经验,不可避免也有很多不靠谱的内容。

那要怎么办呢?

很简单,用3个方法来验证和修正就行:

① 给你自己提炼的可迁移经验(包括学习的别人的),显性化地写出适用的假设前提和边界。所以你所提炼出的可迁移经验一定是有适用的假设前提和边界的,请将它们写出来。

② 将你提炼出的可迁移经验在多种情境下应用,而且这些情境的差异性越大越好。通过在多情境下的应用,你就能发现你所提炼经验的偏差,以及真正的适用范围。

比如适用于商务咨询报告写作的表达经验:金字塔原理。

你将这个原理用于写写小说,或者用于辞退员工,就会发现它不适用了。

③ 要积极去做迭代和修正,在不适用的时候做出修改。

你身边的学霸都有怎样的学习方法或习惯?

第二部分:构建快速输入的信息组织结构

我们都知道贫富差距非常可怕,但是信息差距更是可怕,因为这种差距不仅会导致贫富差距,还会导致你弥补贫富差距能力的丧失。

所以这一部分,我会告诉你,那些厉害的人是怎样构建自己的信息组织结构的。

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人们吸收信息的瓶颈不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过载——大量且不断涌入的冗余信息,对普通人来说足以造成认知资源的无谓耗竭

以了解一个行业为例。

你在百度搜索“汽车行业”的关键词,出来的搜索结果有2120万条,你即使24小时不眠不休,也至少需要121年才能全部阅读完。

你身边的学霸都有怎样的学习方法或习惯?

即使你花121年全部读完了,你从这些未过滤的信息中能获取的知识其实也相当有限,很多信息要么无用,要么你看了也没记住。

但如果你有一个行业分析框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你无需121年,仅需12.1个小时,就能获取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如下图所示:

你身边的学霸都有怎样的学习方法或习惯?

是什么造成了10.6万倍的信息吸收效率差距呢(121年vs 12.1小时)?

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信息结构。

一般人在吸收信息时是杂乱无章的,甚至经常会在观点相反的信息中无所适从。

而信息结构良好的人,能够凭借专业的框架筛选信息,避免和防止冗余信息的过载,从而理性和高效地“消化”信息。

你看,面对同样的资讯,仅仅因为信息结构的不同,信息吸收的速度和质量就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那如何才能把信息组织得更有结构呢?

一个很好用的方法是搭框架。分为3步来做:

▼ ① 步骤一 粗建框架

基于你对信息的用途,提前构建出一个粗略框架,用于组织信息。

比如,你想搜集如何写作文案的信息,可以提前构建好一个文案写作的框架。

你身边的学霸都有怎样的学习方法或习惯?

有了这个框架后,你搜集和吸收信息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了。

如果你一开始实在构建不出自己的框架,那也没关系,

你可以先用万能的what-why-how框架,将搜集的信息先分别填充在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做)中,等到了“步骤二优化框架”时再更新。

▼ ② 步骤二 优化框架

粗框架构建后,你就算有信息结构了,但这还不够,因为这个框架的结构性还不算良好。

因此,你需要结合一部分已经阅读过的信息,进一步优化这个框架。

比如,在看了两本关于文案写作的书籍后,我将上文的文案写作框架做了优化。

如下图。

你身边的学霸都有怎样的学习方法或习惯?

▼ ③ 步骤三 填满框架

框架被优化后,就意味着你可以将信息按良好的信息结构做组织了。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搜集阅读信息,以填满这个框架。

这时的做法就不是盲目搜集信息,而是有目的地采集和阅读了。

希望这一部分可以让你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结构,从而高效地“消化”信息;

-----------------------------

第三部分:创造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环境

美国集合了16位顶尖研究人员的学习科学发展委员会,费时多年的项目研究成果——《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从以下四种视角阐述了一个有效学习环境的各种特征:

