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癌症竟然能通过伤口来传播,这是自然规律的一个漏洞吗?

癌症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恶性肿瘤,它的发病原因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

外源性因素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长期的吸烟喝酒,经常吃高脂肪的食物等。环境的污染,例如水的污染,食物的霉变等,天然及生物因素,例如紫外线的照射,病毒,真菌等,医源性因素,例如电离辐射,X射线等。内源性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

有一类癌症竟然能通过伤口来传播,这是自然规律的一个漏洞吗?

癌细胞

但是有一类癌症的发病既不是外源性,也不是内源性,它能从一个个体传染给另一个个体,它是生物之间通过打斗造成伤口,进而通过伤口传染的一种恶性肿瘤,令人欣慰的是,这种癌症只能在一种生物之间传播,这种生物就是袋獾。

“大嘴怪”袋獾

有一类癌症竟然能通过伤口来传播,这是自然规律的一个漏洞吗?

袋獾

塔斯马尼亚岛是澳大利亚最小的一个州,这个岛上生活着一种堪比大熊猫的稀少物种:袋獾。这种生物会在夜晚时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声,所以还被称为塔斯马尼亚恶魔或“大嘴怪”,袋獾是袋獾属中仅存的最后成员,它的体型类似小型狗,但肌肉发达,体态壮硕,是一种有袋类的食肉动物。袋獾还是现存的哺乳动物中撕咬力最大的,一只6公斤的袋獾就能够杀死一只30公斤的袋熊。

有一类癌症竟然能通过伤口来传播,这是自然规律的一个漏洞吗?

袋獾

澳大利亚曾经认为袋獾是一种危险的生物,因此准许猎杀袋獾,于1788年澳洲大陆的袋獾被猎杀殆尽,直到1941年被列为濒临绝种的保育类动物时才停止被猎杀,现存的袋獾仅生活在塔斯马尼亚岛上,但是由于面部肿瘤的影响,袋獾的数量又变得岌岌可危了。

可传染的癌症(面部肿瘤)

在1996年人们首次在袋獾身上发现一种非病毒性传染性寄生肿瘤,这种恶性肿瘤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如今已波及塔斯马尼亚岛上近半数的袋獾。这种恶性肿瘤从口部开始出现病变和肿块,进而传播到全身并发展成为恶性肿瘤,面上和口内的肿瘤会使袋獾不能进食,最后会导致袋獾饥饿而死。

有一类癌症竟然能通过伤口来传播,这是自然规律的一个漏洞吗?

患病的袋獾

袋獾面部肿瘤的由来是因为它们的性格暴躁易怒,在进食中或交配季节时袋獾会相互的撕咬,这使得它们身上常常会带有伤口并成为肿瘤传播的媒介,另一个人为的因素就是袋獾的生存环境从整个澳大利亚缩小为一个小岛之上,生存空间突然变得封闭狭小,这时基因突变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科学家们对这种恶性肿瘤做了基因分析,他们发现塔斯马尼亚岛上不同地方的袋獾面部肿瘤的基因组成非常接近,也就是说这种恶性肿瘤起源于同一个生物的身上,但是却能像病毒一样在不同的生物间传播。

这种恶性肿瘤病变的源头是一种神经胶质细胞发生的突变,原本的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组织中是起着对神经元分配营养物质,参与修复和吞噬某些活性物质的功能。

在袋獾的面部肿瘤中的神经胶质细胞却能通过袋獾之间相互撕咬造成的伤口传播,这其实是一种“同种异体”之间的移植。

袋獾面部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能力十分惊人,在一般的情况下,在进行了“同种异体”的移植后,如果不对受体做免疫抑制治疗,那么受体排异的风险会非常高。奇怪的是面部肿瘤在袋獾体内被排斥的几率却非常低。

这里就要提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简称MHC),这是一组编码动物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的统称,其两个重要特性是多基因性和高度多态性,因此造成每一种属的每一个体都有其特有的一套MHC分子。

有一类癌症竟然能通过伤口来传播,这是自然规律的一个漏洞吗?

免疫细胞杀死癌细胞的过程

如果袋獾的免疫系统能排斥经过伤口传播的肿瘤细胞,那么袋獾就不会被传染面部肿瘤。没有出现排斥现象是因为“表观遗传”(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机制抑制了肿瘤细胞中让MHC分子到达细胞表面的基因。所以MHC分子无法到达肿瘤细胞表面,被咬袋獾的免疫系统也就无法识别出MHC分子。

表观遗传修改是在DNA或相关蛋白质上做的记号,它不改变DNA序列,只是控制(激活或抑制)基因表达,而这里的情况就是抑制。

这就可以解释了袋獾面部肿瘤为什么没有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另外,MHC蛋白表达减少,通常见于恶性肿瘤细胞,MHC分子除了用于分辨自己与非己,对识别“被改自己”也很重要(就是受感染细胞和“传统”癌细胞),“识别”是免疫系统执行消灭任务的重要步骤,因此,肿瘤细胞表面缺少MHC分子,是导致面部肿瘤在袋獾之间传播的主要因素。

原本有一种独特的免疫细胞——NK细胞(Natural Kill天生杀手)会攻击无MHC分子的细胞,但是这会受到一些特定因素的调控,袋獾面部肿瘤是如何绕过宿主免疫系统的,还远远没有被研究清楚。

现在科学家们正在采用各种方法保护健康的袋獾不被传染

第一个方法就是给袋獾打疫苗,教会袋獾的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用细胞表面带有MHC分子的肿瘤细胞就可作为疫苗,它们会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这时机体就能准备好与肿瘤斗争,那么导致MHC分子不表达的表观遗传机制就可被逆转。

第二个方法就是寻找天生具有抵抗力的袋獾个体,研究其特殊的抗体,或者促进其繁殖,让抗体遗传给更多的后代。最新的研究发现,与免疫反应相关的某些“等位基因”会产生抵抗力,拥有这种基因的袋獾就能够健康的生存下去。

结语

在封闭狭小的空间里,袋獾会出现基因变异,免疫缺陷等致命的病因,这直接危及了袋獾属到了灭绝的边缘,那么我们人类在同等空间里的大量聚集,也是变相的让生存空间变得封闭狭小了,这也会导致人类出现各种的免疫缺陷,或传染性疾病在人类个体之间的迅速传播,曾经在2003年中国出现的SARS非典疫情,2009年墨西哥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4年西非的埃博拉病毒疫情,2016年巴西的塞卡病毒疫情,2019年中国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都是自然环境向人类发出了严重警告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伤口   表观   胶质   宿主   恶性肿瘤   自然规律   疫情   岛上   面部   癌症   肿瘤   基因   免疫   漏洞   细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