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内容首发于“单仁行”微信公众号,更多各领域专家洞见,聚焦财经商业趋势资讯,可前往微信公众号订阅观看)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昨天我们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出发,从整个产业的角度,侧面描述了教培行业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从一个更深的角度延伸出来,聊一聊关于“双减”政策带来的施政效果会怎么样。

它能不能实现我们想要实现的结果?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首先,我们来听听单仁资讯集团董事长,央视凤凰特约评论员单仁博士的看法。

7月24号出台的“双减”政策的大背景就是,国家要切实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特别是家庭校外培训财力和精力的负担。

首先,“双减”是对义务教育生态的一次系统性纠偏,为人口长期均衡的发展提供保障。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在“双减”政策之前的四天,也就是7月20日。

国家公布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这个决定提出到2035年,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服务管理机制运转高效,生育水平更加适度,人口结构进一步完善。

这次纠偏是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的措施,通过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力求减少生育的后顾之忧。

这一套组合拳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经没有转移利益的空间,更没有资本逐利的空间。

根据这份意见,教培的三条退路均已封堵。

学科类教培机构不准营利,学前培训被严厉禁止,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不得进行资本化运作。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双减”新政不仅要严格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更要考虑到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考试的要求。

从国家引导的方向来说,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更多地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更多的精力,用到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索、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公益活动中来,丰富他们的学识和能力,为未来做积累和准备。

第二、这次的调整是为建成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体制,做一次根本的回归。

教育,特别是年轻学生的教育,不能忘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目前大部分的校外培训机构,都有资本参与,特别是国外资本。

培训收费的多少,是市场经济。

但是,和教育有关的“考分”不能卖,和医疗有关的“救命”不能卖。

“卖分”就会大内卷,“卖命”就会走向非理性高价。

关键,是怎么样让更多的人去享有优质和公平的教育。

第三、校外培训机构成为学校基础教育的协助者。

在限制了校外机构学科教育之后,国家要大力强化,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特别是课后辅导部分。

这些课外教育机构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他们有必要借助原来积累的经验,协助中小学校去完成学生从学习、到练习、到复习的过程。

国家限制了校外培训机构以后,父母们真的就能消停了吗?

韩国在历史上曾经也立法打击课外培训,但是十年下来,效果不佳,最后只好默认恢复了。

第四、未来一对一的家教盛行。

今天中国各地的基础教育阶段的现实是什么呢?

各地初升高只有50-60%的升学率,另外的40%到50%只能去技校。

但是,父母们怎么看待技校?

他们认为技校就是学渣集中营,孩子到技校不仅学不到什么技能,还可能被学渣们给带坏了。

而且,现在的技校老师是什么水平?他们又有多少实际经验?

孩子们从技校毕业后,能不能被有关行业和企业接受?

能不能获得相应的待遇,是不是他们毕业了,工作了,还要父母继续补贴他们?

这些方面,都是父母们关心的问题。

对父母来说,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连高中都读不上。

还没有进入社会,自己的孩子就已经落后一大截了,这是他们不能接受的。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对于很多中考考生来说,中考分流就在眼前,家长们一定会去想办法给自己家孩子提成绩,争取考个好学校。

问题的根源并不在补课,而是应试和择校制度。

现在的考试,所有人都为子女能升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名校,而倾尽全力。

所以,解决教育减负的关键,其实是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从根本上化解择校给全社会带来的焦虑,进而消除应试培训的根基。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现在限制了外部培训机构,大量的好老师回不到公立的体制里去,他们必然流落到社会,他们自己也会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养家糊口。

同时,家长们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高中,考上好学校。

于是,他们会在家长群里拼团请老师。

当补课老师从外部培训机构,走进学生家庭变成家教之后,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组不成班级。

那些有经济实力的、想补课的家庭当然可以一对一或者一对二。

在老师和家长的供需博弈当中,家长是弱者,家教老师的价格只会上升,不会下降。

至少不能比在校外培训机构获得的收入低。

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想补课就会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家庭的经济压力也会立刻上来。

这样的演变,我相信必然发生。

难道这是政府希望看到的吗?这样能做到教育公平吗?

