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指望医保了!个人账户缩水一半,只是惊涛骇浪的开始

别指望医保了!个人账户缩水一半,只是惊涛骇浪的开始别指望医保了!个人账户缩水一半,只是惊涛骇浪的开始

大家好,我是老李。

今天我们来聊聊医保改革。

医疗改革即将到来,我们的医保个人账户中的钱,要损失一半。

但对于我们的影响而言,不仅只是少一半钱这么简单,而是公共系统所享受的待遇也越来越平均。

但是平均化福利,很难满足中产阶级的差异化需求

要追求差异化待遇,只能更深入地去理解政策,重新规划自己的财富生活。

别指望医保了!个人账户缩水一半,只是惊涛骇浪的开始

医保改了哪些?

8月26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变化。

1.将单位缴纳的医保费全部计入统筹基金,而不是此前30%进个人账户,70%入统筹基金。

这里的统筹基金,主要就是放到公共账户里大家一起规划使用。

由于各城市的缴纳比例各不相同,以广州为例,广州是单位缴纳7%,个人缴纳比例2%。

假如你的缴纳基数是3000元。

则个人缴纳3000 x 2% = 60元

单位缴纳3000 x 7% = 210元

医疗改革前后,转入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的金额变化如下:

别指望医保了!个人账户缩水一半,只是惊涛骇浪的开始

可以说,医保的个人账户已经缩水减半了;国家可以调控的统筹账户则是增加了不少。

这时候,有没有觉得自己已经亏了?别着急,让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变化。

2.建立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善门诊看病职工的医保待遇。

也就是说,在过去,门诊费用是用个人帐户的钱支付的,改革后,门诊可以用统筹账户的钱了。

3.打破灰色地带:除了支付本人医院看病、药店买药等费用外,还可以为配偶、父母、子女支付相关费用。

在此之前,刷卡为家人买药是很常见的,但事实上,这是保险最忌讳的,稍微不小心就会影响买保险,让你未来买保险时核保出现问题,不是你生的病,也会算到你头上。

改革后,医保卡可以支付家人的医疗费用;登记系统做好后,好好登记用药挂号的人名,还不会影响个人保险。

对于普通人来说,主要是这三个变化。

但如果你在乎你的钱包,关心你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生活和幸福。

仅仅知道这些是不够的,医保个人账户上的钱减少了还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关键是要理解政策为什么要这样调整。

别指望医保了!个人账户缩水一半,只是惊涛骇浪的开始

为什么要进行医保改革?

我们可以在医改意见草案中找到原因,并不少文章也进行了总结。。

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方面,医保的个人账户余额超过了8000亿,共济能力太弱。大白话说就是账上躺了很多钱没花出去

一般来说,一个强壮的年轻人在医疗方面不需要花很多钱,但是对于需要治疗的中老年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个人账户里还有8,000亿,这笔钱并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另一方面,住院率偏高,医院压力很大。

因为门诊需要用个人帐户付款,但是住院费用却可以用统筹账户来支付。许多人选择住院仅仅只是为了不使用个人帐户的钱,导致住院率高,医院压力大。

因此,根据上述两大问题,医疗改革的最大动作便是:

把单位缴纳的资金,100%转入公众统筹账户,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同时,调整医疗保险门诊费用的范围,门诊治疗也可以使用资金的整体帐户。降低住院率。

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样子,但这里有两个疑问:

第一,降低住院率,非得牺牲个人利益吗?

北京、上海等地都实现了门诊费用报销,但并不是通过缩减个人账户收入来实现的。

“缩水个人账户,可能并非改革的唯一选择。” 《三联生活周刊》的谢九提出了同样的疑问。

第二,内循环大主题之下,倡导消费是正道,为何还缩水个人账户?

我们都知道,在如今的内部大循环的背景之下,消费才是正确之道。药店的大部分收入主要来自医保的个人账户。一旦缩水,将对全国各地的药店收入产生影响。

因此,更多人猜测的原因是:医保统筹账户里的资金池不够了

尽管官员们一再否认这一说法,称去年统筹账户一共盈余多达1000亿,但显而易见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资金池现在足够,但将来未必足够

这就涉及到老龄化的问题。

当年,人们对开放二胎就有过类似的看法,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填补医保和社保的缺口。

上次人口普查(2010年)显示:

