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随着《国家宝藏》播出,西安这个低调但是却是“国宝级”博物馆,再度引发了众人关注。


西安,一直都是华夏文明渊薮之地,这里:地上和地下,层叠了千年历史;馆内和馆外,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相互生长和相互唇齿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这传奇而又特别的地方。


看到很多描述,把这里对标“太古里”和“宽窄巷子”字眼。其它地方可以,这里不合适。


溯源:一个跨越千年的印记


2021年1月10日晚,央视《国家宝藏》开启「西安碑林博物馆」专场,让“唐经”为世人所知。


唐,以“儒”为立国之本。刻写孔子《孝经》,集李隆基、李亨等唐帝的《石台孝经》,成为这一国策见证。随后的833年,“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书”——《开成石经》诞生。


《开成石经》由114块石碑组成,共计65万字,每块石碑两吨重。比肩连接,绵延百米,是中国历史上刻载儒家经典最多、刊刻规模最大、校勘严谨的石经。


统称“唐石经”的它们,成为始建于北宋(1087年)碑林之源——现馆藏文物1.1万余件(国宝级文物19个号134件,一级文物535件)。


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朕略萌”就来自《石台孝经》◎NEWS


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唐《石台孝经》◎来源/西安发布


在央视《国家宝藏》中,就专门提到“碑林第一碑和新中国第一碑”。共和国成立后有“第一碑”——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它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主持设计,林徽因担任美术设计。林徽因主张以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唐风为蓝本。最具可参考价值的实物,即唐石台孝经——足见其规格之高。


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文物,是文化的有形载体,也是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从这个角度来看,「唐·开成石经」文化地位不亚于著名的建筑。


从这个角度来看,千年唐长安城留存千年有形的文化遗产并不多见:
比如唐大雁塔、唐小雁塔和唐石经系列。2018年,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方案中,提出将「唐·开成石经」北移100余米,这引发学界极大争议。


2018年8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实地调研后,北移方案终止,「城记」也有幸参与这一历程。


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城记守经专题文章

❶2018年7月30日:你会移走钟楼吗?他们为何,想要搬走这“唐朝国宝”

❷2018年8月1日:“国家文物局叫停”:这种事件,它会在西安城上演吗

❸2018年10月19日;西安“唐代国宝北迁”争议:请,别总“薅文物的羊毛”


文物保护,是人类对文明的态度。不同时期、不同理念和不同背景下,它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比如「唐·开成石经」,1556年关中大地震曾造成断裂。真正从防震保护入手,是1936年由梁思成等学者集体提出“钢筋混凝土加梁柱”方案,成为碑林博物馆对它一直沿用的防震加固方案。


但是,一切都无法风平浪静。


扩建:历时波折的改造和扩建


溯源历史,碑林博物馆还曾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对比国内外同等规格博物馆,它们面临同样一个难题:场地有限,空间严重不足


碑林博物馆石刻文物为全国之最,跨度达两千多年。因面积限制,目前仅展示千余方。其社会教育、陈列展示、文物保护及游客服务等无法得到保证,每逢节假日高峰时,拥挤不堪。


早在2007年,国家文物局就已批复“西安碑林发展整体规划”:占地扩至100亩。东至柏树林街,北到东木头市,西接安居巷。因政策、资金等原因,一直未能实施。


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直到2019年8月16日,改扩建工程征收启动仪式举行。这片千年历史土地,我们不再赘述其争议。那么,它究竟要如何改造?


