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管理者不懂年轻人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法律修音机


小明最近有点苦恼,中午来找我吃火锅。


其实也没多大事,就是公司通知说要启用一个 HR 系统,考勤功能都要迁移过去,小明觉得非常难用,和他们正在使用的办公软件飞书相比,高下立判。


但是,小明发现公司其他人好像都没什么意见,看起来就是一次稀松平常的通知,即使被要求多下载一个 app ,他们也能接受。


小明越说越激励,碗里的肉也不香了,他突然一拍桌子,说这些年轻人怎么这么没主见啊,公司都管到自己手机上了,这都能忍?


我说你冷静,毕竟你们要用这个软件考勤的,涉及到钱的问题,公司之命不敢不从啊。


小明转头一想,说是这个道理,但我总感觉哪里不对。


我问,哪里不对?


小明说,这根本不是我们年轻人能干出来的事儿。


我说哦?你们年轻人天天标新立异,现在连办公软件也要杠了吗?


小明说那可不,不然为什么钉钉被小学生打了 1 星?都快两年了,现在好像才回到 2.4 星吧。一个软件天天管这管那的,你能忍?


诶不是,你不也是年轻人吗?


我一想是哦,我特么还是个孩子。不过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朋友公司也用过这种软件。


小明一下子来劲了,那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后面推行得怎么样?


我说这不重要,这就是薛定谔的管理,不过我倒是能告诉你大家都是怎么想的。



两种观点的对立



事实上,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注意,我说的是不罕见,不是说这个正确)。


只要管理者想在组织内推行一个带有管理性质的工具软件,使用者是员工,但在推行之前完全不考虑员工的意愿,就必然会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声音。


就拿小明公司推行 HR 系统这件事来说,公司管理者的理由很充分,他们认为:


首先,HR 系统好啊,可以对每个员工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员工招聘入职,然后员工在公司工作,考勤、发工资、升职、参加活动,再到离职,每个环节都能被管理,这才是“管理”应有的样子。


其次,公司大了,就需要专业的系统来管理,除了 HR 系统,公司还有 CRM 系统,未来还会有财务系统。而且随着员工人数越来越多,每个系统的落地都会面临很大的阻碍,所以越早使用越好。


……


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但员工不买账,他们认为:


首先,这个系统怎么这么难用,用户体验极差,什么破玩意。


其次,考勤功能飞书就有,原来用的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要上一个新的系统?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完全看不懂这波操作。


什么?你们要管理?那你们自己用就行,为什么要我们用?我平时用到的功能就是打卡、审批,这些飞书都有,为什么要迁移到一个新的系统?它能给我提供什么额外的价值?


什么?你说未来会有很多员工福利活动?那未来是多远的未来?还没确定?哦,那这不就是画饼嘛,我最近吃瓜已经吃的够饱了,不想再吃饼了。


我每天开开心心、认认真真工作,按时上下班,而且表现很好,现在突然给我整个新的系统,还要我下个新 app ,而且极其难用,还不提供新的价值,你在搞我心态?


只要一个产品、一项服务的决策者和真实用户不一样,比如决策者是老板,真实用户是员工,如果不考虑真实用户的感受,那么就必然会出现问题。


这种情况下,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谁也不能证明谁错,因为时间尺度一拉长,什么可能都会发生。所以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选择沉默,然后大概率就是管理者的决策得到支持。


但你想过没有,这种情况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以前出现过,未来也会再次出现。


这种现象每天都在发生。



被遗忘的以用户为中心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这背后其实是两种价值观的差异。


传统管理者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哲学,我是管理者,员工是被管理者,很多事情我不需要和你“商量”,我只需要“通知”你。很多事情你不需要知道,等我发号施令就行。


管理,就是信息不对称。


这叫什么?这叫“以公司为中心”。因为管理者会认为,他们的决策,优于普通员工的决策,他们的决策,更能代表公司利益。


你有没有发现哪里不对?


是的,我们从来没有听过“以公司为中心”。我们听过以客户为中心、以员工为中心、以股东为中心,唯独没有听过以公司为中心。


为什么没有以公司为中心?


因为公司从来就不是一个实体,公司是由一个个真实的人组成的。所以,以公司为中心,要么是以员工为中心,要么是以股东为中心。


阿里巴巴有六个价值观,第一个就叫做: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这是阿里巴巴的选择,也是阿里巴巴的优先级。只有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员工才能成长,股东才能获得长远利益。


无独有偶,华为也有句名言:以客户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已经成为一门创业显学。


对我个人而言,和客户相比,我更喜欢用户这个词。客户当然很重要,毕竟是我们的金主爸爸、衣食父母,但用户的范围更大。事实上,每个组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户群体。


以法律修音机为例,我们践行以用户为中心,所以内容必须要好,不能糊弄,要对得起大家的期待。同时,接广告也要克制,只接可能对大家有价值的广告,虽然我不赚大家的钱,但我因为贩卖了大家的注意力赚到了钱,所以需要克制,不能过度消耗用户价值。


那么,管理者是不是也要以用户为中心?