① 以学习者为中心视角

② 以知识为中心视角

③ 以评价为中心视角

④ 以共同体为中心视角

所以通过创造这4种学习环境是最简单、有效提升学习效果的途径。

▼ 1、自我创造学习者中心环境

学习者中心环境的最大特征是“在先前经验上建构”。

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学习一个新知识和新技能时,你要了解自己都知道些什么、能做什么。

有哪些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促进这次学习,哪些认知、知识和经验会阻碍这次学习。

比如:

在学习“如何与客户沟通”的技能时,你如果能了解自己知道了多少识别他人需求的理论和技巧,表达自己意图的方法和技巧。

那你就无需从零开始,而是可以在原有这些知识基础上开始学习“与客户沟通”的技能。

如果,你还能了解自己的沟通风格,那就更有助于你选择适合自己的与客户沟通方式了。

比如你是热情奔放的偏外向型性格,那你就可以多请客户吃吃饭、搞搞活动建立情感联系。

万一你是沉稳收敛的偏内向型性格,那你就可以多替客户排忧解难建立专业信任。

假设你身处于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中,造诣深的老师就会引导你完成以上分析。

但是,在职场上几乎不会有人会帮你做这个自我分析的,也就是说你几乎没有可能处在这样的“学习者中心环境”中。

那要怎样才能自我创造这样的环境呢?

方法就是前文提到的提问清单。

你可以给自己建立如下的提问清单,在每一次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前做一遍自我提问。

1、我知道多少与这个新知识和新技能相关的理论和经验呢?

2、这些理论和经验之前我都在哪些场合应用过呢?

3、这些理论和经验有多少我可以迁移应用在这次学习中呢?

4、我有哪些认知、习惯、性格有助于这次学习呢?

5、我有哪些认知、习惯、性格会对这次学习产生阻碍呢?

通过上面这个提问清单,你就能给自己创造出一个“学习者中心环境”了。

▼ 2、自我创造知识中心环境

所有的专家之所以具备更佳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具备一套更贴合本质的“思考框架”或思维技巧外。

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整套组织得很好的知识。

这一部分上文有讲,我不做过多解释。

▼ 3、自我创造评价中心环境

反馈对学习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有经验的老师会给出一针见血的建议,从而帮你意识到学习中的误区或偏差。

但绝大多数时候,特别是在自我学习的环境中,是没有这位有经验的老师的。那有没有办法自我创造出一个有效的可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呢?

在职场环境中还真有两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① 方法一: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学习

具体做法就是,拿一个实际的工作问题或工作任务出来,作为学习了后要解决的对象。

你透过对这个工作问题或工作任务解决程度的判断,就能很好地得知学习成果的反馈。

② 方法二:主动输出

在工作中检验学习成果很有效,但可能也存在着试错风险。

工作做得不好,可能会影响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严重的甚至可能会丢了工作。

幸好还有一种效果不错的自我评价方法,就是主动输出。

你可以做直播分享,或写文章输出,这样透过输出效果你就能很好地评价学习成果了。

▼ 4、自我创造共同体中心环境

已经有无数的学习研究表明,互动学习和协作学习可大大提升每个参与者的学习效果。

以前上学时,是非常容易处于一个“共同体中心“的学习环境的,因为班级、学校天然就是一个“共同体中心环境”。

但进入职场后,想身处一个“共同体中心环境”就不太容易了,因为你很难组织一批人,陪你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

不过幸运的是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你完全可以组建或参加各种线上学习小组。

你身边的学霸都有怎样的学习方法或习惯?

最后对所有部分做一个总结

像我老板这类无论是在应试教育还是职场学习中都是学霸的人,是通过三个途径来锻炼,学习的深度,知识的架构,学习的环境。

1、如何做到有深度的学习,就需要你做到举一反三。

具体方法是:

① 理解出知识,事物的背后本质

② 提炼可迁移技能

③ 多情境应用纠偏

2、构建快速输入的信息组织结构

分为三步:

① 建立一个较粗的框架

② 根据获取信息优化框架

③ 填充内容

3、创造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环境

共分为4种:

① 以学习者为中心视角

② 以知识为中心视角

③ 以评价为中心视角

④ 以共同体为中心视角

你身边的学霸都有怎样的学习方法或习惯?

