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庭波为做芯片抢设备,7年后任正非下任务:两万人,4亿美元

何庭波初进华为,为做芯片和高戟抢设备,7年后任正非交给她一项任务!何庭波“吓坏了”

何庭波为做芯片抢设备,7年后任正非下任务:两万人,4亿美元

01何庭波初入华为

何庭波出生于湖南,是一个典型的湘妹子。

何庭波初、高中就读于在湖南师范大学附中,后考入北京邮电大学学习半导体物理专业,获得硕士学位。

与同时代很多赶时髦的同龄女孩不同,何庭波最大的心愿是当工程师。

20 世纪90年代,中国通信与半导体产业都还处在萌芽期,华为就成了何庭波实现人生理想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

何庭波1996年北邮硕士毕业后,如愿以偿成了华为的一名工程师。

何庭波为做芯片抢设备,7年后任正非下任务:两万人,4亿美元

何庭波到华为之后,第一项任务就是设计光通信芯片

当时的华为,仪表设备非常紧张。

何庭波负责芯片设计,只能和另一位负责产品开发的高戟共用一套仪表,两人也经常会为了工作争抢设备

后来高戟升任华为路由器与电信产品线总裁,虽然高戟为了显示绅士风度经常会让着何庭波,但也还是时而发生不可开交的局面。

后来,两人不得不定下一个“君子协定”:白天何庭波使用,晚上高戟使用

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华为第一代光通信核心芯片成功交付,售出近千万片。

两年后,何庭波再被委以重任,一个人前往上海组建无线芯片团队,从事3G芯片研发。几年后,何庭波又被调往硅谷工作了两年。在硅谷,她目睹了中美两国在芯片设计上的巨大差距,为日后海思大规模引进海外人才埋下了伏笔。

何庭波在华为最初的这几年,几乎是转战各地,虽然辛苦,但这也让何庭波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基础上研分部部长一路升职到担任中研基础部总监。

何庭波为做芯片抢设备,7年后任正非下任务:两万人,4亿美元

02任正非:给你一项任务,何庭波“吓坏了”

2003年摩托罗拉并购案失败后,华为集团高层下定决心,自己干。

但任正非告诉大家:“迟早我们是要与美国相遇的,我们要准备和美国在“山顶”上交锋,做好一切准备。

也就是从那时起,任正非考虑到和美国在“山顶”相遇的问题,着手做了一些准备。

这个准备正是自研芯片,这也是何庭波进入华为的第7年了

任正非交给何庭波一项任务:“给你两万人,每年4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做自己的芯片,一定要站起来!”

当时整个华为只有3万人,每年的研发预算不到10亿美元如此巨额投入研发芯片,何庭波“吓坏”了。但是任正非决心已定,华为就是要大力研发芯片。

何庭波为做芯片抢设备,7年后任正非下任务:两万人,4亿美元

2004年,海思正式成立。

虽然有人才,有资金,更有老板的支持,但海思的起步异常艰难,甚至一开始连定位也不清晰,几乎是一事无成,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两万个工程师,一年4亿美元的投入啊,根据当时的汇 率,怎么着每年也是30多亿人民币,这些钱连接起来,能绕地球十几圈,怎么会一事无成啊?

即使在今天,中美科技战下,华为芯片制造被断供,依然有很多人都觉得,我们 “两弹一星”都造出来了,还造不出来芯片?

其实,芯片之难,投入之巨,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单凭一己之力,根本不具备实力。

就以今天被断供的芯片制造关键设备光刻机为例。在2016年“十二五”科技成就展览上,国内最好的光刻机加工精度是90nm,这相当于2004年上市的奔腾四CPU的水准。而此时国外的光刻机精度已经做到了十几纳米。

面对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难度大,研发周期长,没有捷径可循。 何庭波对此心知肚明,每当员工士气低落时,她总是给他们打气:“做得慢没关系,做得不好也没关系,只要有时间,海思总有出头的一天。”

何庭波为做芯片抢设备,7年后任正非下任务:两万人,4亿美元

03芯片之难,一败再败

芯片研发起步时的艰难,还是远超何庭波的想象。

海思在开始的两年里,一直在黑暗中摸索,不得要领。

事实上,最初三年,海思除了在数据卡、机顶盒、视频编解码芯片上小有进展外,核心的手机芯片研发却进展缓慢,几乎颗粒无收

直到2009年 ,海思才发布了第一款手机应用处理器K3V1。但这款芯片由于产品定位偏差,操作系统更是适配的 Windows Mobile,以至于K3V1连自家手机厂都弃用。最终,K3V1以惨败收场。

