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中国古代的农业高科技有多厉害

太长不看版:


1.中华文明程度高,是因为中国人多;中国人多,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农业高科技厉害,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尽可能多的粮食。


2.垄耕种植法,在古代就是农业的高科技,这一项科技,中国比西方早两千多年使用。粮食多了,中国人就能繁衍生息,这才有了现在庞大的人口基础。


3.人力是有限的,在古代,畜力是最高效的能量,而牛和马是最好的畜力来源。中国的耕牛比欧洲多,有了耕牛,中国农民就能使用深翻土地的犁,所以中国的农业更高效。


4.如果一国要发展,就需要把各地连接起来,在古代,挖运河是最好的选择,但运河工程量大,造了运河,就没法照顾粮食生产,老百姓就会饿肚子,紧接着就是造反。

隋朝和元朝都是因为运河工程而导致亡国。

其他王朝,一旦大兴土木,农业生产必然遭殃。

农耕文明,已经把一个国家的繁荣程度给限死了,中国在农耕文明时代,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但一旦遇到工业文明,也只有被碾压的份。




01


中华文明程度高,是因为中国人多


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最早的两个文明中心,最早期的科技进步大多来源于此,这两个地区属于人类文明的第一梯队。


而中国、古希腊、古代印度,则是文明的第二个梯队,它们的起步比第一梯队晚了大约1000年左右。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中国古代的农业高科技有多厉害


但我们知道,自中华文明诞生起,中国一直是全世界GDP最高、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区。


理由也是非常朴素,就是中国人多。


中国大地上能养活那么多人,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有多厉害了。


古印度的人也很多,但相比古印度,中国的可耕种的土地稀少得多。


直到今天,中国的耕地面积依然比印度少20%(中国1.28亿公顷vs印度1.6亿公顷)。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中国古代的农业高科技有多厉害


在古代,中国人还没大面积开荒,可耕地面积就更少了,怎么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更多粮食,这是中国人需要解决的问题。




02


垄耕种植法,让中国领先西方文明两千年


为了让农田里的庄稼长得更好,中国的农民发明了一种简单却非常合理的种植方法——垄耕种植法。


垄耕种植,顾名思义,就是将庄稼成排种植在稍微高出来一点的垄上,垄与垄之间相对低洼的土地被称为沟。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中国古代的农业高科技有多厉害


为什么庄稼这样种产量就高呢?


这里面有四个主要的原因:


首先,它可以保证每株庄稼独立成长,互不干扰,这样光照比较均匀,用今天的观点看,就是能量转换的效率高。


此外,由于庄稼排列整齐,中间有成行的空隙,比较通风,在快成熟的时候不容易腐烂。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中国古代的农业高科技有多厉害


其次,便于农民在庄稼之间行走劳动,而不至于踩坏庄稼。


庄稼从播种,或者移植秧苗,到收获,需要除草、施肥和间苗,有一大堆的农田劳动要做。


再其次,这样便于灌溉,特别是对南方的水稻田。


地上有一道道的沟槽,水就自动沿着低洼的沟槽扩散开了。


在田地里,毛细作用会让长在垄上的庄稼根部自动从沟槽中吸水。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中国古代的农业高科技有多厉害


最后,垄和沟在两季种植之间是互换的,每季庄稼收获完毕,要将田重新耕一遍,这时垄就变成了沟,沟就变成了垄。


这一方面实现了土地的轮流修耕,可以保证地力的恢复。


另一方面便于牲畜耕种土地,因为牲畜不可能像人一样往任何一个方向挥锄头,它只能在田里走直线。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中国古代的农业高科技有多厉害


中国人是何时发明的垄耕种植法,今天已经难以考证,当然更不知道是哪里的农民先发明的。


不过根据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描述,这个年代不晚于公元前6世纪,也就是春秋末期。


而欧洲的农民直到17世纪,也就是欧洲的农业革命时期,才懂得垄耕种植的道理,才超过了中国。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中国古代的农业高科技有多厉害


单单一个垄耕种植法,中国领先西方文明两千多年,在这两千多年时间内,中国人口繁衍生息,这才有了庞大的人口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欧洲自中世纪后期开始,其实科技水平已经超过中国了,比如有了洋枪洋炮,但是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水平都比中国相去甚远的原因,主要原因就是粮食产量太低。