我认识一个学霸学姐,学姐现在留美工作,之前是拿到了哥大和宾大的offer。就凭这几句话,你们就能感觉到学姐是多么的学霸了吧!!

学姐是我在补课班认识的,以前是我的补课班的班主任,因为我本身就爱唠嗑,之后就和学姐熟悉起来。

那时候我高二,学姐大一,她算是补习班勤工俭学,然后第二年暑期的时候学姐就自己申请了一个还上学府的项目,算是去很多国家游学;学姐还去汇丰银行、环球时报这些地方实习过,最后学姐就去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学教育学!

认识了这么牛逼的学姐当然会随时问一下学姐,该怎么学习才能效率最大化啊!!对不~~

学姐学习方法

方法一:拆分目标,并制定奖励计划:

按照学姐的话说,就是把目标拆分成为可执行的小目标,然后制定一些对自己的奖励制度。

举个例子

1.明确目标:

她的目标是留学并且专业是教育学、社会工作、人类学这些方面。所以学姐就先想如果要从事这些工作,哪些地方会需要这些人才?

2.假设执行:

2.1学姐猜测这些工作内容大概会在联合国或者外交部这样的地方的才能开展。

2.2如何去这两个机构工作呢?貌似需要名校背景,并且较高的学历。分析:去名校,最好是留学,然后需要至少学习到硕士。

2.3那学习什么专业?分析:要求留学英语是重点,并且需要有教育、政治、外交相关的工作能力。

3开始执行:

所以学姐就选择了英语专业,之后的能力,就慢慢在大学弥补。所以学姐大一就在补习学校担任助教,大二就开始游学,大三就去了环球时报和汇丰银行实习。

那我呢?

高考失败后,就上了一个二本,我的目标是做传媒领域。

1.明确目标:

进入传媒领域,所以我可以进入到传统的纸媒、电媒、或者现在互联网媒体中。

2.假设执行

2.1如何才能进入到这些地方工作呢?至少需要学习传媒专业出身,并且要有采访、编辑、制作视频音频的能力。

2.2学习专业:毋庸置疑,新闻专业,如果要可以,学好英语非常有必要。

3.开始执行:

所以大学就报名了新闻学专业,并且在下了课除了去图书馆看书学习外,我还报名参加字幕组,做片子算是自己学,放假的时候还会去各种电台电视台实习、然后在学校参加校记者团、等等的活动。

每一个目标完成,就给自己一些奖励,我们校报是有稿费的,所以我就用这些稿费给自己换了一部手机。

方法二:强迫执行

学姐本身就是很自律的,所以学姐能知行合一。可是我和学姐比差的多!

我本身事情

a.自己的学业

b.校报活动

c.学校公众号内容更新

d.字幕组任务

e.日常娱乐

你身边的学霸都有怎样的学习方法或习惯?

大家可以详细的看我的图。我当时就买这个本子就觉得特比好能规划每天的时间,并且如果什么的都没写,就可以通过这些小格子看到自己浪费的时间。如果想买可以在淘宝直接搜时间规划本。

方法三:多思考,多总结整理

其实新闻真的要多阅读多思考,大家之所以能看到很多很不错的新闻题,就是有很多人在总结。

举个例子,当时我在报社实习,然后我们要做选题策划,然后当时冬天要供暖,所以我们做了一个走访老校区,看老校区的供暖问题有没有解决。

我报的就是非常常规的选题,然后一个记者就先整理了现有媒体大家的报道角度,然后又分析了我们报纸的的用户,最后给出了三个选题。听那个姐姐说完,我就觉得 太厉害了!!

