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前不久,北大方正集团刚刚宣布破产重整。

同为TOP2的清华也不甘示弱,清华校企紫光集团也收到了申请破产重整的通知。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都说欠钱的是大爷,这不,紫光的债主徽商银行急了,眼看着债务到期,清华紫光还跟没事人一样。

银行什么时候吃过亏,还有人想当银行的大爷?

直接一个破产重整的申请就到了法院。

还不上钱你开什么公司?

累了,毁灭吧,我帮你“体面体面”吧。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大家可能还觉得紫光集团就要步入北大方正的道路了。

但是,经过我们翻阅各种资料。

惊奇的发现,清华紫光并不像是北大方正,他的行业定位非常重要,股民、员工,甚至是债主都挺认可这家公司的成绩和实力。

只不过并购的酒喝的太多,上头了。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紫光集团成立于1988年,到现在都是清华大学占大股东的校办企业。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在2009年之前,紫光是清华大学100%控股的校企,背靠清华强大的研发能力,紫光人狠话不多。

是当时国内企业中拥有扫描仪专利最多的企业,常年稳坐国内扫描仪市场的头把交椅。

紫光输入法、紫光U盘、甚至紫光MP4都是那个年代的人们耳熟能详的产品。

只不过到了2009年,清华紫光的营收陷入了困境。

困境来源于市场环境和消费者喜好的变化。

智能手机逐渐替代了音乐、传输文件的功能。

正经人谁还听MP4啊。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于是,清华方面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对紫光进行股份制改造。

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请一个人来执掌紫光。

正是这个人的到来,为紫光带来了日后的荣耀,也正是这个人,一手埋下了紫光今天破产重整的隐患。

此人正是“前紫光优秀员工、清华杰出校友、并购狂魔、100万变45亿、以房地产思维干科技企业第一人”的赵伟国。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赵伟国,不能不说是一位玩弄资本的天才。

他出生于新疆沙湾县,从小就是个顶级做题家,一路考上了清华大学,专攻通信专业,是真正的“县城里飞出的金凤凰”。

但是,你以为主攻通信专业的赵伟国,最擅长的是通信技术?

错了,是资本运作

我深刻怀疑赵伟国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去北大光华学院和清华经管学院进修。

毕业之后的赵伟国在紫光短暂的工作过几年,但是很快,他就不满意仅仅是只当个打工仔,2004年辞职下海,自己创业去了。

他选赛道的眼光很准,看准了彼时还没有迎来大爆发的房地产。

赵伟国和他的合伙人成立的健坤投资集团,开始投资新疆的房地产和天然气业务,回家乡搞建设去了。

家乡的建设有没有搞起来,我们没查到,但是用赵伟国自己的话讲:

“当时进入房地产行业跟抢钱一样,我带100万去新疆,回来的时候已经赚到45亿元,获利4500倍”。

好一个抢钱,直接道出了这个行业本质。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就在赵伟国在房地产行业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清华紫光被后起之秀压的抬不起头。

短暂的风光过后,是落寞与平凡。

清华的领导们一合计,改制吧,请个会搞企业的人来办企业吧。

他们一翻开清华优秀毕业生的名单,赵伟国的名字映入眼帘。

“嘿,这小子真是个天才。”

被点名的赵伟国也没有推辞。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相反,他认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也是宝贵的机会。

于是,房地产大佬赵伟国,带着他的健坤集团加入了紫光。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点,不管是北大还是清华,都有非常顶尖的经济管理专业和老师。

但在校企的管理上,他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请外援来管理企业。

其中滋味,大家不妨在留言区里分享你的看法。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上面说的都是2013年之前的部分故事。

而2013年之后,清华紫光就换了个人似的。

我们查找了多方资料,但没有资料能准确的查证在2013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唯独可以肯定,2013年是清华紫光最为重要的一年。

也许是因为赵伟国出生通信行业,从学生时代就有芯片强国的梦想。

也许是国家大力扶持芯片行业,点兵点将点到了清华紫光。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来源于网络)


但不管是哪种原因,赵伟国入主紫光之后,2013年紫光转变了赛道,从通讯电子向科技的明珠“半导体”进发,并且,拿到了大量的资金。

说易行难,半导体这个行业算是所有科技领域里壁垒最高的行业了。

投入大不说,技术攻关的难度也是难以想象,需要非常长的研发周期。

用赵伟国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你好不容易研发出一个产品,但等你研发出来,那个产品已经落后了,你就只能一直追、一直追,也不一定能追上”。

面对在半导体领域处处碰壁的情景,精通资本运作的房地产大佬赵伟国,选择了用资本换技术的道路,带着紫光开始了自己的“买买买”之路。

2013年,紫光集团斥资17.8亿美金收购美国上市公司展讯通信,进军集成电路芯片产业。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2014年,紫光集团斥资9.1亿美金收购美国上市公司锐迪科微电子,拓展物联网芯片市场。

完成收购后,这两家公司合并成立紫光展锐。

2015年,紫光集团下属子公司紫光股份斥资25亿美金收购中国网络设备及存储器、服务器巨头“新华三”51%的股权。

此外,紫光集团还控股了宏茂微电子,长江存储等半导体企业。

这份收购功力和资本运作效率实属顶尖,比紫光自己研发产品不知道快到哪里去了。

豪横的紫光通过大手笔的并购,发展成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集成电路企业,同时也是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企业,在企业级IT服务细分领域中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当然,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跨行业收购,以买来代替自身的努力。

我们不能说这个选择做错了,因为紫光旗下的这些半导体企业发展潜力巨大,已经展现出了部分科技上的成果。

但有一个疑问,紫光哪来的这么多钱?