产量低,养活的人就有限,人口基数小,能够创造的总能量就有限,文明的水平就低。


因此,单单一个垄耕种植法就帮助中华文明走在了前面。




03


牛比马,更适合耕地


文明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调动的能量多少。


在农耕时代,所能调动的能量除了人力,主要就是畜力了。


在耕作时,畜力被释放得越多,使用效率越高,换回更多的单位能量就越大,农业就能领先。


我们的祖先在利用牲畜的能量上,又发明了哪些科学技术呢?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中国古代的农业高科技有多厉害


今天大部分历史学家都同意这样一个观点,生活在欧亚大陆的人类因为有牛马等大型动物可以驯化,因此文明发展较快,而在美洲和澳洲的原住民运气就没有那么好了。


在农耕文明时代,最强劲的动力来源是马和牛。


在中国,牛是耕种的主要动力来源,而马则用于运输。


在欧洲,耕牛较少,无论是耕种还是运输,都靠马。


这有什么差别呢?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中国古代的农业高科技有多厉害


差别在于,牛的牵引力大于马,只是速度不足而已。


对于耕田来讲,速度不是主要矛盾,牵引力更为重要。


因此中国人发明了可以深翻土地的犁,在深翻过的田里种植庄稼,庄稼能长得更好。


在欧洲,深翻的犁直到17世纪农业革命时才出现的。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中国古代的农业高科技有多厉害


更重要的是,牛对饲料的要求远比马要低,因此养耕牛的成本要比养马低。


因此,在采用牲畜耕田这方面,中国人比欧洲人使用动力更有效,而且成本更低。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中国古代的农业高科技有多厉害


不仅在种田上中国当时的农业科技水平远高于欧洲,就是在使用牲畜运输方面,中国人设计的马具也更为合理。


按照李约瑟的说法,在古代中国,一匹马拉的重量是欧洲同期马拉的重量的三倍,这不是因为中国的马有力气,而是因为马具好。


中国的马具是套在马肩上,而欧洲人是固定在马的脖子上,这点细小的差别导致了牲口使用效率的巨大差别。


在农耕时代,牲畜是唯一能将人力解放出来的生产工具,它的利用效率直接决定了生产力。




04


农耕文明造成繁荣的局限性


不过,相比农业科技水平,中国古代也存在一个技术短板,就是运输能力。


在农耕时代,运输货物的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的繁荣。


在古罗马占领了地中海沿岸,并且修建了北非的大道,以及从美索不达米亚经过南欧到高卢的大道后,各地的农业趋向于种植当地最适合生存的单一的作物,而非生活所需的各种作物。


这就让罗马帝国在境内最大限度地实现互通有无,大大促进了罗马的繁荣。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中国古代的农业高科技有多厉害


实际上,一个文明圈的影响范围有多大,取决于它有效运送货物的终点有多远。


在农耕时代,采用牛马长途运输粮食或者一般的生活品从能量的角度来讲,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


比采用牲畜运输效率高得多的方式是水运,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古希腊,再到古罗马,经济能够比较发达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占了地理上的便利,风平浪静的地中海就是它们的内海。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中国古代的农业高科技有多厉害


中国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虽然中国大地上有很多大河,但是大河之间没有连接,因此不同流域的文明难以融合。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建造运河。


除了古希腊,世界早期文明都修建过运河,但是除了中国,规模都不大。


说到中国的运河,大家都能想到大运河,但那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


实际上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就已经挖掘了不少运河,比较著名的有魏国的鸿沟。


中国最著名的运河当属大运河,建造这条规模巨大的运河当时已经超出了强大的隋帝国的经济能力。


也就是说,当大量劳动力离开田地去挖大运河之后,剩余劳动力创造出的能量就不足以养活全国人。


这条运河的建造直接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七百多年后,另一个强大的帝国元朝也亡于了运河工程。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中国古代的农业高科技有多厉害


这说明在整个农耕文明时期,人类创造能量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你要发展,就需要把各地连接起来,在古代,挖运河是最好的选择。


但运河工程量太大,造了运河,就没办法照顾到粮食生产,老百姓就会饿肚子,紧接着就是造反。


不光是运河工程,历代王朝,统治者一旦大兴土木,农业生产必然遭殃,老百姓就会怨声载道,所以儒家思想培养出的官员们都会劝皇帝别去干劳民伤财的工程,让老百姓安心种地。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中国古代的农业高科技有多厉害


农耕文明,已经把一个国家的繁荣程度给限死了,中国在农耕文明的繁荣达到了顶峰,但比起更高维度的工业文明,也只有被碾压的份。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狐狸先森几点钟

我们一起涨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美索不达米亚   古希腊   畜力   马具   农业   耕牛   农耕   高科技   欧洲   牲畜   庄稼   运河   中国古代   中国   繁荣   能量   厉害   古代   中国人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