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还能不认识“族魂”林连玉?

你怎么还能不认识“族魂”林连玉?


你怎么能不认识“族魂”林连玉?


也许,你不认识他,林连玉既不是富豪,也不是政客,只不过是个“书生”,而且是个落魄书生,但马来西亚华人将“族魂”此一荣誉归予了他,就有特别的意义。


你怎么还能不认识“族魂”林连玉?


你怎么还能不认识“族魂”林连玉?

“族魂”林连玉的事业未竟全功,大家继续向前


你怎么还能不认识“族魂”林连玉?

留台成功大学校友在林连玉塑像合影


我不认识林连玉,第一次听到“林连玉”这三个字,是林连玉85岁去世,才叔获知父亲辞世消息,那个痛哭的情景一直在我脑海中。才叔(林多才)是林连玉次子,看过林连玉塑像,总感觉才叔和他父亲长得特别相像,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我们此前写过陈六使、李光前、沈慕羽、林连登等人,文中也曾提及林连玉,但一直没有专文写林连玉,也许,觉得这个人在心中的形象太高大了,担心无法仰视其全貌。事实上,林连玉和陈六使等人的名字,都代表了传奇,是一座丰碑。


陈六使,陈嘉庚之族亲,为了创办新加坡南洋大学,不惜仗义疏财,不惜对抗政府,还丢了公民权。他为新加坡政府所不容,被李光耀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在新加坡,几乎每一个华人都欠陈六使一个人情!


被誉为“族魂”的林连玉,是泉州永春人,同为祖籍泉州的晋江人沈慕羽,被大马华社称为“族英”。为了华文教育,林连玉被褫夺公民权,吊销教师资格证,至今仍未平反。被称为大马“华教斗士”的沈慕羽,也三次入狱,他们俩个人遭遇及其时代的华教运动,牵动整个华人社会与政治,至今仍有强大的精神号召力。


林连玉和林连登二人,都姓林,名字也都有个“连”字,但他俩不是兄弟,更不是一个地方的人,但都是对马来西亚华人教育史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


林连登,字达科,祖籍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隆江镇鲁阳村,在力争华文教育上,被称为“韩江中学的父亲”的林连登,与林连玉虽不是同一股力量,但“殊途同归”,也一样高举民族教育的旗帜。


你怎么还能不认识“族魂”林连玉?

有关林连玉(右)的书籍


我们的子子孙孙,将要世世代代在这可爱的土地上,同工作,同游戏;在遥远的将来,更可因文化的交流,习尚的相染,把界限完全泯灭,而成为一家人。我们当前的责任, 就是要为我们的子子孙孙打好友爱与合作的基础, 培养起共存共荣的观念。”这是“族魂”林连玉说过的话,我想,也是认识林连玉最好的思维视角。


有诗曰:“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说的就是林连玉、沈慕羽二人为推动大马华文教育的不懈努力与顽强抗争的事迹。今天的马来西亚,是除了中国之外华文教育最发达的国家,这个成就来之不易,但仍有必要纪念林连玉先生、发扬他的精神,贯彻他的理想。


林连玉,尽管被大马政府褫夺了他的公民权,华人社会决心以人民英雄之礼相待,1985年12月21日下午,林连玉先生的灵柩是在万人陪送下,绕吉隆坡市区游行五公里后,在旧飞机场路福建义山入土为安。七日后,十五华人社团成立了一个以教总主席沈慕羽局绅为首的“林连玉基金委员会”。1987年12月,大马华人将林连玉忌日定为“华教节”。


争取公民权,全面解决华教问题,林连玉是华社公民社会的先行者。他为之而无所畏惧的努力,就其实际意义和影响力而言,远超过单纯教育的范畴了。他坚毅勇进的人格为人景仰,被誉为华社“族魂”,但他生前的事业也不算是完全成功,至少多年来很多人仍在为“平反林连玉运动”而不懈努力中。


古有文天祥、岳飞,他们事业也未竟全功,但他们的精神与勇气,一直被尊为典范,林连玉也是如此。


举个对比的例子。马来西亚,华人占人口总数比例仅为25%,新加坡有75%的华人,可在马来西亚,是两岸四地以外拥有最为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其80%的华人皆以中文为母语。华人占比居多的新加坡,有98%的华人却以英语为母语。如此鲜明的对比,有助于深刻理解林连玉等人为华文在马来西亚教育付出了毕生心血。


你怎么还能不认识“族魂”林连玉?