答案是银行借款与杠杆收购(LBO)。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前者我们好理解,把清华的名头一亮出去,半导体的野望也属于国家重大支持项目,银行也就慷慨解囊了。

而后者杠杆收购是实打实的在钢丝绳上跳舞。

收购公司可以利用目标公司资产的经营收入,作为支付的担保。

也就是说,收购公司不必拥有巨额资金,只要以目标公司的资产及营运所得,作为融资担保、还款资金来源,就可以兼并任何规模的公司。

举个例子。

小超人李泽楷有一家公司叫做银河数码动力,相对于在港交所上市的香港电信而言,只是一个小小公司。

但这家小公司却把香港电信给买了。

李泽楷将被收购的香港电信作为抵押,向中国银行等几家大银行筹措了一大笔资金,从而成功收购了香港电信,然后再以香港电信的运营收入作为还款来源。

这种操作我们无法评价,只能说“蛇吃象”不再只是个谚语了。

然而,并购也是一把双刃剑,这把双刃剑的刀刃,已经在冥冥之中伸向了紫光自己。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随着并购带来的提升,赵伟国直接把目光放在了大陆之外的芯片企业,甚至还指向美国人。

2015年7月,紫光试图1亿美金投资移动操作系统公司Acadine;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2015年9月,试图用38亿美金收购西部数据;

2015年10月,尝试用6亿美金收购台湾力成大约25%的股份;

后来,紫光集团直接开价230亿美元,要买下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储存及影像产品制造商,美光科技。

这些交易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当然,这还不是巅峰,直到赵伟国喊出一个口号,“买了台积电!”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看到这段历史,我对紫光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年时间要买下这么多,又是鼎鼎大名的半导体企业。

这操作明明就是房地产商在投资买地搞项目,紫光集团实属科技行业里的泥石流。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想简单的拿钱买来最先进的技术,无异于痴心妄想。

步子迈的太大,容易扯着蛋。

这句话又在紫光身上印证。

过于频繁的并购,带来了严重的财务风险。

紫光集团仅仅用了7年时间,把负债暴增了50倍,公司总资产2900亿,负债2300多亿,负债率高达80%。

而且,在紫光集团的债务组成当中,大部分都是短期负债,有息负债的占比到了7到8成左右。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这种房地产行业里“拿银行的钱,赚自己的钱”的高周转、高负债套路,尚且在房地产这种回报周期短的行业还能玩一玩。

在半导体这个需要耐心等待,高投入,长回报的行业,明显走不通。

何况在几个月前,连恒大都开始打折卖房回笼现金流了。

行业老大都玩不转了,外行更是需要警惕。

有时候,你不需要靠着高杠杆力图比同行走得快,你比他走得稳,可能最后胜出的就是你。

因为,过于快速的扩张,很容易让企业迷失本心。

不是业务难做,还是奈何人性啊。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紫光集团自我标榜的是“从芯到云”的高科技集团。

但是,我们仔细的研究之后发现,这家公司并没有他们标榜的那么纯粹。

紫光专门成立了一家紫光科技服务集团,打着科技名义,斥资177亿,累计拿到了2617亩的地。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园区配套住宅。包括武汉长江存储基地的建设,也是由紫光旗下地产公司承包。

也许你以为紫光是来做科技研发的,其实人家是来做地产配套的。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紫光这么一家半导体行业的巨头,还在湖南衡阳投资了一家保健品公司,赵伟国本人创立的健坤集团,竟然是靠营销起家的“小罐茶”的大股东之一。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果真是“从芯到云”的多元化。

当然,我并非在谴责企业搞多元化,事实上,恰当的多元化确实可以给企业带来第二条收益曲线的机会。

但是,我不禁想起了任正非,他曾经拒绝了下属建议搞房地产的故事。

当一个人习惯了在房地产、保健品这种行业挣快钱的时候,是不是还能坚守本心,耐得住寂寞呢?

也许技术、资金从来都不是中国科技企业最难的地方。

最难的可能是,当他们身处一个别人都在用金融、房地产挣快钱的年代,怎么样才能守住自己做技术企业的本心。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紫光虽然目前已经走到了还不上钱,被银行要求破产重整这一步。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但是,其实真正情况并没有听上去那么吓人。

毕竟紫光手里握着三个上市公司,还有很多在国内技术领先的优质子公司。

只要有人出资帮助紫光度过目前的债务危机,或者是紫光自己出售股份和资产,实现轻装上阵。

那么,紫光就还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领军人物。

客观上来说,紫光也不缺帮手,根据外国媒体传言,阿里巴巴和几家地方政府都有意出资入股紫光。

即使再不济,国资也会出面帮紫光收拾这个烂摊子。

紫光垮不了,也不能垮。

但是,这一路的转折和经历,更换了股权结构的紫光,是不是也要换一个发展思路了?

就像赵伟国2018年卸任的时候,他自己竟然说出了这么一段话:

“这些年很多企业出问题,是因为野心过于膨胀,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且相信运气会再次发生。

其实,你的能力、边界没那么远,你的运气也没有那么好,所以要小心管理自己的野心和运气。”

正如紫光集团的价值观曾经是清华的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是真正能身体力行,还是自己缺什么,就叫什么?

或许,稳扎稳打,是所有中国的科技企业向上,突破国外技术围堵的唯一出路。


科技行业的“房地产”,清华紫光把芯片玩出了高度,玩向了破产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清华紫光   科技   紫光   清华大学   房地产   行业   清华   香港   美金   半导体   中国   芯片   高度   银行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