对外,用户就是客户,是金主爸爸。对内,用户是员工,那么做决策的时候是不是要以员工为中心?


传统管理者可能会说,不一定啊,以客户为中心是对外的,对内,不需要。


真的吗?


大家想想,这个观念在什么时候有用?


工业革命时代。


当时的主要作业单位是工厂,工人就是螺丝钉,公司对工人的要求是按部就班地工作,不要出错,不需要工人创新。


那怎么保证工人不出错呢?按时发工资就行,所以不需要以员工为中心。


但现在已经 1202 年了,现在的人才早已不是螺丝钉,工厂里面也不只有工人,还有很多工程师,很多公司都需要发挥人才的创造力,很多公司都是知识密集型公司。


葛优老师说的好啊。


21 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


以员工为中心,重点在为员工创造价值,而不是一味地想着管理他们,去实现虚无缥缈的管理目标。


为什么现在很多公司留不住年轻人?


就是因为公司管理者还在用上一代的管理方法做管理。一个天天被各种规则约束、被各种信息打扰的员工,还有什么创造力可言?


所以就出现一个现象,给多少钱干多少活。


给的钱越多,干的活越多。


给的钱越少,干的活越少。


你品,你细品。


管理年轻人?年轻人恨不得一年换七份工作。


这,就叫代际差异。


这届管理者不懂年轻人。



以人为本,还是以奋斗者为本?



那么,年轻人需要怎么样的“管理”方式呢?


在知识工作者的时代,需要发挥人的创造力,所以组织的协作方式就要发生改变。


如果你问公司管理者一个问题:公司是由什么组成的?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当然是人。


“以人为本”嘛,这是一个标准回答,没有错。公司所有同事听了,心里也会暖洋洋的:公司以我们为本呢。


但是,以人为本,这个逻辑其实有个陷阱。


人如果是本,那是什么把人组织起来进行协作呢?只能是部门、权力、制度这些东西了。


这些管理的绳索,会把人的创造力牢牢捆住。


这让我想起 2019 年,我在我们公司推动启用飞书这个产品时,我的一些思考。


我们公司是飞书非常早期的用户,而我就是调研飞书这个产品的先锋队。


为什么我们要使用飞书?


现在大家都知道飞书的协同办公做的不错,文档、妙记、视频会议、多维表格等等,但这不是我建议公司启用飞书最重要的原因。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一个组织内协同办公最高频的协作是什么?是文档吗?是考勤吗?是日历吗?是开会吗?是审批吗?


不好意思,都不是。


一个组织内最高频的协作其实是“沟通”。


所以中国最大的协同办公软件其实是微信。当然微信的场景不够 To B ,不然也不会有企业微信。


我认为飞书最好用的功能不是文档,而是“即时信息”,也就是处理工作的信息流。飞书其实是把协同办公最高频的功能做到了极致,这才是我建议公司启用飞书最重要的原因。


这也是以用户(员工)为中心的体现。如果我认为考勤很重要,那干嘛不用钉钉呢?


与此同时,飞书还很好地解决了员工带薪拉屎的问题。


我们经常把一个组织理解为一张组织结构图。大领导在上面,然后一层层的分支机构。


在这种围绕部门、权力、制度进行协作的公司里,公司压榨员工价值,用工作量 PUA 员工,那员工就用带薪拉屎反 PUA 。


什么意思?


比如,员工有件事需要上级审批,但这些所谓的管理者可能没看到,或者装作没看到,还可能正在休假,那员工就只能等,在这过程中就没有事,而且是光明正大地没有事。


员工没有事,然后干嘛呢?


摸鱼呗。比如,带薪拉屎。


每天带薪拉屎 1 小时,一年 250 个工作日,换算下来每年可以有 20 多天带薪年假。


那你说,为什么员工不能在拉屎的时候也想着工作呢?


???


我拉屎之前要将本地文件发到微信里,拉屎的时候再把文件下载到手机,然后再打开工作,完事了再发回到电脑里,有病吧!


所以,想要杜绝员工带薪拉屎的问题,除了主观上不能,客观上也不能。这就是以权力、功能和层级为中心会出现的问题。


相反,飞书体现了一个全新的协作逻辑:


一家优秀的企业,应该以“事”为中心,而不是以权力、功能和层级为中心。


在飞书,任何人都可以发起一个在线文档,这其实就是一个事。在这个“文档”里,他可以任意驰骋自己的思路,@任何人,把任何人拉到这个文档、这个事的协作中来。


比如,开会。


很多人开会经常是这样的,一个部门来一群人。主管负责拍板,其他人介绍详情,记录概要,落地执行。但事实上,这些工作一个人干就行,并不需要很多人参加。


我自己特别讨厌多人会议。我能不去就不去,或者是我能代替别人去也行,我多跑几个会,节约下来我这边其他人的开会时间。项目情况我很熟啊,我讲就好了,回头我同步给别人就行,所以我参加会议从来都是自己。


那怎么给潜在的参与方同步会议内容呢?


