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村里,再也寻不到柳青

皇甫村里,再也寻不到柳青


电影《柳青》上映了,我心想终于有人想起作家柳青了,这个把自己的血脉,融入到人民生活中的人民作家柳青。


八十年代上中学的朋友,可能记得语文教材上的《梁生宝买稻种》。虽然八十年代的物价并不高,我们上学的时候,对那个“五分钱的一碗汤面”还是非常感兴趣的。随着语文老师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这样一本小说《创业史》,知道了有这样一位作家柳青。


柳青写作《创业史》的时候一直挂职在长安区王曲镇的皇甫村,我去过好多次,骑着自行车和同学朋友去过,带着父母开车也去过。每次去的时候,我都在他的墓前点上三支烟。这个陕西老作家值得我们敬重,值得我们怀念。


前几天麦子黄了的时候,我又去了一趟皇甫村,这里修建了柳青故居,房子修建的很清雅,植草种花,倒像是退休干部养老的农家小院。顺着小路可以一直上到神禾塬畔,这里就是柳青公园,也是柳青墓所在。


皇甫村里,再也寻不到柳青


就像所有的公园一样,环境优美,绿化的很好,原来墓前的小麦田都变成小广场。


柳青遗愿就是:“如果我死了,就埋在神禾塬上。有办法了,就买个枋;没办法了,就用草席一卷。”神禾塬就在韦曲正南面,皇甫村就在神禾塬的南畔就,原上是成片的麦田。那年我带着父母去的时间也是夏收的时候,麦浪滚滚,让多年没有见过这种景象的父母很是感慨。


皇甫村里,再也寻不到柳青


在墓前我照例点了三支烟,站了一会儿就出来了。墓园子门朝南,有一个观景台。我站在观景台远望,对着终南山的层层山峰,麦田一层层,一块块,满眼都是丰收的景象。脚下就是滈河蜿蜒流过,滈河的旁边就是皇甫村。


皇甫村里,再也寻不到柳青


柳青就在这里生活了十四年,滈河就是小说中的“汤河”,皇甫村就是小说中的“蛤蟆滩”。


皇甫村里,再也寻不到柳青


我和村子里的大爷聊天的时候,大爷说自从石砭峪水库修建后,滈河里的水就减少了,原先能种稻子的水田,现在只能种小麦了。这里和小说里的景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大爷说,“梁生宝买稻种”是事实,因为他那时还是小孩,他的父亲曾经跟着村子里的人到武功买过稻种。柳青在这里生育了五六个孩子,他和其中一个是同龄,小时候都在一起在滈河里捉鱼摸虾。


柳青算是老革命了,经历过国内第一次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担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在北京生活的好好的他,却毅然到长安县当了一个县委副书记,住在破庙里,在皇甫村落户了十四年。


皇甫村里,再也寻不到柳青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关中农村什么样子,已经很难想象,但是照片中的柳青,都是小老头的形象,黑胡子,剃着光头,穿着对襟“黑背搭子”。据说当时村里人并没有把他当做外人,当做大干部看,当做名人看。这应该是真实的,因为不这样柳青也不能深入生活。


皇甫村里,再也寻不到柳青


《创业史》我读了好几遍,中学时读弄不清那个年代背景,搞不懂什么“互助组”、“合作社”,只是喜欢其中的人物故事,特别是“梁三老汉”这个人物,生气上街准备“吃好吃的”, “日子”不过了,结果街上转了一圈,钱还是舍不得花。


以后再读《创业史》,时代背景总算是搞清楚了,但是八九十年代社会流行的是“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成功”,这种情况下,梁生宝的形象就真是有些尴尬了。但是,小说的语言风格是我喜欢的,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我喜欢小说中写过日子的烟火气,喜欢看写关中农村的日常生活。


皇甫村里,再也寻不到柳青


或许小说拘囿于历史的局限,有些偏政治性,但是谁不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热情所激动呢?柳青把自己对新生活的向往,对新农村的期望,都熔铸在自己的作品中了。中国是个农业社会,农业问题一直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没有谁先知先觉,能知道前面的路。


我感动的是柳青对于老百姓的感情。1960年,柳青把自己《创业史》第一笔稿费16065元捐给王曲公社。第二部还没有写,就预支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通电。要知道在一碗汤面五分钱的时代,这笔钱是多大的价值。


路遥多次来到这里拜祭柳青,《平凡的世界》创作期间,路遥来了趟柳青墓,在墓前跪下,放声大哭。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哭,没有人知道他在哭什么。傅雷说过:“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我想他们都是有着“赤子”之心吧!


我的父亲是个老农民,看着塬上的麦子就很激动了,我带他到东边几里外的郭家大院。大门闭着,父亲却说他来过,这里曾经是“阶级斗争”展示馆,“下了王曲坡,土地都姓郭”。我的母亲爱拜庙,她多次赶过王曲“十三省总城隍庙”的庙会,说过庙会时这里人山人海,香火很旺。城隍庙的旁边就是张学良、胡宗南建设过的黄埔七分校。


皇甫村里,再也寻不到柳青


我们还去了西边几里路的常宁宫,这里曾经是蒋介石的行宫,南面几里路的南五台,这里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杜曲还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桃溪堡。


围绕着神禾塬,有帝王将相,有神仙隐士,有才子佳人;但是我们不应淡忘了,这里曾经有这么一位伟大的作家,他把生命融入到这一方土地里。我们应该记着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人。


皇甫村里,再也寻不到柳青


皇甫村里没有稻田了,柳青捐赠建的王曲机械厂也早已废弃了,王曲镇的一些年轻人也不知道柳青是谁了,但是,柳青的精神在陕西作家中一直传承着,任何时代,这种精神也是弥足珍贵的。


墓园子前的柳青像下面,有陈忠实题写的字:“人民作家柳青。”


皇甫村里,再也寻不到柳青



图文作者 | 大瓦渣 | 陕西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关中   城隍庙   皇甫   稻种   创业史   赤子之心   汤面   陕西   麦田   村里   大爷   景象   墓前   作家   喜欢   科技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