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思想家都不喜欢口才好的人呢?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说话能把意思表达明白,该有的意思都有了就可以了,没必要过于讲究遣词造句,说得太好听没有什么用。否则言多必失,轻则招人憎恨,重则有杀身之祸。

孔子还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令色鲜仁矣”“巧言乱德”,“刚毅木讷,近仁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有人说冉雍仁而不佞,孔子说为什么要有口才呢?靠能言善辩对付人,常常受到人家厌恶。不知道他是否称得上仁,但为什么一定要有口才呢?

这些都表现出孔子不太喜欢能说会道的人,反对雕琢浮夸的巧言。

孔子认为“巧言”的用心是不合义的。但出言者为了使其言看似“合义”,便运用语言技巧,对其“不合义”的本质加以掩盖、伪装,是为“巧言”。“德”由于行“义”,“义”由于明是非、辩善恶。而“巧言”则混淆了是非善恶的标准,使人丧失了对是非善恶的正确判断。所以说“巧言乱德”。

古代思想家中不仅仅是孔子,其他的一些思想家也不喜欢能言善辩的人和巧言,例如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可信。两种说法,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不会花言巧语,巧言善辩的人不一定善良……)

擅长辩论的孟子被人说好辩的时候也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孟子·滕文公下》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公都子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我看到对这种现象的一个解释是在古代先贤看来,辩论这种事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道就是这个样子,辩来辩去对它也没什么影响。之所以会有观点的冲突只是因为双方的立场和视角不同。每一个辩题中,没有任何一方是绝对真理。

真正对辩论有所需要的,并不是哲学研究,而是民主程序。公共演讲和辩论,是民主程序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借助他们任何民主程序就无法进行。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并不是强调辩论本身的作用,而是对民主参与的肯定。中国古代的学说,以及很多西方学说,都是一种封闭式的权威话语结构,对它们来说并不存在真理越辩越明的问题。

现在的学术研究范式之所以不再拒绝辩论,仅仅是因为整个学术体系建立在民主参与的基础之上而已。放到任何一个权威独断的领域或地方,就会看到辩论没有任何生存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思想家   先贤   孟子   刚毅木讷   孔子   能言善辩   善恶   学说   口才   可信   君子   真理   是非   民主   古代   程序   喜欢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