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泡沫,破裂了

文/刘晓博

2021年才过了3个月,我们就见证了一系列泡沫的破裂。

比如白酒,比如新能源车、军工、医药,在多轮恶炒之后,都出现了泡沫破裂的迹象。

现在轮到了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的公司,大多在美国上市,也就是“中概股”。

又一个泡沫,破裂了

上图是在美国上市的“跟谁学”的走势,可以看出其股价从1月末的140多美元,已经跌到了39美元附近,2个月最大跌幅达到了72.5%。其中最近一个交易日跌了41%。

又一个泡沫,破裂了

上图是在美国上市的“新东方”的走势,年内最大跌幅超过30%。

又一个泡沫,破裂了

上图是在美国上市的“好未来”的走势,年内最大跌幅达到了46%。

又一个泡沫,破裂了

上图是在美国上市的“朴新教育”的走势,年内最大跌幅也达到了50%左右。

又一个泡沫,破裂了

上图是在A股上市的中公教育,年内最大跌幅超过30%。

那么问题来了:教育培训板块为什么最近走势不佳,部分个股甚至出现了“崩盘式”的走势?

这跟两大利空、一个忧虑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个利空:国家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看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策将全面收紧!

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而且是全世界最愿意为孩子花钱的家长。所以教育培训类企业的前景,一度被非常看好。尤其是跟升学、留学、考研、入职(公务员考试)相关的培训,更被认为是“100%的刚需”。

但校外培训机构的繁荣,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一是家长相互攀比,经济负担日益沉重;二是孩子疲于奔命,课业负担无尽无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更重要的是,高昂的教育支出和高房价一起,成为非常有效的“避孕药”,让中国人生育欲望不断降低,人口红利提前结束、老龄化提前到来。

所以,一直有声音要求整顿校外培训。一方面给孩子减负,一方面给家长的荷包减负。否则,中国人在房子、教育、医疗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很难有钱去做真正的、健康的消费,也很难有兴趣传宗接代。

今年1月7日,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针对教育培训机构撂下了如下的狠话:

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这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难题,这个难题破不了,教育的良好生态难以形成。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目标是减轻学生和家庭负担,把学生从校外学科类补习中解放出来,把家长从送学陪学中解放出来。这件事非办不可,必须主动作为。

治理的重点是整治唯利是图、学科类培训、错误言论、师德失范、虚假广告等行为。治理的原则是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严格治理,综合运用经济、法治、行政办法,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培训内容、教材教案、收费管理、营销方式、教师资质等全方位提出要求。治理的力量要注重统筹,进一步明确市场监管、民政、发展改革、财政、公安等部门的责任,共同发力,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和二零三五远景目标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释放生育政策潜力”。

可见,减轻教育负担已经成为基本国策,教育培训类上市公司面临巨大的、政策转折的压力。

利空二,美国股市的大门,正对“中概股”慢慢关上。

美国东部时间3月24日上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公告称:《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相关细则已经制定完成,开始进入公示、征求建议的阶段。

根据法案的规定,如果外国公司连续三年未能通过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审计,将被禁止在美国任何交易所上市;此外,上市公司需披露自己与该国政府的关系。

《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是2020年12月,特朗普执政期间制定的,几乎就是专门针对中概股的。

未来中概股可能都要披露一下四大类信息:1、提交外国政府(指美国以外的政府)在该公司拥有的股份比例;2、需披露政府是否在该公司控股;3、要披露董事会成员里中共官员的姓名;4、要确认该公司章程是否包括中共党章。

更关键的是,美国监管部门可能要求调阅中概股的“审计底稿”。如果无法调阅,将被纳入“委员会认定的上市公司”;如果连续3年纳入,将被勒令退市。

由于“审计底稿”信息极为丰富,涉及到很多行业秘密、企业龙头的商业机密,因此部分内容是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中美在这个问题上争执多年。

有报道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去年末初步调查后,预估有273家公司可能被列为“委员会认定的上市公司”。而目前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算上OTC市场合计不过320家左右。

由此可见,《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影响之大。正因为如此,阿里、京东、百度等10多家中概股已经实现了在香港的第二上市。

最近中概股的普跌,跟《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密切相关。

美国股市相对港股更活跃,流动性更好,市场给出的估值更高一些。很多风险投资都希望在美国减持、兑现。

如果将来美国全面关门,中概股都返回香港上市,估值可能降低,因为供应量会加大、而市场资金有限。再加上美国未来有可能在金融上为难香港,香港市场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一些资金在撤出中概股。

美国政府之所以对中概股关门,表面上是看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打击业绩造假,防范市场风险。其实是为了遏制中国新经济的发展,遏制风险投资流入中国,遏制先进技术流入中国。

如果风险投资不能在美国市场退出、变现,他们投资中国企业的兴趣会下降。

一大担忧是:教育培训类上市公司,业绩和增长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

近年来,教育类“中概股”屡屡遭到做空机构的质疑,让市场担心其业绩有水分,担心未来被美国监管机构抓住把柄,需要支付天价赔偿。

比如在2020年4月,美国调查机构香橼研究(Citron Research) 发布报告称“跟谁学”高达70%的营收是虚构的。而在两个多月前,“跟谁学”刚刚被做空机构GrizzlyResearch质疑数据作假。“跟谁学”随后发表声明,称报告严重失实。

此前,“好未来”、“新东方”等企业,也都遭遇到过美国做空机构的狙击。

2020年4月,“好未来”一度还自曝内部问题,称在例行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某些“员工不当行为”,怀疑问题员工与外部供应商合谋伪造合同等文件,错误夸大“轻量级(Light Class)”销售数据,该雇员后被当地警方拘留。

现在的培训多在网上进行,给企业“刷单”提供了便利。这有点类似电影票房的刷单、网店的刷单一样,比较难以监管。

至于上述提到的企业有没有造假,尚有待公论。但市场肯定会担心:万一他造假了呢?瑞幸不就是前车之鉴?

所以这一轮下跌,也跟业绩忧虑有关。

总之,教育培训类企业的泡沫破裂了,估值正在大幅修正之中,而政策的“靴子”尚未完全落下。

这里说的政策,不仅仅是美国的监管政策,更是中国的教育政策。

为了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教育培训机构挣大钱的时代,的确不应该持续下去了。真正需要的知识,绝大多数应该在课堂上讲,而不应该让学生到课下去“购买”。

至于K12以外的培训,则可以存在,但市场规模将会减少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新东方   利空   法案   跌幅   美国   校外   泡沫   走势   年内   外国   未来   机构   政策   市场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