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性能提升的背后推手,为什么是软件而不是用户?

手机性能提升的背后推手,为什么是软件而不是用户?

摩尔定律已经影响了半个多世纪的IT发展

现在买一台新手机,到底是软件还是硬件激发我们购买的欲望?根据一般的心理分析,第一吸引要素是硬件,比如前卫的工业设计、旗舰的配置、良好的手感、靓丽的屏幕和超强的摄像头等等,就好像相亲一样,第一印象很重要,那么第二吸引要素才是使用体验,也就是对手机系统、各种应用软件的体验。

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说硬件比软件更重要呢?也不仅于此,当你发现在系统和软件使用上的不适应,你可能会很快忘记良好的第一吸引要素,而选择换一台手机,比如有的苹果用户,非常不习惯使用安卓手机,反之,也一样。

也就是说,用户放弃一台手机,多数是基于软件的体验不好而追求硬件性能更好的手机,那么软件体验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是硬件性能还是软件本身的问题呢?本文我们结合业界知名的"摩尔定律"和"安迪-比尔定律"一起来探究一下手机硬件性能提升的背后推手是什么?

01

摩尔的预言

像PC、手机这样的科技产品在历年的硬件性能迭代过程中,业界的共识是遵循"摩尔定律",这个定律是在1965年,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登·摩尔做的一个预言说:

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2年就会翻一番,实际上每18个月,IT产品性能就会翻一番,而价格会降一半。

这个定律预示了整个IT行业发展节奏,事实上也是如此,每个科技公司都在跟着"摩尔定律"的节奏在全速发展,慢一拍可能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而手机性能的提升和PC如出一辙。

手机性能提升的背后推手,为什么是软件而不是用户?

现代超级计算机中心

我们先通过PC性能的提升,深入理解一下摩尔定律,其中所说的"产品性能"包含了三个指标:

第一、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取决于核心的中央处理器(CPU),所谓的产品性能翻番,更多地体现在CPU的性能提升,而CPU技术的提升直接推进人类进入PC时代。

1971年,英特尔公司发布了全球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是包含了仅仅2300个晶体管的四位CPU,速度可想而知,1978年,英特尔推出了性能更强的16位CPU8060,最大运行速度8MHz(赫兹),1979年,第一块用于个人PC的CPU8088芯片诞生,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而到了今天,英特尔的芯片已经进化到酷睿第九代的9700K,最大睿频可达4.9MHz,八核心八线程,足以支持所有市面大型游戏的运行。就计算机的速度而言,在2007年的时候,世界运算最快的计算机是IBM的"蓝色基因",速度为每秒365万亿次运算,时隔12年,中国的天河2号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为每秒33.86千万亿次,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基本每隔2年,速度要提升7倍以上。

手机也是一样,举个例子,诺丁汉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肯德尔在今年7月的一次对话中说:

如今智能手机的运算力是50年前阿波罗11号登月所用计算机算力的1.2亿倍,也就是说你手中的手机可以同时处理1.2亿次登月任务。

是不是感觉很神奇?这就是摩尔定律解释的产品性能倍增的关键:运算速度的提升

第二、计算机的内存。和芯片运算性能同步倍增的是运存(运行内存)信息存储能力,一开始的微机运存最多1MB,现在的PC可以扩达到运存32G,手机可以达到运存12G,运存能力的提升,让PC和手机可以轻松应付那些吃内存的网游。

存储能力也是追随摩尔定律,最早的苹果一代电脑内存小得可怜,保存一个文档都力不足,现在的PC可以轻松扩展1T的移动硬盘,有的手机存储也达到了恐怖的1T,放什么都不是问题。

第三、上网的速度。20年前的拨号上网,每秒就2.4KB,下载一个QQ可能要几个小时,现在进入5G时代,手机十秒不到就可以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家里宽带接入百兆光纤,看4K电影都不是问题。

手机性能提升的背后推手,为什么是软件而不是用户?

手机通信的演变:速度的提升

以上三个指标我们看到从摩尔定律提出后50多年来,一直遵循隔年速度和容量倍增的规律,直到现在仍然如此,那么,就手机而言,硬件性能的倍增有没有天花板,推动手机性能按照摩尔定律倍增的原因是什么?是用户的需求?还是厂商的无止境追求?

02

比尔吃掉安迪

PC和手机硬件的性能提升和软件有什么关联呢?我们知道,任何一款软件都是基于硬件使用,硬件不支持的话,再好的软件也没用,今天我们很多人在手机上刷抖音,抖音是2016年上线的,你觉得倒退到2000年会有人想到做抖音吗?根本不会,因为那个时候的硬件性能和网速都不足以支撑抖音的运行。

正因为此,摩尔定律影响之下,硬件厂商们都会看到未来硬件性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前做对应的技术研发,比如现在我们的手机CPU是骁龙855或者华为的麒麟980,这是现在最高端的技术吧,但根据摩尔定律,华为和高通可能早在2年前就已经开始研发更先进的CPU了,手机硬件性能表面的竞争看似激烈,但背后的技术储备或许竞争更加惨烈

