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货币化,通向80年代的日子

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 这是最近很热的财经话题。各种原因导致财政缺钱,现在开始打起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主意了。

说白了,就是干印票子给ZF花。彻底突破了财政纪律约束。央行马俊和人大副校长刘元春都在激烈反对。

马俊说,“财政赤字货币化”本质是,政府是靠自己“印钱”来为赤字融资。中国没必要大动干戈,以增加长期经济金融风险为代价,打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对财政行为约束的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开了“财政赤字货币化”(即印钱弥补赤字)这个口子,就从根本上放弃了对政府财政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70-90年代的智利和秘鲁、最近的委内瑞拉等都是例子。

刘元春发文说,财政赤字货币化,往往意味着政府行为没有法定的财政纪律约束,以为着政府可以无限度进行举债,并通过发行货币享受铸币税和通胀税,最终导致治理体系能力的崩溃。

有人说老美也是认购国债,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老美和我们货币发行体制不同,老美有美联储相对独立约束行为,我们央行无法约束货币发行,就是个听差的。

二是老美的物价指数更全面,限定通胀率低于2%。不像我们只编制几个吃饭租房的CPI指数,回避了关键的资产价格。所以老美二百年的通胀总额,赶不上我们二十年。

个人认为现在即使不在明面上突破财政赤字货币化,私下或明或暗地也会这么做,大不了改个名字,变通下,历史都是这么过来的。
因为这是刚需,都快饿死了,还会在乎明天怎么样么?饭都吃不安稳,还会在乎有没有鲜花和爱情么?没钱发工资,谁帮你卖命,没钱做基建,怎么提高稳定性?能印钱,为什么把自己饿死?

太多地方需要钱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收入放缓,支出很难放缓。甚至会因为收入放缓,反而需要更多支出来确保。
没有制度刚性约束,没有日常的反馈监督和纠偏,单纯的短期指标导向,必然一步步滑向这个结果。监督和反馈太重要了,可以让系统不至于失秩序,即使慢点,但走的更远。
类似没有负反馈的系统,就无法纠偏,纠偏你就是犯错误,最后就越走越远,只能一次次崩溃和重新开始。好听点叫,快速富裕和贫穷之间循环。
某个角度看,其实这也是必然结果,为了指标暂时好看,证明厉害,饮鸩止渴,屡屡刺激地产。
地产更加恶化实体,最后路越来越窄,减税啥的都没用,加上新冠打击,最后就只能赌一把,无路可走。
大家都能看出来举债和地产是条不归路,炒房的当官的都知道,但就是没人有能力阻止下来,甚至都会为了自己利益积极参与。真理在群体惯性面前十分微弱。

这是特殊体制下的必然路径,没有办法跳出历史周期律。这么多年都是这么一步步过来的,很多人看的非常清楚。看起来风风火火,其实都是在靠近拐点。【财政赤字货币化就是图穷匕见的时候】。
所以财政赤字货币化改个名字继续推行概率很大,学院派太理想化了,理解不了实际困难,和对资金的渴望,也把一些人想的太好了。了解了他们,就知道反对毫无意义。
现在手持大量现金的富豪买豪宅装茅台,就是希望货币尽快资产化,好歹留点东西。
对于普通人来说,意义不大。即使钱不值钱了,一屁股债你也还不起那个高利息,一般地产会严重过剩。不能共同富裕,那就共同贫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财政赤字   委内瑞拉   智利   听差   图穷匕见   通胀   赤字   央行   防线   纪律   贫穷   货币   财政   年代   日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