从那之后,我就学会了。一定要多总结整理然后多思考,这样你才能做出别的做不到的东西!

方法四:动动小手点赞呗~

最后:

我们其实都可以成为学霸,别让你的行为耽误了自己,如果觉得自己执行力不高,那就一定要多多训练自己的执行力,不管我们朋友多牛逼,我们都能赶得上!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笨鸟先飞。

你身边的学霸都有怎样的学习方法或习惯?

还有几个点总结一下:

1. 基础(定义,定理)不扎实

我当年学数学的时候,没有这个毛病。但随着我接触的孩子越来越多,我发现很多孩子很努力,但是根本不会学习,尤其是不会仔细体会和品味这些理科的概念。他们很努力,拼命刷题,但仍然对这些概念一知半解。甚至还有同学质疑,说“不用掌握概念我也可以做题”。是的,你的确可以做一部分题,但题目一变,你就完蛋。

你身边的学霸都有怎样的学习方法或习惯?

很多同学这题做不出来。我结合数学三招来解答:

首先,解决数学问题,我们不喜欢中文,要“翻译”为数学语言,例如画张图(几何语言)

你身边的学霸都有怎样的学习方法或习惯?

你身边的学霸都有怎样的学习方法或习惯?

你身边的学霸都有怎样的学习方法或习惯?

因此这道题的第一问一点都不难,如果你对于椭圆的定义不熟悉,你即使会数学思维“翻译”,知道要把中文翻译为数学语言,你也无从下手!

请记住:如果说数学思维就像是成为米其林三星大厨需要具备的手艺的话,那么基础知识就是备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你的米没有洗好,肉没有切好,锅没有洗干净,你的技艺再高超,也不可能做好一道菜

那基础概念应该如何学习呢?

(1) 精读

其实数学也好,科学(物理,化学等)也罢和诗歌是非常相似的,都是在试图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数学/科学是刻画我们所处的外在环境-大自然的万千现象,诗歌是刻画我们的内心复杂的感情。

因此这样的东西是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一定要精读,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不要像小说一样的去泛读。

例如,我们刚刚讲了什么叫做椭圆,那你别急着看下文,思考一下什么叫做双曲线?

很多人的回答是:“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很遗憾这是错的。

正确的答案是:“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没有了“绝对值”三个字,得出来的是双曲线的一个分支。

如果我是高考命题人,我可以轻松出一道题目,就考这个基本概念,我估计又会“死掉”一大片。

学习物理又何尝不是如此?例如什么叫摩擦力?

同学们要学会精读,并且理解这些定义和概念。你们高中课本的定义是这样写的:

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

我们来一点一点的理解:

一个力是向量,因此你必须说清楚其大小和方向

首先是方向,摩擦力既然是”阻碍”,因此其方向是和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也就是说和速度方向相反!那么什么叫做相对运动趋势?即,假如没有摩擦力,这个物体会如何动?摩擦力的方向就和这个运动方向相反。

(2) 费曼学习法

现阶段,不要求大家使用类比等思维方式深层次地理解每一个概念背后的逻辑,然后表达得连一个小学生也听得懂。

你只需要这样做:

用自己的话,在一分钟内把这个概念或者定理复述一遍。然后利用微信录音,QQ录音等录下来,之后对比你讲的和教科书上的内容。如果一致,那么就说明你懂了,如果不一致,或者说不清楚,说不出来,那么不好意思,你这个概念掌握得比较差。

我非常相信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四个字,知而不行就是未知。在你运用这些概念之前,最起码的“行”就是能够说得出来,连说都说不出来,谈什么知呢?

