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宝:自媒体频繁被告,是自己作死还是企业太霸道?

袁国宝:自媒体频繁被告,是自己作死还是企业太霸道?

【本文为UC名家专栏约稿,未经UC许可禁止转载】

一度火爆的“自媒体”似乎正在成为“最危险”的职业,最近,摩拜单车将自媒体“磐石之心”告上法庭,原因是摩拜认为其在《摩拜融资6亿美元仍是“水蛭”的命,一旦投资断档立即死掉》一文中,有多处内容存在侵犯摩拜名誉权的嫌疑。为此,摩拜请求法院判令“磐石之心”自媒体运营者王某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120万。此案件被广泛报道和传播之后,一度在自媒体圈引发了强烈反响。

自媒体频繁被告,而且索赔金额“十分夸张”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企业第一次控告自媒体了,在这之前,一系列企业曾将自媒体诉诸法律,这个名单里面既有像百度、阿里、京东、瓜子、优信、人人车、美团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也有像万达、美的、蒙牛、康师傅、哇哈哈、农夫山泉这样的传统企业。这说明,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无论是互联网企业也好,还是传统企业也罢,对信息的“敏感度”都在不断增加。因此,某些人认为在网上对传统企业造谣、中伤风险较小,不易被发现,这种看法如今是“大错特错”。

除企业热衷起诉自媒体之外,相关案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性”,就是索赔金额“十分夸张”。比如美团起诉“互联网分析师于斌”,索赔金额达到了一千万,优信起诉“互联网热点分析”,索赔金额也是一千万。这次摩拜起诉王某,索赔金额少很多,但也高达120万。

值得一提的是,王某还在朋友圈中评论称摩拜看不起他,索赔太少,应该索赔一千万。且不说王某此举存在自我炒作的嫌疑,真要让他赔120万,估计哭还来不及,这怎么说?

根据我在网上所查询的信息,以及在圈内所了解的信息,绝大部分自媒体的收入与这些企业的索赔金额并不匹配。比如大部分科技类自媒体写一篇文章价格是五千左右,少量可以达到七八千一篇,要达到上万一篇的,那基本就是葛甲李瀛寰之类的层次了。所以,且不说一千万,一百万,就是三五十万对一般的自媒体都不是个小数目。

好在从过去的一些案例来看,就算是判定自媒体输官司,也会远低于企业的目标索赔额度,比如万达一案中,“顶尖企业家思维”公众号被判只赔了7万元;而在康师傅一案中,康师傅索赔150万,但被告的自媒体仅被郑州法院判赔10万元。

背后因素错综复杂,是自媒体作死 OR 企业太霸道?

如果要全面剖析自媒体被告的因素,还挺错综复杂的,我们不妨分别从自媒体和企业的立场来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二者“对簿公堂”?

1.自媒体写企业负面稿件的几种常见情况

首先,自媒体为何会写企业负面呢?这里面大概有如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A公司和B公司为竞争关系,A公司聘请自媒体写B公司负面,自媒体从中得到报酬。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商业战无处不在,自媒体在其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向自媒体约负面稿件,其稿费水平一般比正面稿件高30%至100%不等,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不少自媒体铤而走险。

袁国宝:自媒体频繁被告,是自己作死还是企业太霸道?

第二种是靠黑企业“收保护费”,这在圈子里面也偶尔出现。毕竟对部分公司而言,他们并没有邀请自媒体做宣传的计划和预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活他们的“潜在需求”呢?写几篇负面稿件,企业可以从网上看得到,从而找到该自媒体删除稿件,为了避免以后被黑,企业甚至要求建立长期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自媒体还可以和企业“讨价还价”,拿到想要的利益。

第三种是自媒体并不出名,靠制造大新闻来博人眼球,树立知名度。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互联网历来对负面、八卦的新闻感兴趣,而且相关信息往往可以获得不错的传播率。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自媒体自然打起了靠黑企业增加人气的“如意算盘”。

第四种是自媒体本身并无恶意,只是在文章撰写的过程中存在内容核实不当等疏漏,导致企业“中枪”。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较低,而且,因为自媒体没有黑企业的意图,不恰当的内容占比不大,影响相对较小,一般情况下企业正常沟通之后可以有效解决,不会闹上法庭。

2.企业告自媒体存在哪些初衷和目的?

那么对企业而言,他们告自媒体又存在哪些初衷和目的呢?这大致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企业多次遭遇自媒体中伤和诽谤,诉诸法律已是不得已而为之。

第二种是企业容不得自媒体发表批判的文章,更不会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起诉自媒体只是为了“杀鸡吓猴”,堵住他人的嘴,其手段十分“霸道”、“毒辣”。当然,本文不方便列举具体案例,一是避免得罪企业,二是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

当然,不管是哪种情况,企业告自媒体核心的初衷和目的,都是为了改善企业形象,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时告诫自媒体不要乱说话。至于具体能拿到多少赔偿,反倒是次要的。

企业如何收集证据?自媒体如何避免被告?

接下来结合部分案例分析一下,企业是如何收集证据的?而自媒体应当如何做,才能避免被告?

首先,企业收集证据一般会从如下两个角度入手:一,文章内容是否存在明显失实的情况,相关数据是否禁得起推敲。典型案例如优信起诉“互联网热点分析”,其中优信就相关数据和内容提出了质疑,这成为决定官司胜败最重要的依据。如果被告能给出证据证明这些数据来源可靠,而且与优信的实际情况相符,那么优信赢官司的几率就不大。二,文章是否存在恶意诋毁、辱骂企业的内容。这次磐石之心被摩拜所告,其中似乎并没有涉及太多明显的分析错误,相反,摩拜认为“水蛭”、“提线木偶”、“病狐狸”、“Low”等用词对摩拜构成了侵权,这倒是为企业收集证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其次,自媒体应当如何做才能避免被告呢?要知道,这个社会需要一些不同的声音,对企业不能一味的批判,也不能一味的褒扬。所以,未来自媒体对企业的批判不会消停,但要避免成为被告,需要特别谨慎,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要做的特别“聪明”才行。自媒体如果要批判企业,最好反复在网上搜索相关内容,确保相关内容、数据有明确来源,同时自己的观点要站得住脚,客观公正。其次,就算不看好企业发展,也不必用一些低俗的词汇来对企业进行谩骂,否则与泼妇无异。

最后我想说的是,自媒体和企业属“共生”的关系,因此,双方必须建立良好、健康的合作模式,才能实现双赢,如果非要将关系恶化,甚至诉诸法律,最终的结果大概率是双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康师傅   被告   磐石   目的   媒体   企业   初衷   负面   证据   金额   频繁   稿件   案例   情况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