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到底是不是安卓的“套壳”?

鸿蒙,是最近很热的一个话题,一方面华为宣布2021年,要至少升级2亿台终端到鸿蒙生态中,而且6月2日,会有一大波搭载鸿蒙的旗舰产品会发布上市;另一方面,OPPO PR员工在网上怒怼鸿蒙的消息也引发网络大讨论,今天魅族又宣布加入鸿蒙阵营。

如果在网络中搜索一下网友们的态度,大抵可以分为以下几派:

第一类,期待派(乐观派)。他们对新事物鸿蒙抱有极大的善意和期待,一方面期待看到鸿蒙作为继iOS和安卓之后的第三个OS,同时也作为中国人自己的第一个OS,一定会崛起,为消费者带来新的体验,甚至在OS这个关键领域,鸿蒙将成为对抗美国的先锋队。

第二类,理性派(客观派)。这部分往往是高阶数码产品爱好者或者软件领域技术派,他们对行业有一定了解,对产业格局,竞争形势,甚至中美博弈态势有一些认识,他们更关注鸿蒙到底能带来什么差异化的体验,对未来产业可以带来什么变化,底层采取的技术是否具有领先性和差异性,甚至延展性,是否可以支持华为,乃至支持整个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走出美国底层技术的限制,真正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第三类,质疑派(悲观派)。这部分人相对比较复杂,有一些也是是技术派,说他们“悲观和质疑”并没有任何恶意,其实更准确的是,他们更愿意通过批判精神来看待鸿蒙(这里不包含华为的黑粉哈,华为这些年也得罪过不少友商,有一定数量的黑粉,也是很正常的)。他们中很多对技术有深入了解,可以从产品甚至源代码中发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有的可能通过这些所谓的问题来彰显自己的能力,也有的希望通过质疑的方式来促进鸿蒙的发展。

第四类,喷子派(无脑派)。这部分很多是华为的黑粉或者所谓的友商,这里不做讨论。

我在这里并不想评价每一类人,因为他们从各自的角度都有自己的道理,我只想客观的分析一下,鸿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它可能会承载什么使命,未来的命运可能如何?

我大概看了一下目前网络上的主要质疑声,主要集中在:鸿蒙到底是不是安卓的套壳产品,是不是就是把开源的安卓拿来,重新改了一改,就出来“招摇撞骗”了?

我想,在讨论鸿蒙到底是不是安卓的套壳产品之前,我们先澄清几个关键概念。

一、你真的了解安卓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普通人说的“安卓”其实有两层含义,物理上,安卓是一个OS,是一个基于AOSP开放代码项目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下面,我会详细解释这个操作系统里边还包含什么),所以它是一个开源操作系统,虽然代码主要是谷歌贡献的,但是一旦开源,它就不属于谷歌了。另一层含义,在商业上,安卓是一个商标,是一个以商标为代表的商业利益集合,虽然谷歌贡献了安卓的开源代码,但是它从来没有贡献安卓的商标和商业利益,也就是说,即使你用了安卓的开源代码,你也不能随便使用安卓商标,必须拿到谷歌的许可才能使用,本质上,谷歌并没有将安卓的商业价值完全让渡出来,并且非常“聪明”的留住了关键的控制点。

好,我们再来看看,作为操作系统的安卓,是如何构成的。我们常说安卓是开源的,安卓是开源的,其实,安卓的开源的部分,只是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所谓AOSP(Andorid Open Source Project),你可以理解为安卓的基础代码,有了这个代码,你就可以build出一个基础的操作系统,它可以完成通用的,基础的,无差异化的OS功能,让你的设备run起来。注意,这里只是让你的设备可以run起来,有个基础的功能,基础的UI,可以控制产品上基础的硬件控件。在AOSP之外,谷歌还打造了一个非开源的部分,叫做GMS,Google Mobile Service。用户感觉到的,其实就是G-mail,Google Map等等一系列google的服务。这部分也是google在安卓上最核心的商业价值部分,也是安卓给google带来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有机会我们也可以详细讨论一下google的GMS和华为的HMS的区别与联系。简单点说,大家认知的Andorid=ASOP+GMS。而所谓的EMUI,MIUI,Flyme等等基于安卓衍生出来的系统,就是在这个Android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只是不同的厂商,开发定制化的深度和多少不同而已。比如,华为的方舟编译器,就是将Andorid原生的编译器进行了重写和改进。


鸿蒙到底是不是安卓的“套壳”?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google,其商业头脑和商业设计能力的确非常出众。首先,它将安卓开源,这样看似免费提供源代码,十分无私;另一方面,确保留安卓的商业部分,同时通过安卓兼容性协议,保持可以控制所有使用开源代码厂商和它的一致性与协同性,最后,通过GMS向所有安卓或者安卓based OS用户的使用者来获取收入(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广告收入),同时更重要的是获取用户使用数据。

