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女子为何还没有成熟,十三四岁就已经成亲生子?

本文转自公众号:高广银讲历史

中国古代女性时常都会贴上早婚、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等标签,同时这也是中国婚姻的基本原则。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这些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对古代女性爱情的一种束缚,不但剥夺了她们的婚姻自由,还剥夺她们寻找幸福的权利。

分析问题我们要从问题背景出发,站在历史当下环境去分析,才能够准确得出结论。任何人的权利不可能超出当下经济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


为什么古代女子为何还没有成熟,十三四岁就已经成亲生子?


古代为何要早婚

相对于今天结婚年龄来说,古代的结婚年龄确实比较早。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女孩一般都会在17岁出嫁。在唐太宗时期,女孩出嫁年龄更早,一般选择15岁就会出嫁。玄宗时期,又把婚姻年龄提前,13岁就要求出嫁。

如果我们从今天眼光来看,这些当然是毫无人性的,因为女孩的身体都未发育成熟,伤害的不仅是她们的身体,还有心理。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当时这些女性所处的社会环境,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医疗水平也是非常低,人均寿命在40岁左右。


为什么古代女子为何还没有成熟,十三四岁就已经成亲生子?


倘若是按照我们今天法定年龄结婚,男性22岁,女性20岁,显然这种条件下,是无法保证种族繁衍的。如果16岁结婚,到40岁的时候,最大的孩子已经20多岁,也已经成家,是完全能够自谋生路,养活自己的。

其他的孩子即使年龄很小,但是在长子或者长女的照顾下,可以分担父母抚育负担。在中国古代“长兄如父,兄嫂如母”,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可见在中国古代,早婚是不得已的选择,否则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下,无法保证种族的繁衍。


为什么古代女子为何还没有成熟,十三四岁就已经成亲生子?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以手工劳动为主,通常都是以家庭为一个生产单位,生产能力低下,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弱。扩大生产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增加劳动人口,而早婚则可以适当增加劳动力。

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适当劳动力,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就选择了早婚制度。比如墨子认为,如果男子到了20岁还不娶老婆,女性15岁还不嫁人,那么就用国家的刑罚处罚他们。墨子还认为,如果在这个年龄成婚,平均3年生一个孩子,10年时间可以生3个孩子,人口的增加将是数倍的。


为什么古代女子为何还没有成熟,十三四岁就已经成亲生子?


从历史上来看,但凡朝代更迭、战争频发、政治混乱或者疆域发生大的变化的时候,都会影响社会人口的升降,也会导致适婚年龄的变化。

战国时期,由于各个诸侯国连年混战,导致人口锐减,为了扩充军队,各诸侯国之间都对适婚年龄进行强制规定,比如齐国齐桓公就规定,男性20,女性15,必须结婚。

到了汉朝初年,由于常年战争,全国人口不到600万,西汉时期为了恢复国家经济,对人口生育进行奖励。比如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就规定,如果女性在15岁以上没有出嫁的,要征收5倍的人头税。在这样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普遍都有早婚早育的习惯,一般女性在十三四岁就会结婚。


为什么古代女子为何还没有成熟,十三四岁就已经成亲生子?


听爸爸妈妈的话是坏事吗

在周朝时期,为了和附近城邦拉近关系,禁止同姓结婚。如果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只要不是三代以内的直系血亲,都是可以结婚的。可是古代社会除了拉近附近邦联的友情以外,还可以有效抗击风险。

在今天印度,还实行女儿远嫁的传统,印度经常发生洪水,因此当洪水冲毁家园的时候,可以去远方女儿家避难,如果女儿嫁得比较近,那就起不到抗风险的作用了。


为什么古代女子为何还没有成熟,十三四岁就已经成亲生子?


我们现在奉行婚姻自由,选择与谁恋爱并结婚,是个人的权利与自由。所有我们会口诛笔伐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的婚姻不是私事,婚姻是社会问题。

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土地是他们养家糊口的唯一方式,从最开始的一小块土地,不断开垦,不断扩大自己的种植面积,等到这块土地人口饱和了,就会扛着锄头,去周围的地方开垦。

因此世世代代,如果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或者战争,他们一代又一代会老死在自己耕种的土地上。这些村子之间,不但土地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姓氏也不会有大的改变。


为什么古代女子为何还没有成熟,十三四岁就已经成亲生子?


这种日复一日重复自己的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的生活模式,自给自足,安于现状,逐渐形成了彼此的熟人社会。每个人都会遵循上一代的生活模式,打理好自己的几亩薄田。

如果遇上农忙季节,或者需要修建大型水利设施的时候,大家就会团结合作。因此婚姻也是连接这个熟人社会的纽带,由于生活在这个熟人社会,大家的思想观念也相近,因此彼此之间的性格以及生活习惯都比较熟悉。所以父母所选的对象,都不会太离谱。


为什么古代女子为何还没有成熟,十三四岁就已经成亲生子?


当然门当户对也是选择的时候,所必要考虑的,这里的门当户对并不是主张越富裕越好,而是彼此之间的匹配。由于早婚,父母为子女选择对象的时候,都会考虑对方父母的身体条件,是否有更多的劳动价值。

同时父母还会考虑对方家庭的学识以及家教等因素,因此在以对方家庭为条件择偶,是当下最实在,最有效的选择模式。相对于父母的学识与认知,子女在选择对象的时候,选择面肯定没有父母选择面广。

我们当下所生活的社会,是几千年难遇的变局,整个社会每过十几年都会有新的变革。因此年轻人的知识结构要比上一辈要广,可是在上千年的乡土社会当中,稳定的社会结构也意味着知识结构的稳定性,父母自然比孩子更加“博识”。


为什么古代女子为何还没有成熟,十三四岁就已经成亲生子?


我们时常说,婚姻往往是旁观者清,作为父母会比孩子看得更清楚。即使我们进入22世纪,我们看农村社会当中,子女还是会参照父母的意见,这不是他们失去了自由意志,而是父母的意见会更加中肯。

而且在乡土社会当中,刚成立的小家庭,通常需要上一辈家庭的保护。谋生也是以家庭为单位,在这种生产结构模式下,人们更愿意接纳,和自己家庭能够和谐相处的异性对象。


为什么古代女子为何还没有成熟,十三四岁就已经成亲生子?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和当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协调发展的,这是长期实践中过滤成的社会智慧。从历史的角度看,它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以及适时性,同时它也是尽可能平衡各方利益,为统治者所推崇的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墨子   古代   都会   乡土   中国古代   人口   时期   成熟   年龄   对象   父母   婚姻   女子   孩子   家庭   女性   社会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