第五、用科技赋能教育,带来全社会的教育公平。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政府今天用“双减”把教育拉回公立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轨道。

社会主义教育不应该以资本目的为转移,因为只有相对公平,才能稳定社会秩序。

只有秩序通畅,每个家庭才能获得平等的机会。

家长们希望的是教育公平的同时,自己的孩子能有高中、大学学习的机会。

但是,好学校、好老师是稀缺资源。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政府和拥有稀缺教育资源的学校,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是不是应该成为有质量,而且均衡、免费的公共教育的提供者?

是不是能够利用互联网和新兴科技手段,去拉平教育资源?

比如说让政府采购和统筹安排,让一流中学,比如深圳中学、人大附中或成都七中的顶尖老师为全国提供网课。

甚至让他们把主要的时间精力放在基于网络的教学,以及对其他教育机构老师的赋能上,而不是专门针对他们所在学校的几百名学生。

成都七中是四川最优秀的中学之一,他们曾经把最好的老师带到线上,用在线的方式,让边远山区的孩子能够上到四川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传授的课程。

这是用高科技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而不是由资本去垄断这些技术和教育资源,然后去获得超额收益。

在政府的总体协调之下,借助于科技的力量,拉平从一个城市内部、各个学校之间、在一线城市和乡村之间,在全国各个地区之间,真的实现教育的公平。

这是我的观点。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好了,我们再来听听我们另一位企业家、单仁行专栏作者士老帽老师的观点。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国家对一些行业政策导向的变化,相关领域一片哗然,资本市场大惊失色。

所有用金钱烧出的流量,靠资本裹挟的价值,以及人为制造的概念,和被道德绑架的商业模式,都撕下了最后的遮羞布,统统被打回原型。

我曾经多次引用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先生的话,他说:中国的事,不在于你想要干什么,而在于只能干什么;不在于你想要怎么干,而在于只能怎么干。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让人迷惑不解的是:倡导了许多年的党政分开、政企分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市场与计划杠杆各司其职,它们彼此的关系正越来越密切,许多领域甚至混为一谈,再没有什么泾渭分明,貌似一切都是“红旗下的蛋”。

这个样子,好,还是不好? 新经济发展超前,它带来的制度滞后正在发生反转,许多制度举措反超让人瞠目结舌。

频繁的策略推陈出新,说明了什么?是昨天的策略治标不治本,还是昨天错了?

看来策略不能一步到位,不是不想真正改变,而是真的无法改变。

那么,策略的连续性又在哪里? 事实上,没有人对教育本身有意见,对地产有偏见,对医疗有成见,一切都是对幕后黑手的不可告人目的颇有微词。

当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凭借烧钱的路径成为某行业的垄断企业,就露出来狐狸尾巴。

当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模仿中诞生,梦想以虚拟经济手段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妄图取而代之,那就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教育行业、滴滴出行,房地产业务,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借助人们的刚需形成的商业行为,目的简单,成绩斐然,后果严重。

倘若课外教育的结果,要为年轻人生不起孩子买单,课外教育成为人们不去生育的借口。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这意义本身就会足够“教育”二字蒙羞!

但是,给它们的定论严厉,触及基本国策,危及国家安全,其命运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当考试能够决定你毕业以后挣1万块钱?5000块钱?还是3000块钱?

或者到劳动力市场去打零工的时候,应试教育与科举就没什么区别。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命,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情。

哈耶克也好,兰格也罢,都淹没在张维迎先生那一句“市场就是一种自由”里;其它一切的干预,主动或被动都是手段。

在市场就是一种“自由”里面,增量市场,存量市场,新兴市场都离不开经营的前提。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经营就是要远离那些不可改变,经营更不要浪费时间在那些和你没有什么交集的事物上。

所以说,企业遇到问题,不是置之不理,更不要自怨自艾。

逃避现实,规避风险,只能是权宜之计!

我们要懂得把一切放在心里,想方设法去改变,去超越。

不然的话,亏就白吃了,罪就白受了。

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里有个小曲叫《小昭》,写到:世情推物理,人生贵适意,想人间造物搬兴废,吉藏凶,凶藏吉。

富贵哪能长富贵?日盈昃,月满亏蚀。

地下东南,天高西北,天地尚无完体,展放愁眉,休争闲气。 毕竟,政通人和的“通”是通情达理的通,政通人和的“和”是和静致治的和。

我们要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沿着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行进。

我们企业的未来想要越来越好,就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学科培训机构的“战术性死亡”,能换来教育公平,学生不补课吗?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公平   目的   学生   技校   校外   课外   战术   学科   资本   父母   老师   孩子   政策   家庭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