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院士团队设计规划。博物馆北扩,加上东西侧道路改造,预计扩建42亩,将建成一座地下三层、地上两层的新馆。按照扩建要求,碑林博物馆北扩新馆定位方向:


注重体现碑林博物馆与西安文庙、明城墙等文脉,在规划理念上要保持整体性,彰显特色、放大格局、提升境界,凸显碑林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外观效果图◎NEWS


设计方案上,以碑刻为出发点,以发展传承视角构思方案。形成从“碑”到“碑亭”,从“碑亭”到“碑林”,从“碑林”到“竖楼藏碑”,再从“竖楼藏碑”到”碑楼林”概念推演。


通过碑楼空间聚合,形成与原博物馆空间同构。在新与旧之间建立空间,建构和文化上关联。


整个竖楼藏碑碑楼空间,共四层:地上地下皆两层,且每两层间中央通高。是为方便在碑楼的中央,可放置较大尺寸的立碑。碑楼展示空间内部可通过屋顶天窗进行采光,光线从顶部洒在墙面上。同时沿四壁嵌碑,充分利用馆内空间。


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外观效果图◎NEWS


碑楼之间通过连廊和连桥连接各层碑楼,碑楼外侧连廊四壁同样设嵌碑,碑石、碑林环绕。


从馆外近处看整个博物馆主体建筑,中央主体建筑高于周边建筑,顶部的四坡顶采用深灰色金属质感,檐下四壁采用玻璃窗结构,屋顶造型简洁轻盈,既具有传统意向又具有现代感,素雅简洁。


整个西安碑林博物馆,沿街建筑立面通过水平和垂直线条的切削,形成虚实对比、凹凸有致的界面,简洁却不单调。


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外观效果图◎NEWS


然而,改造与发展之间存在客观矛盾。碑林博物馆之地,从来不是简单的居民区或棚户区


要知道,梳理碑林博物馆自唐以来的历史,这里一直都是长安文脉渊薮之地:地上和地下,层叠了无数年的历史;馆内和馆外,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相互生长和相互唇齿的关系。


区域:走向历史文化街区


其实,碑林所在范围,可以说是古都最后“遗珠”:保存最为完好的文物和文化区。


从永宁门到文昌门,有举世闻名的古城墙、“四大书院”之一的关中书院、“世界级文化遗产”的碑林、千年古刹“卧龙寺”、为数不多的古院落……构成古都西安可以说最珍贵、最厚重的“国宝区”。


阡陌街巷,林蔽檐墙……这些记忆中的场景,在西安绝大地方不复存在,大量是仿古一条街。碑林所在,尽管无数度改造,但尚留“气息”。


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文庙、碑林、府学同在一处◎摄影/城记智库


以碑林博物馆为核心,这里可以“一盘棋规划”:"城墙-碑林”晋升5A级景区”后,可形成“塔-城-院-街-巷-馆-寺”等全域景区,而非“景点孤岛。


2008年,国务院《关于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批复》中明确指出,要重点保护好三学街等历史文化街区。


2017年初,省市两级提出实施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同时拟对碑林所在三学街片区同步改造。2020年底公布《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0-2035)》中,具体划分各区域地块的具体职能。


其中,片区内形成以碑林展示为核心的“一庙三学”碑林文化轴线;以关中书院为核心的书院文化轴;包含有卧龙寺石刻造像和铁钟、高培支旧居在内的佛禅文化轴。


“碑林-城墙”文物胜迹图(图/西安城记)

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在整体改造中,提升西安碑林博物馆所在的三学街文化历史街区品质,实现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并整体改造街区基础设施。


同时,在开发出西安碑林博物馆历史文化和珍贵文物的价值之上,改造历史街区的整体面貌,包含众多文创基地、剧场、书社、酒店、设计工作室、酒吧、音乐live等多重业态。


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0-2035)》

◎来源/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官网


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登上央视的背后:从西安,这本“世界上最重的书”说起

碑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效果示意图◎NEWS


我们希望,决策应有“上帝的眼、菩萨的心”,构筑“文化皇冠”,让这里真正成为人类遗产的明珠。


无数历史和案例告诉我们,扩建只是手段而已!从城市规划、建筑、街区等各种角度,让“碑林-城墙”片区,成为西安古都最后的“遗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西安   孝经   国家文物局   石台   石经   碑林   街区   历史文化   文物   博物馆   央视   千年   建筑   文化   历史   科技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