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销量持续下滑,芯片短缺或只是表象,产品力堪忧才是重点

继5月销量下滑之后,在刚过去的6月份,本田依旧没有止住下滑的趋势。

数据显示,本田6月在华终端汽车销量为118168辆,同比下滑17%,降幅近2成,达到了上半年降幅之最。具体品牌方面,广汽本田6月终端销量为5.76万辆,同比下降19.48%;东风本田6月终端销量为6.05万辆,同比下降14.48%。

本田销量持续下滑,芯片短缺或只是表象,产品力堪忧才是重点

两大品牌降幅都比较明显,好在是第一季度的发力,给第二季度留下了“透支”的余地,上半年累计销量达到786535辆,同比增长28.5%,成为中国汽车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合资品牌之一。

对于销量持续下滑的原因,本田官方给出了一个解释:主要归结于为零部件供应紧张,尤其是自去年以来因疫情连锁反应导致的芯片供应荒。

不可否认,芯片短缺对于本田销量的影响是直接的。毕竟今年5月下旬,东风本田、广汽本田两大合资工厂由于芯片短缺,将原定于下半年的员工放假时间提前至5月底到6月初之间实行,所以销量下滑也是有理有据。

本田销量持续下滑,芯片短缺或只是表象,产品力堪忧才是重点

不过销量下滑都只是因为芯片短缺惹的祸?《CAR路里》并不这样认为,除了受到芯片短缺影响之外,本田的自身问题仍不可忽视。

主销车型折损,姊妹车战略成效不显著

从本田销量构成来看,诸如思域、CR-V、XR-V、飞度、凌派、雅阁、缤智等车型以往都是月销过万,甚至两万的种子选手,但是今时不同往日,留下拳头产品仅剩下了思域、CR-V、XR-V以及雅阁等,像飞度、凌派等已经“扑街”,月销仅有一两千台。

本田销量持续下滑,芯片短缺或只是表象,产品力堪忧才是重点

飞度和凌派的失利,恰是本田过度自信的结果。飞度自升级换代之后,外观内饰确实更加的年轻化,但是配置一如既往简陋。不仅新车入门价格直接上涨8千元,而且终端就是不给优惠,相比同级的丰田致炫、大众Polo优惠后毫无竞争力可言。有意思的是,东风本田还满怀期待地推出了姊妹车LIFE,但现实是被啪啪打脸。

本田销量持续下滑,芯片短缺或只是表象,产品力堪忧才是重点

再来比如凌派,此前同样也是随随便便月销过万,但是如今过千都难,实在是一个惨淡!凌派此前之所以热销,主要得益于空间够大,不过身上的槽点丝毫不少,不仅全系三缸机,而且配置低得实在离谱,虽然后期推出了1.5L混动车型,但是13.98—16.98万元的售价让人望而却步。至于姊妹车型享域,同样是这个道理。

本田销量持续下滑,芯片短缺或只是表象,产品力堪忧才是重点

可见,姊妹车型战略不光丰田玩不转,本田也照样玩不转。要想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还得有自身独特的卖点。

电气化转型太慢,自主品牌强势围攻

不可否认,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本田的地位确实不可忽视,但是在汽车产业全面向电气化转型的浪潮下,本田明显慢了很大一步。

虽然本田官方明确表示,到2030年,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车FCV等将占所有主要市场销量的40%,到2035年达到80%,到2040年达到100%电气化。但是当下,本田并没有让人看到实质性的成果。

本田销量持续下滑,芯片短缺或只是表象,产品力堪忧才是重点

目前,国内除了广汽本田理念VE-1(严格来说不算是本田的电动产品)以外,其它产品还停留在混动阶段。虽然在海外市场推出了一款续航为220km的小型纯电动车本田e,但是始终没有进入国内。相比之大众,本田的步伐明显要落后许多。

本田销量持续下滑,芯片短缺或只是表象,产品力堪忧才是重点

而抛开合资品牌之间的内卷以外,自主品牌的强势围攻让本田有点招架不住。尤其在SUV领域,以长安、吉利、长城、比亚迪等品牌为首的中国A+级SUV产品已然成为这一市场的领跑者,并在不断蚕食本田在内的合资品牌市场份额。

写在最后

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本田并没有制定2021年的年销目标。参考2020年,本田在华累计销量达到了163万辆,而截至上半年,本田已经达到了786535辆,完成率近一半。

不过随着芯片的短缺,如果销量下滑没有能够止住的话,即使是金九银十的到来,也将面临无车可交的局面。再加上本田下半年重磅新车并不算多,所以要想取得一个漂亮的数据,还得看自身拳头产品是否能够维持稳定的市场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本田   销量   短缺   芯片   丰田   拳头产品   产品   终端   大众   降幅   表象   姊妹   上半年   车型   重点   品牌   市场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