何庭波为做芯片抢设备,7年后任正非下任务:两万人,4亿美元

三年后的K3V2面世,总算为海思扳回了点颜面。

2012年8月,一次次反复的测试和改进后,当时业界体积最小的四核A9架构处理器,采用TSMC 40纳米工艺制造的K3V2横空出世,并第一次用在华为自己的多款旗舰机上。

K3V2虽然算得上一款比较成熟的产品, 但与高通、三星的28纳米工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首款搭载K3V2芯片的D1四核手机,就因为发热量大被网友戏称为“暖手宝”,兼容性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K3V2的再一次失利,后续款型又未能及时跟上,让不少人幸灾乐祸,认为这就是华为挑战高通和苹果的结果,海思也被调侃成“万年海思”

从K3V1到K3V2的一败再败,让何庭波也特别苦闷和无助,甚至一度怀疑这个团队是否有真正存在的价值了

何庭波为做芯片抢设备,7年后任正非下任务:两万人,4亿美元

04任正非力挺,何庭波踏实了,海思也挺起了腰杆

就如 “倒余运动”时任正非力挺余承东一样,任正非在关键时刻,也是给了何庭波坚定不移的支持。

任正非说:“(芯片)暂时没有用,也还是要继续做下去。一旦公司出现战略性的漏洞,我们不是几百亿美元的损失,而是几千亿美元的损失。我们公司积累了这么多的财富,这些财富可能就是因为那一个点,让别人卡住,最后死掉……这是公司的战略旗帜,不能动掉的。”

有了任正非的肯定和坚持,面对外界排山倒海般的质疑,何庭波的心踏实了,海思整个团队也踏实了,不再心怀忐忑,只有实验室里的灯火彻夜通明

直到麒麟芯片的面世,海思才算真正挺起了腰杆。

2014年初,海思发布麒麟910芯片,第一次将基带芯片和应用处理器集成在一块SOC(系统级芯片)里,采用了顶级28纳米HPM封装工艺,追平了高通。

此后的海思,气势如虹。

麒麟910到麒麟980,海思一发不可收拾,不但在工艺上领先,性能和功耗上更是比肩业内最优。曾经被自家人嫌弃的海思芯片,最终蜕变为华为手机跻身全球第二的关键助力。

从P6到P30,再从Mate 7到Mate 20,搭载海思芯片的华为手机先后成为爆款。

2018年的麒麟980,是全球首个采用台积电7nm制程的手机芯片,在性能上,追平高通骁龙845,媲美苹果A12,达到当时世界顶尖水平。

2019年的麒麟990系列,一颗指甲大的芯片上集成了103亿个晶体管,是当时晶体管数最多、功能最完整、复杂度最高的5G SoC。

海思芯片已经全面开花。

2019年,海思的安防芯片已经超越德州仪器成为世界第一,市场份额一度占据70%;其高端路由器芯片早在2013年就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华为海思也一度成为全球十大芯片厂商,2020年第二季度更是成为超越三星、苹果的全球第三大芯片厂商。

何庭波为做芯片抢设备,7年后任正非下任务:两万人,4亿美元

2020年美国断供芯片制造的压力下,华为与时间赛跑,依然按期发布了最新的麒麟9000芯片,下一代3nm芯片的研发进程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

当余承东在发布会上,满怀自豪地发布麒麟芯片和搭载麒麟芯片的手机的时候,背后正是何庭波带领的海思兄弟姐妹们,历尽各种艰辛,有时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断供下何庭波的一封公开信,让海思和何庭波都红了。

任正非是这样形容何庭波的:“何庭波也被炒红了,在美国发禁令的那天晚上发的,她憋不住了。这些年她很难受,做那么多年都不能把脑袋昂起来。”

正是在任正非的高瞻远瞩和不懈支持下,何庭波和海思团队多年的坚持和隐忍,才有了海思今天的高光时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三星   麒麟   芯片   华为   光刻   美元   硅谷   设备   美国   纳米   踏实   年后   团队   工艺   全球   手机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