1985年,林连玉(左2)在“隆情小筑”与前来拜访庄迪君博士等人


叙说林连玉历史之前,且摘录一些“林连玉语录”,也有助于我们认识“族魂”林连玉:


我们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他还说:“母语教育与生命同比重。


马来亚原是处女地,由各民族共同致力开发,才有今日的繁荣。各地义山,埋在地下数百万具华人的枯骨,都是开发马来亚的功臣。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这句话是他1965年4月在吉隆坡上海楼饯别会上的讲话。1956年,他应《马来前锋报》开斋节献词之邀写道:“马来西亚独立建国的事业中,顶重要的工作,就是心理上的建设。第一要培养共存共荣的观念。我们知道马来亚是民族复杂的地区,每个民族对这一地区的开发,都有他们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必须把所有的民族,当作一家人看待,权利和义务一律平等,使大家相信有福同享,然后,可以希望他们有难同当,把国家建设得完整而稳固。


1985年11月,他在《答东姑》写道:“争取民族的权益是神圣的任务,我们永远不会屈服的。即使不幸遇到滥用权力者辣手摧残,仍然昂起头来,顶天立地,威武不屈地奋斗到底!”一个月后,林连玉与世长辞。


你怎么还能不认识“族魂”林连玉?


林连玉,1901年农历七月初六生于福建省永春县蓬壶镇西昌村,有兄弟5人,他是次子,有妹妹3人。


林连玉结发妻于1935年去世,育有三子,长子林多欣遗孀及三女一子,现居印尼属峇来;次子林多才,留在家乡永春,现已故去,生前曾任永春县邮政局长、税务局长等职。三子林多文,在陕西省韩城,是一名电机工程师。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林连玉有继室叶丽珍、养女林达。


林连玉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林以仁是前清的岁贡生,也是永春当地著名的老塾师,以仁公教过的学生,考进秀才的很多。举个例子,有一榜秀才共24名,他的学生就有6名,占1/4,桃李满天下。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由他起头募捐重建三圈石拱桥,利济行人,仍是蓬壶当地一胜景。


林连玉父亲林赓飏、字亮泽,又名林奉若,是前清廪生,是中国早期的天文学会会员。他晚年好佛,与弘一法师有一段特殊因缘,下文会详细分享他的传奇故事。


林连玉祖父、父亲,二代皆为寒儒,忧读书人没有好出路,他们希望后代向商界发展。少年林连玉,受家学渊源的祖父、父亲二代传授,照他自己后来说的:“四书我是读熟了,五经只读两经,加上自己喜欢的易经,共只晓得三经而巳。”16岁时,林连玉被送到厦门中街永丰参行当学徒,这家永丰参行是他姑父与人合股经营。


学徒三年,已有一定经验的林连玉,本以为可以在商界安身立命了,然而他的人生命运又迎来新的转折点。当年陈嘉庚先生将他创办的集美学校师范部扩充,大量招生。出于好奇心,也是为了验证自己学力,他报名投考,结果在140多名考生中考了第6名。因为是肄业师范,一切免费,不用家长负担学费,父亲林奉若也只好答应他弃商从文。


林连玉当年念的是本科师范,学制五年,第三年分系时,他原先报数理化系,开学后发现文史地系教师最好,申请转入文史地系肄业。当年林连玉年岁稍大,加上商场磨炼过,求知欲强,因学业成绩优异深受老师们青睐,也受同学推重。很多名人到校演讲,他被学校选为记录员。像鲁迅、林语堂、顾颉刚、陈望道、王立明这些大师,他都曾记录过他们的演讲词。


有一次,陈嘉庚胞弟陈敬贤邀请日本调和道的大宗师藤田灵斋,后来出版两小册单行本,也是林连玉记录的。


你怎么还能不认识“族魂”林连玉?