我们先来看一个和摩尔定律相关的定律,叫"安迪-比尔定律",这是吴军老师在《浪潮之巅》中重点阐述的一条定律:

安迪是英特尔公司CEO安迪·格鲁夫的名字,比尔是比尔·盖茨的名字,这条定律的意思是,比尔要拿走安迪所给的。

听起来可能有点费解,举个例子吧,比如在悟空问答里有个网友问:现在入手Mate 20 Pro还是等Mate 30 Pro发布后再买?按照摩尔定律理解的话,价格会便宜一半,但等到Mate30发布了,你真的会买老款Mate20吗?很多应用软件不一定在老款上有最好的体验,软件的超前研发促使用户去追求更高性能的手机。

这就是比尔拿走安迪所给的含义,比尔代表软件,安迪代表硬件硬件提升的性能不断地被软件吃掉,像QQ在第一次上线仅仅几百K字节,而现在的QQ近70MB,微信叠加的功能越多,体积就越大,最新的微信安卓版本有近80MB。

从技术的角度,现在的社交软件、银行APP等我们经常用的软件,都支持脸部识别和指纹认证,没有一台具备这些功能的手机,你会觉得很落伍,很不方便,这是典型的软件在推动硬件的性能提升。

手机性能提升的背后推手,为什么是软件而不是用户?

你的手机APP在吃掉手机的性能

分析到这里,有三个和"安迪-比尔定律"相关的逻辑我们理一理:

第一、并不是用户需要什么,手机硬件就提供什么。其实用户一开始并不知道需要什么,往往是软件推出了某个功能,用户才会去试用,觉得好就会经常用,如果手机不支持的话就会去换个支持这项功能的手机,

用户都在用某个功能,就会推进厂商提高性能以适应用户的需求。比如现在手机领域竞争白热化的摄像技术,已经快达到1亿像素了,手机厂商在进行软件更新的时候,自己也会推动自己去提高硬件性能。

第二、软件才是真正的性能杀手。手机设置里一般都有个功能叫内存情况,里面可以看到各个软件占用运存的情况,比如你玩吃鸡游戏的时候,就是对手机CPU、运存和显存的考验,为什么游戏手机都要把运存做到8G以上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手游设计得越来越复杂和绚丽,对手机性能的要求就越高,相信不久18G或者24G运存的手机就会面世了,这也是由软件推动的。

第三、用户追求新机的底层动力来自于对软件体验的需求,而非硬件。一款12G运存、骁龙855的旗舰配置手机为何有的用户不喜欢,因为有的用户本身对性能要求并不高,比如他只用微信,一般性能的手机都可以满足,但这并不意味着"安迪-比尔"定律失效了。

摩尔定律推动厂商会把手机性能做到极致,而不是够用就行,就像一个餐馆,它会尽可能地多摆桌子,而不是看顾客不多就撤掉几张,顾客多了再摆上,对手机厂商而言,竞品有的性能自己没有,就意味着别人吃肉,它只有喝汤的份。

为什么手机厂商都在上5G手机,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手机性能提升的背后推手,为什么是软件而不是用户?

用户在体验5G手机

03

谁是推手?

确实,手机无论从硬件或软件上的进化已经快触及到硬件的天花板,但手机硬件真的会停止性能提升吗?

通过本文的分析,硬件性能的提升取决于软件的进步,那么软件又是如何充当这个幕后推手的呢?

首先,软件的发展得益于技术的进步。现在应用软件的发展是尽可能覆盖实用的技术,如刷脸认证、指纹识别、3Dtouch等,即使你不用,这些技术仍然存在,因为软件开发者相信你的下一部硬件迟早会支持这些软件。

其次,软件的价值在于创造需求。正因为应用软件存在表面上的"功能过剩",会自然地创造用户的需求,如银行APP都支持指纹认证付款,但多数用户可能没用到,等用户发现指纹认证比记忆复杂的密码更方便和安全时,用户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购买一台支持屏幕指纹的高端机。

最后,软件让硬件突破性能天花板。任何硬件其实是不存在天花板一说,只是我们感觉到够用而已,就像现在4K电视还没有普及,支持8K的电视已经上市了,手机也是如此,各种技术的发展,如AI、脸部识别、生物认证技术是领先于硬件的发展,硬件厂商不会等到需要的时候再进行性能升级,最妥当的做法是遵循摩尔定律,看到未来提升的空间。

在软件做好了一切的时候,作为"上帝"的用户,只需要坐享其成即可,因为用户不用担心未来的硬件跟不上软件的节奏,摩尔定律仍将继续影响IT业的发展,已经50年了,可能会一个世纪,甚至更久。

手机性能提升的背后推手,为什么是软件而不是用户?

苹果手机发布会现场:永远是更高性能的手机

结语:

在神奇的摩尔定律之下,软件和硬件互为同盟、共同进退,一方面软件商(APP开发商)把软件的技术和体验做到极致,另一方面,手机厂商把硬件性能做到顶峰,最后,用户获得了最幸福的体验,皆大欢喜的产业格局,我们想是大家最想看到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英特尔公司   性能   用户   可能会   手机   软件   指纹   天花板   定律   比尔   速度   功能   硬件   计算机   数码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