这也是用来自我检验基础概念的极佳方法。

例如你自己问自己,高中阶段证明线面垂直至少可以有5个不同的定理,你能很快把他们说出来吗?如果不能,你就知道你的立体几何的基础不够扎实。

(3)所有说不用复习基础就可以提分的都是骗子

有一部分不负责任的人,为了赚钱,弄出一堆什么“模板”“秒杀”,并宣称“不用复习基础就会做题”。听起来特别牛,其实害人不浅。

首先,从逻辑上来说,你的思维方式再高明,你可能在两个小时内倒推数学家几百年确定的各种定义和定理吗?

再者,这类模板秒杀我们金融上叫做“curve fitting”。他的模板只适合他精心挑选的一小类题目,题目一改,就阵亡。在高考题越来越灵活的今天,靠这些垃圾,考试如何能够提高?未来更是误人终生!

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掉了,注意是骗局。

2. 不掐着时间做题

考试,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时间限制。因此,一个能拿高分的人一定是简单的题目做得又快又对,这样他/她才有时间思考难题

因此,平常练习就应该掐着时间做。例如选择填空题就尽量不要超5分钟。如果超过了,就把它当做是错题 – 运用数学三招思考,还有更加简单的方法吗 (例如特殊化)?我能总结什么模式?我需要记忆什么快速解答的公式吗?

另外这样练习也让你十分熟悉考试的压力和紧张感。真正考试的时候就不容易发挥失常。

3. 不会从错误中学习

我先定义以下什么是错题:

1. 做错的题(包括3中:粗心,概念不清,以及逻辑问题,这三者一定要严格区分开来)

2. 不会做的题

3. 做得慢,没有在规定时间做完的题

都是你的错题。

很多同学遇到错题,就扫一遍答案,看懂了,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样的学习,恕我直言,你是在浪费题目和时间!这样日积月累,你表面上很努力,不过只是在重复做无用功罢了。

记住: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学习之源!

我的一生最重要的原则,方法都是从错误(自己的+别人的)中学来的。正如孟子所言,闻过而喜。(我现在还没有达到他的程度,出现问题我往往还是比较不爽的,达不到“喜”的程度)

李小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怕遇到练习过10000种腿法的对手,但害怕遇到只将一种腿法练习10000次的强敌。

武术如此,高中学习其实也一样,高考不怕你看过多少本书、做过多少练习,但害怕你把每一本书的重点、每一道习题的解题思路都记住,从而举一反三,揭开它的真面目。

总是记不住要背的知识点,刷题数遍,但没有记住其中的解答思路,无法运用到别的课题上,最后就变成“盲刷”了。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你不认真复习,更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你只是没有用对方法。

实践证明:一个行为持续3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的行为,超过100天就可以形成习惯。

以下6个高效学习方法,助你考试一臂之力!据说,北大、清华的学霸们都在用这些学习方法!赶紧收藏起来!

1

注意力稳定性理论:必须有目的地预习

注意力稳定性。注意力并不是长时间保持稳定,而是周期性起伏变化,通俗讲就是如果课堂上课45分钟,真正有效时间大约20分钟。

因此,要成为学霸,有效的课堂时间必须用来听重点,听难点,听方法思路,而要做到这一点,有目的地提前预习非常重要,必须要带着问题听讲。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要么不预习,要么稀里糊涂预习,虽然瞪大眼睛听讲,最后只能自证智商确实存在差异!

课堂听重点太重要了,带着问题听课,一旦老师讲解到问题内容,就全神贯注!

2

记忆衰退理论:必须及时复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老师告诉我们及时复习非常重要,但实验又证实,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也非常重要,并非复习就有效果,正确的时间点进行复习就会事半功倍!

什么才是最佳的时间节点?