马来西亚学生们参观林连玉纪念馆


在集美学校,林连玉用的是原名“林采居”,后来他应聘到马来西亚巴生共和学校任教,才改名“林连玉”。


毕业后,因受师范部主任李昭茂先生的器重,林连玉留校任集美学校师范部国文科教员,这是集美学校建校以来所未有的,当时他的不少同学多是受聘为小学老师。当年他在师范部任教,每周授课七节,月薪五十元,比他那些小学任教老师薪水多了一倍。


第二年也就是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当时出现了“集美学潮”,这年12月中旬,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及扩大,“校主”陈嘉庚自新加坡电告学校当局,即曰“放假”,学校停办。这个时候,林连玉赴马来西亚,到新加坡见了陈嘉庚先生,并与嘉庚先生一席长谈,终于说服校主复办集美学校。他也到马来西亚安顺投靠族兄林采仁,经族兄介绍,在爱大华国民学校任代课老师。


一个月后,林连玉父亲的学生托朋友带去他到爪哇,到泗水时巧遇同班学友庄信群,当时是东爪祙埠中华学校新任校长的庄信群,邀请他一起为该校服务。满三年后,思家念切,林连玉曾归国返乡省亲。后来,庄信群转聘他校,董事部电催林连玉从永春返校,接任校长。一年半后,由于他喜欢在报上发稿,引起荷兰殖民当局疑忌,他只好离开,加上老友郑兼三邀请,他到巴生的共和学校服务半年,后转任加影育华学校教务主任两年。


母亲在老家病故,他归国奔丧,适逢大马经济不景气,一担树胶仅值五元,他也就没有回去,而是到永春太平小学任教一年,后转到厦门大同小学服务。仅数月后,1935年10月,老友黄光铙任尊孔中学校长,电催南下,林连玉只好向大同学校辞职,再次漂洋过海赶到尊孔中学,自此他未离开这个岗位,直至1961年8月被大马教育部驱逐离校为止。


林连玉这一路颠沛流离,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有关。二战后,恢复和平,尊孔中学董事部聘他回校,但他拒绝担任校长,以校务委员会主席名义负责进行复校工作。当时的学校,经过战乱满目疮痍,也可以说是荡然无存,没有一桌一椅,连空壳的校舍也是门破墙穿、疮痍满目。复课时,是借用镜剧社的社址作为临时办事处,连教室都是借用别人的柏屏和州立两校教室。


你怎么还能不认识“族魂”林连玉?

林连玉晚年居住的士拉央新村“隆情小筑”


1945年日本投降后,林连玉因主持尊孔复校工作,从巴生而榄(Jeram)迁至吉隆坡甘榜峇汝(Kampung Baru),当时住的是很矮的亚答屋,只有两间房,一间是林连玉、叶丽珍夫妇及养女林达住的,一间是他的义子黄正元住的。


1965年,政府征用甘榜峇汝土地兴建马来巴刹,林连玉被分配到士拉央新村(Selayang Baru)的一块土地,当时他因推动“华教运动”而被褫夺公民权及教师证,经济状况不佳,也没有多余的钱盖房子。让他晚年安居的士拉央新村“隆情小筑”,有吉隆坡乡亲朋友在建筑费用上的援助。养女林达也透露:“姨丈谢广在建筑‘隆情小筑’的过程中,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建筑图是出自他的手。”


养女林达后来追忆父亲林连玉那段相当简朴的生活,林达说:“虽然爸爸喜欢吃卤猪脚,但平日用餐很清淡,多是以白粥配豆腐乳、罐头咸菜;有时候会向卖糕点的印度挑贩买娘惹糕来吃。他节省、不挑食,就算是‘豆角炒豆角’也吃得津津有味。在水果方面,山竹和红毛丹是他的最爱。”女婿朱治和也说,有一年岳父过生日,夫妻“骗”他去酒楼,点了他爱吃的猪脚来孝敬他。如果不是靠“骗”,他是不肯去的。


临终前,林连玉向女婿朱治和要了咖啡与芝麻饼,但未进食即逝世。他的女婿朱治和与林达,都是尊孔中学的同学,1973年,朱治和在偶然场合与林连玉及林达相遇,才重新交往。


朱治和后来也提及岳父“儒家风范”,当时当局派一名情报人员,监视林连玉的一举一动,林连玉也知道他是政府派来的暗探,但一直不动声色。后来,这位情报人员退休后,亲自上门道歉,哭着祈求原谅。林连玉选择了原谅他,认为他也是“身不由己”,只不过做了本分工作而已。


你怎么还能不认识“族魂”林连玉?

1956年,全马华团争取公民权大会全景


林连玉为什么会被褫夺公民权及教师证?


1956年4月,林连玉促成了全马华团争取公民权大会,并起草宣言,为大马华人争取公民地位。此后,他受监视、被迫害,1964年10月23日,林连玉的公民权正式取消。


事实上,他要保住公民权也是有“办法”,一位类似特使的政治人物当时曾经私下对林先生表示:“只要你不出声,公民权不会有问题的。”但一向直率、认真、倔强、刚烈的林连玉直截了当地回答道:“不能说话的公民权要来做什么?”


