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用户增长极限?从“活体机器人”的诞生说起


如何突破用户增长极限?从“活体机器人”的诞生说起


前段时间得到APP副总裁邵恒在得到里分享了一个硬科技,说的是在1月13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团队对外发布了人类首个“由细胞构成的活体机器人”,对于机器人我们都很熟悉,都是由钢铁等硬材料组成的,但这个活体机器人是一团直径大概0.7毫米,它有两条小粗腿的“肉球”,可以在水里完成前进、转圈等动作。

更神奇的是,当这个机器人肉球被剪成两半之后,还能够自我愈合,对于这样的硬核科技,是不是很惊讶?

对于这个“活体机器人”的更多了解,我们在后文中详述,但有个关键启发我们不要错过,就是这个“活体”的概念突破了我们每个人对机器人认知的思维边界,原来机器人可以做成活体的,而不是传统那种硬梆梆的“钢铁侠”,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呢?大概老师经常启发我们“思维不要受限”就是这个场景吧。

再把这件事关联到商业活动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企业而言,最大的痛点就是用户增长了,企业到了一定的程度,用户增长就乏力,甚至不增反减,怎么办呢?难道每个企业、每个产品都有其用户增长极限吗?本文通过分析“活体机器人”这个超边界事物,对于实现商业增长,也许能提供一些解决之道。

如何突破用户增长极限?从“活体机器人”的诞生说起


生态重构

活体机器人诞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生态重构的过程,这里的生态是指机器人的内部结构和材质经过重新组合,使得机器人在“仿生”这个领域更近一步,是“细胞活体”机器人,而非“金属+塑料”机器人。

这个生态重构可以定义为一种生态体的进化,比如这个机器人之所以叫“活体”机器人,在于它是由细胞构成的,研究人员史无前例地使用了非洲爪青蛙的心脏和表皮细胞进行结合后,作为制造机器人的材料。

这里复杂的结合依据,是通过超级计算机集群通过一种叫“进化”算法的方式进行演算后获得结合度最高的活体,然后研究人员将活体细胞形成的“肉球”放入水中,就是我们看到的“活体机器人”,当然,这个活体是非常微小,但这种以心脏细胞作为动能,表层细胞作为结构框架的设计理念,无疑让人类在“仿生”领域迈出了一大步。

在项研究被发表在顶级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该研究报告论文作者描述说道:

它们既不是传统的机器人,也不是已知的动物物种,而是一种活的、可编程的有机体,是一个全新的生命形式。

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一种新的生命体被人类创造出来,这好像只在科幻片里可以看到,那么,研究人员是如何突破思维极限,把这个叫做“Xenobots”的活体机器人研究出来的呢?


如何突破用户增长极限?从“活体机器人”的诞生说起

活体机器人(来自网络)


我们比较认同在《邵恒头条》里总结的两个方法论:

第一、新材料的突破。开创性的采用细胞作为机器人的原材料,取代传统金属、塑料等材质,让机器人更具备生物的特质。

第二、新设计的突破。细胞材料准备好之后,接下去是设计框架的搭建,通过超算的复杂计算,从无数的细胞组合模型中挑选出一个最符合要求的活体,这个工作在超算出现之前是无法完成的,千万种可能性经过计算模拟,最后呈现的就是能在水质环境中进行“前进”和“转圈”的简单动作,但这已经是革命性的一步了。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不是只要在核心层面进行革命性的突破,我们就能实现极限的突破了呢?

增长痛点

涉及到生态进化或者极限突破,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为的活体机器人,进化和极限突破也可以应用在商业领域,对商业而言,不断自我变革实现进化也是现在的共识。

活体机器人的诞生无疑能够给商业的进化提供一些佐证和方法论。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最大的痛点是什么?一个共性的问题是:增长乏力,也就是不可持续增长,这个问题是普遍和客观存在的,像IBM、微软、苹果、三星、索尼这些全球顶级企业都曾面临这个问题。

而增长乏力的具象是用户停止增长或者增长缓慢,甚至不增长。因为业绩增长与用户增长是同步,很少有企业靠几个老客户“一招鲜吃遍天”,就算是亚马逊,也是在原有电商基础上,开拓了AWS云服务和Prime会员服务来积极拓展新的客户群体,以保持竞争力。