以前,我的做法是把概要记下来,回去无损地传递给潜在的参与方。我还会参与落地方案,并复盘落地成果。当然,这种做法难免会有信息丢失,但我认为节省团队总时间更重要。


现在,我在开会之前,无论是跟一个人开会,还是跟一群人开会,如果有我的议题,我都会创建一个在线文档,把要讨论的议题 12345 提前写上去,开会前发给大家看,开会时挨个过一遍,滴水不漏。这其实是学习了亚马逊的“六页纸备忘录”,将会议讨论时间前置,使会议更加聚焦,从而控制时间。


当涉及到潜在参与方时,我可以@某位同事,你帮我查证某个资料,可以@某位同事,这个工作可能需要你协助,请提前预留这部分时间出来,可以@某位同事,这个 Deadline 非常近了,你需要赶下进度。那些同事可以围绕我创建的这个文档,马上行动起来。


请注意,不是我有这个权力。事实上,每个同事都有这样的权力。


与此同时,因为文档是共享的,这意味着你写了什么、删了什么、修改了什么,都可能被同事看到,那对于我这种追求卓越的人来说,我就会写的更加认真。


虽然飞书只是一个办公软件,但它让我领悟到了一个组织的真相:


组织是由一件件的事情组成的。


每年的一级市场股权激励报告、每周的直播、持续的产品迭代和功能上新、一个接着一个的会议......构成了这家公司的日常。


在这样的组织当中,每个人都有机会领导一件事,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别人一件事。你投身的不是一幅组织结构图,你投身任何一件事,因为你卓越的表现,都可以露头而出。任何职级比你高的人、权力比你大的人,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给予你帮助,或者是无视你。这是一片可以展现我们最好泳姿的赛场。所以公司不是一个组织结构,公司是一件件的事。


一个好的公司,不会为权力和层级浪费太多的精力。每一个特定的时刻,每一个人都是投入在具体的事里面的。


很多组织内部之所以规则越来越多、协作效率却越来越低,就是因为人们之间的关系绑死在层级体系上。


而一个优质的组织,必然是实干家的天地,必然奉行谁干事谁呼叫炮火的简单规则。所以,以“事”为中心展开协作,才是解决之道。


公司管理者的任务,就是不断整事,整新事、整大事,让大家在一次次的小冲锋中释放能量、积累经验,也不断放手让所有同事去整事,整新事、整大事,让自己有机会在一次次的小冲锋中提供资源、赋能他人。


组织的活力,就是这么来的。


组织的活力,不是管出来的。


哦对了,在华为的企业文化中,“以客户为中心”后面,是“以奋斗者为本”。


不是“以人为本”,是“以奋斗者为本”。


正视一个事实吧,普通员工只想在公司里好好工作,根本不想管这些所谓的管理的事情。


毕竟,公司又不是自己的。



管理者的真实困境



为什么管理者会出现这种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自己用户的需求调研。


你想,管理层在上面,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被架在上面,很多基层员工的想法了解不到,如果不主动去了解,就会缺乏洞察。


这里可能会存在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管理者做了调研,得到的结果是员工很满意,但实际上员工并不满意。


换句话说,员工心里不爽,但就是不说。我不爽,但我就是不说,诶,就是玩儿。


对于这种情况,很多管理者会感到很困惑,你对公司不满意怎么不说呢?你说出来,我们一起解决不就好了吗?


这其实是个“大公司生存学”的问题。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员工要把自己的不满说出来?说出来,对我有什么好处?我会得到升职加薪吗?我又不是公司的股东,公司好不好和我没关系,我就是打一份工而已,犯不着,毕竟公司不是自己的。搞不好,我还可能因此丢了这份工作,何必呢?大公司里最大的敌人不是竞争对手,而是隔壁同事。


其实小公司的员工也一样,犯不着。


所以从员工的策略而言,闭嘴,是不是比有话就说、多谏言,它的 ROI 更高呢?


闭嘴,才是最优解。员工,也是风控专家。


我知道这么讲肯定不是很政治正确,但大家思考一下,我有没有给大家扯谎。


如果是这种情况,管理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不是去调研需求,而是创造自由表达的土壤。这就又回到刚才我们讲的,到底使用什么软件协作的问题。


此话怎讲?


您就好比说,接广告。你在 B 站发广告,“恭喜恰饭”;你在知乎发广告,“滚你妈”。


你品,你细品。


第二种情况是,管理层做了调研,调研的人群很满意,但没调研到不满意的人群。


比如公司的研发部门,薪资高,又不用背 KPI ,求个安稳是他们最大的需求,你找他们沟通,得到的反馈大概率就是满意。


那其他部门呢?你有没有找他们沟通?他们的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如果一个人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不满肯定会爆发。


这就是管理者困境的真实版本。


你需要做的是创造自由表达的土壤,同时去解决真正的问题,而不是抱怨员工不服从管理。


至于如何解决,那就看管理者的智慧了。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应该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管理者   年轻人   考勤   权力   同事   员工   客户   组织   功能   文档   用户   工作   系统   科技   中心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