林连玉坚信自己争取民族平等,“目标正确,历久弥彰,最后决然实现”。接受记者访问时,林连玉曾说:“我个人的利益早置之度外,为华文教育而牺牲永不后悔!


你怎么还能不认识“族魂”林连玉?

1985年8月,林连玉(右)在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演讲


1985年8月4日,在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举办的董总三十周年纪念晚宴,林连玉在演说中说:“我林连玉实在太过老迈了,今年八十五岁,老眼昏花到几乎看不清东西,已有五年多不敢出门了,加以近来气喘甚剧,实在不宜参加公共集会。今晚所以到来可以说是盛情难却,因为竟然劳动董总最高领导人林晃升、刘锡通、苏天明三位联袂漏夜亲自到我家去邀请,使我没法拒绝。”


他说:“董总和教总这两大华教最高领导团体,现在被合成为一个名词,叫做董教总。这就表明马来亚的华教人士已经团结一致,消极方面为维护民族权益而斗争,积极方面为发扬民族文化而建设,成绩昭彰,不但在本国尽人能道,便是在国际间也普遍受人瞩目,这是非常可喜的。”


林连玉说:“我所做的事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了,在当时我只是尽时代的责任而巳,当时代的责任落在我的身上的时候,我绝不规避,即使要赴汤蹈火,粉身碎骨,我也鼓起勇气,义无反顾。。。。。。我曾不止一次的指出,我仅是揭发问题,使问题存在的人,不是解决问题的人。因为我知道争取民族生存权利是任重道远的,必需要全族人士一德同心,赓续不断的奋斗,然后可以实现的。”


现在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责任落在下一代的身上,使我觉得欣慰的是,我已发现我们民族的光明,因为我们后一代优秀份子不断涌现。他们有智识、有抱负、有热情、有勇气,不但可以承前启后,他们奋斗的结果,将会超越前辈。


他更是强调:“一九五六年到伦敦去请求独立的是华巫印三大民族的代表,独立不是单给一族的。我们是构成这个新国家的第二大族,在政治上自然有我们应享的权利。”他最后慷慨激昂地说:“同胞们能奋斗才有生路,不奋斗就会灭亡,起来吧!起来吧!起来吧!”


你怎么还能不认识“族魂”林连玉?

1956年4月27日召开的全马华团代表争取公民权大会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无法用太多语言来阐述林连玉及华文教育在大马国史上的意义。当年林连玉固然有“一人敌一国”之气概,也难成大事,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如众星拱月,是有一大群“战友”和他同样肝胆相照,也同样不计个人利益与得失。


百年华教,波澜壮阔,前仆后继,誓死捍卫。一部华教史,有多少血泪奋斗!认识林连玉,不是为了缅怀,而是希望藉此以励来兹。推动母语教育、弘扬多元文化,促进共存共荣,是林连玉追求的理想,相信他一生的志业,一定会激励众人、遗德后世!


林连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很多莫逆之交如李光前、李成枫、邱祥炽、沈慕羽、林晃昇、陆庭谕等,或为战友,或为知己,他们一起为华教而奋斗,彼此惺惺相惜,因为他们都是为一种精神而凝聚在一起的。


当年得知林连玉公民权被褫夺后,陈嘉庚女婿、橡胶大王、著名华人教育慈善家李光前曾特意从新加坡赶到甘榜峇汝找林连玉,希望从经济上提供援助,但林连玉担心连累他而拒绝了他的好意。“新加坡报王”李成枫也是如此,每年新年,他都会准备一个红包托林达带回去给她父亲林连玉。


如今,在马来西亚不仅有林连玉基金,还有设立了林连玉纪念馆,目的就是为了纪念林连玉先生,发扬林连玉精神,推动母语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也是为了增进族群了解互信等理想。

你怎么还能不认识“族魂”林连玉?

士的精神入骨髓,与弘一佛缘是传奇

你怎么还能不认识“族魂”林连玉?