实验给出的建议是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很难再遗忘。

但对于较为繁重的学习,这近乎不太可能,郭老师个人的实践是:即时复述很关键(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12小时或睡前温习很重要(最好是通过题目巩固),1天后、2天后、8天后三次复习,效果通常就已经非常不错。

3

记忆编码理论:必须动手构建知识树

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出,记忆效果取决于信息编码方式,“深层次”加工比“浅层次”加工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换句话说,记忆和理解取决于如何加工信息。

加工深度很难衡量、定义,因时而异,但有效的深加工肯定是在记忆内容和已知信息间建立联系,而建立知识树是最为有效的方式,通过树形结构把知识串联起来。

以考试学习为例,书本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无序堆积,而是一个树形结构,一个节点就是一个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并完善这棵知识树,在学习中不断调整、增删节点,不断发展、壮大这棵知识树。

知识树一旦被搭建出来,每一个节点就是一次思考,每一次思考就是与周边知识节点的一次连接,知识之间的联系就越来越紧密,知识树也就越来越有条理,越来越有生命力,很多问题自然而然就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一团浆糊,毫无头绪!

4

内隐语言理论:打破学习错觉

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学得好,是错将熟悉当做知道。

比如我们学习一个章节内容,画了重点记号,甚至还做了笔记,这时我们可能会认为学得很好,对知识点也了如指掌,但如果合上书做个简单的自我检测,瞬间就会忘掉三四成。

再比如,问自己一个经典问题:“什么是囚徒困境”?心里是不是很快闪出“两个人”、“博弈”、“策略”等关键词,觉得对这个问题很熟悉,但如果我要求用你完整描述出来,你真的知道吗?

在学习中,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复习时,我们的内部语言抓住了几个关键点,就会产生学习错觉,误以为都知道,但知识点不是孤岛,是由逻辑关系构成的,这需要外部语言去描述、串联,唯有经过外部语言检验,才是真正的掌握理解!

因此,必须将内部语言转换成外部语言。认知心理学推荐生成效应这种办法。

生成效应是指向同学、朋友、家人解释所学知识,在解释过程中,主动思考组织知识,构建出知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有经验的同学都知道,很多灵感都是在给别人讲题中产生,甚至是请教别人时恍然大悟,另外回答问题对掌握知识非常有用!

5

情绪绩效理论:压力是资源

考场发挥和临场心态是非常重要的,那一刻的个人心态抵得上几个礼拜、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苦功!

这里涉及到情绪绩效管理,即情绪唤醒水平和绩效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的关系,情绪太低或太高都会损害绩效。所以适当的压力是有好处的,完全没有压力或压力过高都会影响发挥。

6

合理休息,休息也是学习的一种

有很多关于学习时间与效率的研究,这些研究证实:超过2小时学习效果就逐渐递减,超过4小时根本就没有效果了。因此合理的休息与高效率的学习同等重要,长时间无效学习尤其会让人心生厌恶。

要想长期能够保持稳定的学习效率,就不能一次过度消耗甚至透支,要确保每次学习时精力都能够恢复。

对于长期的学习,明智的做法是,控制每天的高强度学习时间,避免精神疲劳或逆反心理,简而言之:

1)短期内,要合理调配好学习与休息,避免过度透支精力和兴趣,要细水长流。

2)长期看,长时间的坚持学习,能够让身心能逐步适应,之后可逐渐增加学习量和学习强度。

此外,研究还证实,学习之后休息或睡一会,能有效提高记忆效果。

其实,对于高中生而言,普遍存在严重偏科、学习效率低下,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考前紧张、压力大,以及心态不佳,努力学习,却迟迟不见提高等苦恼!

针对大家在高中学习中遇到的这些困难与问题,笔者在业余时间,走访数百位清华北大的小伙伴们,并向他们一一询问,讨教学习方法,并把大家的心血、智慧结晶整理汇编而成《直击高考九大科学习漏洞》一书,

书里针对高中九大科的知识难点和要点进行了全面梳理,并针对如何提高高中各个科目的成绩给出了详细建议与方法,针对如何找到做题方法与技巧给出了学习策略,同时,也有对高考历年题型的分析与预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三星   学习方法   视角   框架   本质   事物   概念   习惯   身边   自我   经验   环境   时间   方法   知识   工作   科技   中心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