如何突破用户增长极限?从“活体机器人”的诞生说起

突破思维边界


和机器人领域做个比较,随着大数据及AI技术的发展,机器人近两年在全球的发展方兴未艾,是个前景广阔的朝阳行业,百度、谷歌等都在此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只是有一个问题:机器人做到什么程度才是极限?是类似于《星球大战》里的R2-D2?还是《战斗天使》里的阿丽塔?或者我们想象中的机器人还没有出现?但肯定不是现在我们在展会里看到的一群跳舞小机器。

突破极限最痛苦的无外乎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像活体机器人的诞生在突破我们对机器人认知的同时,会发现每个人的思维边界其实是不一样的,比如A认为机器人远远不止活体这么简单,而B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这种认知的差异反映在商业领域的话,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最后往往会成为阻碍极限突破的始作俑者,因为这些人的认知边界太窄了。

微信的用户现在超过了10亿,QQ也是,但10亿用户是不是微信和QQ的边界呢?腾讯增长的痛苦也许不在于此,因为同是社交平台的Facebook全球用户达到了26亿,比腾讯足足多了16亿,此时,痛苦的不是腾讯,腾讯至少知道有一个26亿的极限可以去突破,而对于Facebook才是真正的痛苦,因为它不知道自己的用户极限在哪里。

如何突破用户增长极限?从“活体机器人”的诞生说起

用户增长是商业共识


这是影响企业增长的第一个要素:你不知道自己的极限是什么?

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是边际递减效应。经济学家薛兆丰认为:

边际效应递减规律是指,在单位时间里,随着人们消耗某种商品的数量不断增加,消耗这种商品所能带来的新增享受迟早都会下降。

举个例子,用户都会有这样一个体验,当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使用淘宝购物,或者使用微信社交时,在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影响下,用户也会选择其它的电商和社交平台,不考虑花费购物的因素,用户花的时间在某个时间段是相同的,但如果你花了三个小时刷朋友圈后,你会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会转而刷刷抖音,因为你三个小时刷朋友圈,已经足够获得你要的享受,但再花三个小时你会觉得索然无味,此时改为刷抖音,你会觉得更有新鲜感。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个领域里,会有多家同行竞争的原因,电商领域有淘宝京东,酒店有如家和住友,餐厅有外婆家和绿茶等。

作为企业,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个边际递减效应,也许就会失去创新的方向,没有持续的创新,用户就会逐渐离开,也会导致企业增长乏力。

如何突破用户增长极限?从“活体机器人”的诞生说起

避免用户流失


突破极限

面对上述影响企业增长的两个要素,企业该怎么做呢?

英国知名复杂性科学研究学者杰弗里·韦斯特在《规模》一书中探究了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其中也提到了突破极限限制的两个方法,竟然和上述活体机器人的两个突破出奇的相似。书中对此的阐述是:

系统的规模发生变化,但其物理特性如形状、密度、化学成分等不会发生变化。由此,要建设更大的结构或使大型生物体进化突破规模法则的限制,就必须创新,要么改变系统的物质组成,要么改变其结构设计,要么二者均发生改变。

韦斯特举了个例子说:第一种创新的简单例子是使用更强的材料,如用钢铁代替木材来建造桥梁和建造物,第二种创新的简单例子是在建筑中采用弓形、拱形或穹顶结构,而非仅仅是水平梁和垂直柱。

对于企业而言,如果需要突破自身极限实现商业增长,上述两个方法值得一试,比如微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遵循这两条思路,通过不断地优化软件,使得软件变得更轻更好用,界面更友好,同时又不断地加入新鲜的功能,保持用户对使用体验的新鲜度,不至于发生边际递减效应。

微软也是如此,当陷入增长乏力时,启用了新的总裁对微软的内部管理、外部市场和产品线进行重新变革,使得微软重回万亿市值俱乐部。

如何突破用户增长极限?从“活体机器人”的诞生说起

突破极限


结束语

杰弗里·韦斯特在描述生命思维的生长、衰老和死亡时说道:除能量损失最小化外,自然选择也会导致代谢能力的最大化,因为代谢会产生维持和繁荣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对于活体机器人而言,活性细胞材料取自生物意味着代谢的可能性,对于商业而言,生态化也意味着代谢会持久发生,要么改变结构,要么改变设计,这是突破用户增长极限必走的“进化代谢”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三星   活体   机器人   极限   用户   腾讯   微软   边际   乏力   边界   细胞   生态   领域   商业   数码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