林连玉幼子林多文(右3)

“族魂”林连玉逝世30周年时,大马华社也一如既往举行公祭,较以往不同,林连玉幼子林多文一家三代人也前往吉隆坡,前往福建义山林连玉墓园参加公祭。


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这是林连玉生前一句有名的格言。如果没有林连玉,马来西亚或不可能保存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也有人说,他生前主张大马各民族平等、关怀国家前途,是效忠大马的最佳典范。


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这是林连玉精神最形象的写照,那很多人会问,他只不过是个寒酸“书生”,何来如此之大胆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陈进国有个观点,他以林连玉家书的记忆书写为例,得到一个结论:士的精神与家族教化。


陈进国撰文称:“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林连玉流淌着传统中国‘士’的血液,具有‘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文化使命感。而林连玉被剥夺公民权的悲情人生史,也在不断地形塑着其作为华族‘第一斗士’的精神符号。


陈进国指出:“反思林连玉‘士的精神’基因,我们不能不说,他的‘批龙甲’、‘搏虎头’的生命历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兼具有传统‘绅士’与‘隐士’所追求的基本价值。”


目前林连玉纪念馆那尊林连玉塑像,是以林连玉1956年在槟城机场的照片为蓝本的,也是纪念馆的重要象征。我觉得,雕像将“族魂”林连玉活化了,更是“士的精神”之体现。雕像主人林连玉脸带微笑又意气风发地正视前方,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士,将引领后人大步向前走。


“士的精神”深入骨髓,从“族魂”林连玉,我们看到了士的风骨、士的情操,以及高尚人格下的光芒思想。


你怎么还能不认识“族魂”林连玉?

弘一法师在永春蓬壶普济寺宣讲药师法门


从“二十文章惊海内”的翩翩少年,到“一轮明月耀天心”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与印光大师、虚云大师、太虚大师并称为“民国四大高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弘一法师出家24年,有14年是在闽南,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屋。其中,他与闽南的永春有深厚的因缘,也与林连玉父亲林奉若有一段传奇佳话。


林奉若是早期的中国天文学会会员,精通天文科学,能自如推算历法,准确预测日食月食时间,在旧中国科学落后的那个时代,竟然有如此无师自通且深谙天文的人才,也是个奇迹。民国时期1925年《永春县志》,就是他写永春天文纬候志,并首次确定永春经纬度并写入县志。


陈进国副研究员提及“家族教化”对林连玉的影响,这个方面今后我们另文铺叙,也很感人。他们一家四代进入县志,本身也是个传奇。


你怎么还能不认识“族魂”林连玉?

194O年11月12日,弘一法师(左)乘桃溪竹篷船离开永春


永春蓬壶的普济寺,肇建于五代,有“桃源甲刹”之美誉。1939年4月至1940年11月,弘一法师在普济寺挂锡长达一年半,且在寺中度过他的六十寿诞。值得一提的是,弘一法师著作的不少经典,也是在此完成的。


弘一法师去普济寺,乃至后来普济寺的现代复兴,与厦门南普陀寺性愿法师有关,是他多次礼请弘一法师到永春到普济寺“以树僧范”。普济寺的山腰有一处“弘一法师闭关处”,是1919年林奉若在普济寺边建茅蓬修佛之所。


当年弘一法师是在性常法师、普济寺主持妙慧法师、林奉若居士的陪同下,乘车从永春城关到位于永春中部蓬壶的普济寺。为了潜心精修,弘一法师谢绝寺院禅房,林奉若将自己此前自建的茅蓬让出供法师静修。当时里面陈设很简陋,仅一床、一桌、一椅、一书架、一油灯。


弘一法师掩关时,“三衣过冬,两餐度日,数檐兰若,一只粗椅”,饮食更是粗茶淡饭,蔬食菜羹,当时由林奉若“任供养之役”。弘一法师曾特意致函林奉若,探讨饮食之道:“菜食一盂之中,约以蔬菜五分之四,豆类及花生等占五分之一,乃为适宜也。”法师又对林奉若说,自己不吃菜心和冬笋,“因其价昂而不食,非因齿力不足也”,“香菇亦不宜为常食品”。


六十岁时,弘一法师在所居精舍题壁:“闭门思过,依教观心。”次年秋,弘一法师将茅蓬,改名“梵华精舍”,并还给林奉若。


与父亲林奉若晚年礼佛“归隐”不同,林连玉在日常蜗居的“隆情小筑”似乎也是“隐”,但他更像是一个绝不妥协的“隐士”,“士的精神”更突显了他的人格魅力!


本文内容为一波说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马来亚   吉隆坡   永春   林达   公民权   马来西亚   新加坡   母语   法师   当年   父亲   民族   精神   华人   学校   科技   林连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