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葛洪为长生炼出九神丹,为救人又写出了《肘后备急方》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时期杰出的医药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 ,丹阳句容人(江苏句容),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于建元元年(公元343年)。

东晋葛洪为长生炼出九神丹,为救人又写出了《肘后备急方》

葛洪

葛洪在13岁时父亲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但年幼的他却喜好学习,在16岁就开始研读儒家经典《孝经》和《论语》,进而发愤图强,立志要成为文儒(从事撰述的人)。

在葛洪十八岁时,去了道教圣地——庐江的马迹山拜师于方士郑隐,此人是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的亲传弟子,也是一位得道之人,郑隐传授给葛洪《正一法文》,《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洞玄五符》等道书,还有《皇帝九鼎神丹经》,《太清神丹经》,《太清金液神丹经》,《黄白中经》等炼丹术书。

太安二年葛洪21岁(公元303年)时,以世家子弟之名受吴兴太守委任为將兵都尉(晋代战时临时设置的官名),去征讨以张昌,石冰为首的敌军,葛洪不负众望,最终击溃了敌军将领石冰部。

但葛洪不愿在乱世为官,于是在光熙元年(公元306年)23岁时又拜师于南海太守鲍靓(字太玄)修习道家方术,还取了太守之女为妻,不久之后他便返回故里,自此潜心修行著述10余年,同时还兼攻医术。

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葛洪于34岁时著有《抱朴子内篇》20卷,《抱朴子外篇》50卷,《神仙传》10卷,医书《玉函方》和《肘后备急方》。

晋成帝咸和初年(公元326-334年),43岁的葛洪要去扶南(今柬埔寨与越南的南部)搜集丹砂,用来烧汞炼丹,途径广州时,被刺史邓岳劝阻留下,此后葛洪便进入罗浮山(今广东博罗县东江之滨)修行,于东晋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离世,享年61岁。还有一种说法是葛洪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享年81岁。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是中国炼丹术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著述。

《抱朴子内篇-金丹》是葛洪对西汉末期的两部道书《黄帝九鼎神丹经》和《太清神丹经》中神丹的炼制做了详细的阐述。

在九鼎神丹的炼制中,反应器是赤土釜,燃料是干马粪或糠皮,赤土釜内外都要厚厚的涂上一层玄黄,从丹釜中取出丹药时必须要用到鸡毛,服食丹药前还要“面东向日,再拜长跪”。

除了丹华,神符,神丹,还丹,饵丹,炼丹,柔丹,伏丹,寒丹这九种神丹,葛洪还介绍了另外28种仙丹的炼制秘诀。可见当时的方士已经进行了大量炼丹的化学实验,他们广泛地利用各种原料,制造出了许多种化学制剂,还观察到很多的化学变化,并总结出了完整的操作步骤。

东晋葛洪为长生炼出九神丹,为救人又写出了《肘后备急方》

抱朴子内篇

《抱朴子内篇-黄白》是葛洪对铜,锡,汞,铁等金属转变为黄金白银的阐述,葛洪曾说:“昔从郑公(郑隐)受《九丹》及《金银液经》,因复求授《黄白中经》五卷,郑君言,曾与左君(左慈)于庐江铜山中试作,皆成也”。

葛洪对此法只是做了简略的介绍,这是因为道教中的清规极其严厉:“此道炼制神丹,黄白至重,必以授贤者,苟非其人,虽积金如山,地方万里,亦勿以此道泄之也”。可见道家对“罪恶之源”——金钱早已制定了有备无患的清规。

《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石芝,云母,雄黄,诸玉,真珠,桂,巨胜,柠木实,松脂,菖蒲等所谓仙药的特征,产地,采集,性质,加工及服食方法都有相当完整的介绍,这对研究中国古代医药学,动植物学和矿物学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葛洪根据炼丹时所见物质的化学变化,并秉承前人的一些观察和传闻,提出:“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他坚信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既可以模仿宇宙天地间的千变万化,又可制造出各种新奇的物质来。

对于金丹何以能使人长生久视,葛洪解释为:“子不得还丹,金液,虚自苦耳,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

关于长生久视之道,葛洪还采取兼容并蓄的方法,总结出自己独特之法,他还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关于宇宙万物的根源,葛洪认为万物都是以气来生成的,他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产者也”。这种理论看似有些道理,却又没有实际依据,时至今天还有很多事物是科学理论解释不了的,所以有了“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那么古人先从神学开始,再反推科学理论,也不失为是一种解释事物的方法。

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对人的言行和国家法制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东晋葛洪为长生炼出九神丹,为救人又写出了《肘后备急方》

抱朴子外篇

《抱朴子外篇》写的是:专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主张乱世应用重刑,提倡严刑峻法,匡时佐世,对儒,墨,名,法诸家兼收并蓄,尊君为天。不满于魏晋清谈,主张文章,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于教化。

国家制度我们不谈也罢,言多则必失,但国家的是与非,对与错,都在人民的眼中,人心自有一杆秤,功过是非随它去,在历史的长河里,什么都是过眼云烟。

《玉函方》,《肘后备急方》是葛洪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伟大贡献

东晋葛洪为长生炼出九神丹,为救人又写出了《肘后备急方》

葛洪

葛洪主张修道炼丹还要兼攻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修道之人如不通晓医术,如若自身患病,那就“无以攻疗”了。

《玉函方》是葛洪“周流华夏九州之中,收拾奇异,捃拾遗逸,选而集之,使种类殊分,缓急易简,凡为百卷,名曰玉函”。可惜的是此书后来失传了。

“肘后方”的意思就是备在身边的药方,指可以随身携带的医书,“备急”就是多用于急救之病症。葛洪在修道炼丹的过程中,为了收集材料和找寻理想的炼丹地,他“周流九州之中”,在与世间的广泛深入接触中,他深感百姓患病时缺医少药而坐以待毙的痛苦。为此他决心写一部简易的医书为百姓救急。

葛洪感慨仲景元化刘戴秘要,金匮绿秩,黄素这些古代医书,大多卷帖浩大,有的竟达千卷,这些著作中所用药品也多是珍贵难寻之物,绝非一般贫穷之人所能承受,因此他在已有一百卷《玉函方》的基础上,收集各种简便易行的医术和药方,所用也是一些易于获得的价廉且药效明显的药物,有些还不用购买,都是山间草木。

葛洪做到了:“凡人览之,可了其所用,或不出乎垣篱之内,顾眄可具”,这也是《肘后备急方》之所以能流传下来的根本原因。

葛洪提到一种“沙虱病”,这个病通常被认为是日本的桥本伯寿于1810年最早报道的,其病名叫“都都瓦”,殊不知葛洪比他早了上千年。

至于被疯狗咬伤的患者,葛洪创造性的提出:“仍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这比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疫苗法早了1500多年。

葛洪对疟疾还提出一种青蒿治疗法,其法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我国的药学家屠呦呦就因发现青蒿素是一种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特效药物,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青蒿中所含的这种有效成分,是一种不耐热的化学物质,在加热后即失去其抗疟性,而葛洪在书中放弃了中药最常用的熬汤法,而改用绞汁法,不得不让人佩服葛洪的观察力和实践力。

结语

“观史古今思进退,读书养志识春秋”,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怀着崇敬之心来学习,不要崇洋,也不要媚外,中华文明是我们一生也学不尽的知识宝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东晋   庐江   太守   道教   长生久视   炼丹术   方术   清规   青蒿   化学变化   医书   黄白   医术   元年   救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