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志愿,传统教育观念不顶用了

上周高考出分了,又到了选志愿的日子。

过去,我们认为选志愿就是选大学、选专业、选方向,但“志愿”亦即志向和愿望,每个人走出大学校门之后,都会面临各种志向和愿望的选择。所以我们现在会看到几个现象:

这些都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

今天就来聊聊这几个问题。


文科思维 vs. 理工科思维

一考定终身。

这是绝大多数人对于高考的认知,所以高考季也被称为求职季,高考时选了什么专业,跟你四年后能找什么工作存在一定的联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知呢?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选专业”这件事情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选择,你按部就班读完四年大学,毕业后找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余生就安稳了。尤其是你的亲朋好友,总是跟你说,选专业要慎重,慎重!!

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都知道,在大学四年时间里,可能发生很多变数。比如你可以转专业,可以选修其他课程,还可以自己报各种辅导班。很多专业学习以外的事情,都会影响你的社会竞争力,比如业余爱好、实习经历、创业项目等等。

所以,“选专业”这件事情,对人的影响其实非常小。

这就意味着,市面上很多分析怎么选专业的文章,比如“什么专业最赚钱”,这往往只是统计学上的数字,没有什么参考意义。因为能够影响你赚钱能力的因素,大概率不是你所学的专业,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限可能。

这就涉及到一个人生算法的问题:你是要一个方向走到底,还是要持续迭代,以求精准、以求效率,不断更正自己的方向?

这就是典型的文科思维和理工科思维。

我举几个例子帮你理解,比如说:

你一开始选择了“法学”专业,后来不喜欢了,你是一直把它读完,从而拿到法学文凭,还是会选修其他专业?

你一开始选修了“合同法”,后来不喜欢了,你是一直把它读完,从而拿到这门课的学分,还是会果断放弃选修?

你进了一家公司,后来不喜欢了,你是一直在这呆着,拿着固定的工资,还是会提升自己,从而拿到更高的工资,抑或是果断辞职?

很多大公司创始人都是理工科思维。

比如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和美团创始人王兴,他们对于自己过往最后悔的事情,或者说想对过去的自己说应该在意什么事情,分别有过相关的阐述。

王兴说,不应该把大学读完,而是要更早地出来创业。

张一鸣说,还是要更激进一些,去努力尝试各种可能性。

当然,这里只是讨论两套人生算法的区别,不评价其中的优劣。人生是非常复杂的量子态,无法被计算,而无数的选择叠加之后,可能就是所谓的“命”吧。

如果你已经找到感兴趣的人生方向,那么恭喜你,直接选择自己热爱的就行。

因为“热爱”本身就是一种天赋。


城市决定命运

古人云: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

这句话的意思是贫寒人家常出显贵人物,公卿等高官往往出自平民家庭。

然而,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现在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

背后的原因,就是城市的崛起。城市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资源,这种资源会构成先天优势,结果就是:大城市的孩子比小城市的孩子优秀,小城市的孩子比县城孩子优秀,县城孩子比农村孩子优秀。越是偏远地区的孩子,就需要花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和追赶。

这其中的鸿沟是无形的,但表面上是打通的。

比如高考,所有孩子只要上到高中都能去考,不管你是农村孩子还是城市孩子,最后分数是一样的,表面上是打通的。

但是实际上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

城市的孩子,从小就是在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高中上学,这对他来说是一条没有障碍的道路。

那小城市的孩子呢?

很多小城市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在小学的时候取得第一名很容易,中学去到好一点的学校,发现拿到前十名已经不错了,高中去到市里更好的学校之后,发现拿到前 100 名都非常难。大城市的孩子怎么这么厉害?

农村孩子的环境就更差了。

农村可能连幼儿园都没有,从小在村小学上学,然后又到镇里的初中上学,县城最好的高中可能就去不了了。

所以中考和高考中出现的一些题目,比如一道有关高铁的题目、埃隆·马斯克的火箭上天和回收的题目,农村孩子可能看都没看过,你让他在这个题目上怎么竞争呢?

互联网可以让普通人了解到各种信息,但偏远地区的孩子,可能连怎么使用智能手机、哪些 App 可以了解到这些信息都不知道。

这样的隐形的鸿沟其实是非常巨大的。

在现在这个时代,农村孩子上不了大学,他大概率就是一辈子的农民了。

因此,对于小城市和农村孩子来说,最需要做的就是考到更好的大学,因为好大学的资源比较丰富。

那最好的大学在哪里?

在最好的城市,即一线城市。即便有的二线城市的大学也不错,但还是要去一线城市。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选大学其实不只是选大学,还要选配套设施。大学所在的城市,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的教育效果。

如果大学所在的城市文化底蕴、商业系统、开放程度不高,那你读大学,就是在读书斋,那么出社会之后,很容易就变成一个“不会工作”的人。

什么叫“不会工作”?

在律所工作过的朋友都知道,当你进入一家律所,你首先要面对的不是怎么谈客户,而是怎样高效地搜集材料,怎样让别人愿意与你合作,如何与客户快速建立信任关系。

如果你不会这些技能,你就要花时间去学,这就意味着律所需要花一年时间去培养你,这就是律所的成本。

所以律所更喜欢有工作经验的人。

“会工作”,已经成为一种竞争优势。

城市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大城市能够带来的东西,远超你的想象。


大学的本质是激荡思想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学生时代是一个学霸,但他却说:当一个好学生浪费了很多时间。

不是花了很多时间,是浪费了很多时间。

这是一句反共识的话。

但这就是事实,真理的反面也可能是对的。

又或者说,人们真的知道一件事情的反面是什么吗?比如“当一个好学生浪费了很多时间”这句话,它的反面是什么?

扯远了。

刚才我们聊到,进入一所好的大学,是小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这就会引申出另一个问题:

大学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人会说,大学就是一个做教育的地方,是学习知识的地方。

这确实是大学的一个功能,但大家想一下,有多少人在工作中用的是大学所学的专业?起码我读法律,现在基本没用过法律知识。

我认为大学不是学专业的地方。

大学其实是一个激荡思想的地方。

它的意义不是说给学生教了几门知识,而是提供了一个场域,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校园和社会之间,一起相融,一起碰撞,然后给学生带来一辈子的观念的改变。

这是大学最重要的地方。

为什么很多大学都提倡自由、包容、开放?原因就是只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大家才能碰撞出火花、碰撞出思想、碰撞出眼光和格局。

然后,在大学里激荡出来的思想和眼界,会让人产生对人生的不满、对世界的不满,然后就渴望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这种东西在农村、在工厂打工是学不到的,不上大学是学不到的。

所以说,考大学是普通人改变自己命运的最好机会。一所正规大学能够扩大你的视野、扩大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扩大你的自我认知和人脉关系,一定会有很大的好处。

我相信进了大学,整体来说命运总会变得更好。因为人的想法是会被观念改变的,而能够改变观念的最好的地方就是大学。

我本人对此受益良多。

如果说大学的本质是激荡思想,那么能够提升自己的场域就有很多了,这类场域现在被称为“社区”。过去一年,超过 1 亿人在 B 站学习上瘾,是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近 3 倍。

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所以说,网上冲浪也没什么不好的。

X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都会   寒门   理工科   贵子   创始人   志愿   思维   传统   孩子   农村孩子   时间   地方   人生   城市   工作   大学   专业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