50后:20561万人

60后:23511万人

70后:21900万人

80后:22800万人

90后:17500万人

00后:14600万人

一代更比一代少。

每一项改革都是对利益的再分配,这一次涉及到3.3亿参保人的利益,它确实动了不少人的奶酪,但老李我认为有好也有坏。

1.统筹账户,是改革的趋势。

国家越进步,越发达,共济能力强的统筹账户就是全民医保的保障。在美国、日本和英国,是没有个人账户,只有统筹账户。这方面的改革还是值得肯定的。

2.老龄化仍然是全民的顾虑。

我们是这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医保的统筹账户意味着福利的普及,也意味着医疗保障的平均水平。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意味着统筹账户将越来越少,使用医保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平均之后,一个人能获得多少医疗资源,这里是有一个问号的。

别指望医保了!个人账户缩水一半,只是惊涛骇浪的开始

此次医改给我们带来的警示

我国社会的财富逻辑已悄然改变。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上述问题并非只发生在我国。

如前所述,在发达国家,没有个人账户,医保只有统筹账户。换句话说,所有人缴纳的医保费用都放在一个大池中,并根据大众的医疗需求分配。

在中国,之所以有个人账户,是因为当年推行医保的时候,设立个人账户是为了让人们感觉到医保是与自己有关的事,而不仅仅是交钱给国家。

现在,统筹账户的改革方向,说明我们正在往发达国家靠拢了。公共体系享受的待遇越来越平均化,以前的差异化待遇正在被消除。

社会福利的平均、老龄化,许多国家在这些方面都是我们的前辈。

我们不妨看一个数据,根据格隆汇的统计数据,在统筹账户模式下,全民医保的各个国家的情况如下:

别指望医保了!个人账户缩水一半,只是惊涛骇浪的开始

美国是一个相对失败的案例,我们可以忽略它。

但德国、英国和日本基本上都做到了依靠社会医保来支付普通民众的医疗费用。

但在我国,竟有高达35%的比例需要由个人支付。

这次医疗改革才刚刚开始,我相信医疗改革的方向,会将这一比例逐步降低。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

据《证券日报》保险周刊从权威渠道得知的独家数据,美国保险业以11397466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而日本则位居第二,第三是英国,而中国仅位列第八。

这里藏着财富逻辑改变的秘密:英国和日本的医保那么健全,投保率却那么高。

全民医疗确实能覆盖日常的医疗费用。但是,它也同时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平均化。

“假如我有能力,希望自己可以不用排队,住更好的医院……

假如我愿意付这笔钱,让我可以给我的子女更好的药物……”

——平均化福利,没有办法满足中产阶级的差异化需求。

再者,保险,涵盖了重疾险、寿险等等,高密度的保障都是医保无法覆盖的。

越是福利健全的国家,投保意识越强。

——这就是中产阶级支撑着的发达国家的情况。

我国,中产阶级人数同样正在迅猛增长。然而,拥有中产阶级的财富意识,又有多少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保费仅世界第八,有中产阶级的钱,却没有守住这些财富的意识。

在我国,多少中产家庭因为一场疾病、一个意外而回归无产阶级?

中国的财富逻辑已经发生变化了。这已经不是一个可以无脑享受福利的时代。

福利健全是好事,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财富意识。

想要规避风险,想要享受差异化福利和待遇,需要精细化规划自己的财富生活。

你要想追求生活保障上的差异化待遇,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购买中高端医疗险,直接进协和医院国际部就诊。二是加强自己的财富规划,搜罗各种福利工具,为家庭医疗、养老、教育提前布局。

这里老李我简单分享三点建议。

一,学会看懂政策变化的背后,财富逻辑的变化。

医保改革后,给老百姓的福利和隐患、内循环下楼市和股市的战略意义……决定的是接下来几年的资产分配方案。

二,成为中产阶级,不够,还有培养中产的财富意识。

资产合理规划,提高自己资产的抗风险能力——用保险撬动巨额保费,学会合理配置房产、股票和基金。

三,从现在开始,了解资产的底层逻辑,对财富进行精细化规划。

我们为什么要买保险?保险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个夏天冲进股市,在股市里赚的是什么钱?

人永远无法赚到自己认知外的钱。

从现在开始为自己、为家庭好好规划。

别指望医保了!个人账户缩水一半,只是惊涛骇浪的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医保   个人账户   惊涛骇浪   英国   中产阶级   日本   门诊   账户   福利   逻辑   待遇   平均   意识   费用   财富   国家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