也许你会问,那安卓厂商傻啊?那不都成了给google打工的了么?哎,你还别说,在硬件领域,有“高通税”,在软件OS领域,其实也有“谷歌税”,只是“谷歌税”收得更加隐蔽一些罢了。凭啥呢?我们来看看google的控制点设计。

第一,技术上控制点,就是安卓兼容性协议。第二,商业上上的控制点,就是GMS和安卓商标。你不准守安卓兼容性协议,就不能安装GMS,你不安装GMS,就不可能被授权使用Andorid商标(中国地区比较特殊)。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中国区未来做OS的厂商在设计商业模式和控制点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参考,毕竟,如果中国OS想要和美国OS一抗高下,就必须在不远的未来走向全球,那是,如何控制底层技术发展和商业逻辑,是必须提早思考和准备的)

说回来技术,在技术上,我们可以做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AOSP就是开发商刚刚盖好的毛坯房;GMS就是通了水电气(在中国Google的这个水电气不通,所以各手机厂商自己实现,这也成为后来HMS的前身);安卓的兼容性协议,就是开发商和物业发布的装修规范;所谓的EMUI,MIUI等国产安卓OS,就是在毛坯房的基础上,开始做改造装修,UI的改变,其实就是中式的,欧式的,日式的,不同的软装风格,有的地方可能安了个飘窗,有的地方可能修改非承重墙,还有的地方做了厨卫改造,但是,在装修规范的的严格控制下,你不能私自开辟小院,私自搭建顶棚,不能动非承重墙。不然,不给你通水电,也不许你安装门牌号,换句话说,你住的就是一个“山洞”!

二、那么鸿蒙是安卓的套壳吗?

在前文正确理解安卓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几个关于鸿蒙的关键的问题?

1. 鸿蒙有使用到安卓的代码吗?

其实,按照第一部分的分析,这个问题问的并不严谨,应该说鸿蒙使用到了AOSP的代码吗?这个问题,华为软件工程部总裁王承录博士已经给出了明确而坦诚地回答。“现在有,但以后可以没有。”


鸿蒙到底是不是安卓的“套壳”?


2.鸿蒙是安卓的套壳吗?

这个答案可以说非常清晰了,鸿蒙现在是采用了AOSP的开源代码的。原因也很简单,鸿蒙作为一个新的操作系统,最为重要的就是生态,说简单点,就是有没有足够的APPs可以在鸿蒙上使用,这可以说是未来鸿蒙能否成功的关键基础。现在鸿蒙中保持有AOSP的代码,大概率是要解决对Andorid APPs的兼容问题,这样可以让鸿蒙用户第一时间就可以用到安卓生态中的Apps。如果因此就说鸿蒙是安卓的套壳,我觉得可能就有失偏颇了。

回到我们举出的例子,如果我盖房的时候,也用到了隔壁老王家毛坯房也用到的水泥和转头,就说我的房子也是老王的,这个有点过分了吧。当然,这里最迷惑大家的一点是,这些水泥和砖头是老王捐献出来给社区的大家免费使用的。再说的技术一点,是不是“套壳”,也要看是鸿蒙只用到了水泥和转头这个级别,还是用到老王的承重墙和地基?以王承录的描述,几个月后,就可以完全去除掉AOSP的代码,那显然现在用到的不是一些构架型的代码部分,更像是一些门窗类的代码,为了让标准身高的人可以自由进出罢了。

我们再举个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极端的例子,如果现在iOS代码突然开源了,google把iOS开源代码中Apps兼容性部分的代码用在安卓上,让iOS apps和安卓apps可以通用起来,然后就说安卓是iOS的套壳,这也不合适吧。

三、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提出“质疑”?

这个问题,我和圈内的很多人都讨论过,其中有很多还是多年的好朋友。大家分析,可能有一下几层原因:

第一,普通大众对“开源”这个概念还不太清楚,毕竟这确实是一个相对专业的领域,离普通大众生活比较远;另一方面,google的商业控制设计也具有巧妙性和迷惑性,这一点我觉得无可厚非,在商言商,如果我们中国公司未来要做类似的事情,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第二,概念难理解。这一点上,我觉得华为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的。注意,我这里说的并不是指华为做出了技术贡献,毕竟鸿蒙还没有大规模商用,好不好,要用了才知道。我这里说的贡献,是华为把软件,OS,开源这些概念第一次大规模地搬到了大众视野,让大众开始认知中国软件OS发展的现状和开源软件体系构架,让普通大众开始关注和试图去理解中国操作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开源代码、开源软件的体系。让这些概念从程序员的世界跳出,走向大众的世界。我还是乐意乐观地相信,这些会引发更多的大众关注,从而牵引更多的资金,力量,人才向这个方向倾斜,从而形成中国自己的操作系统体系和开源软件体系。

第三,“精神洁癖”与高期待。说实话,这里这两个词不是贬义词,我在第一次HDC上听到老余发布鸿蒙的时候,心里也满满地怀有这两种情绪。可以理解很多人期待中国人第一个可以商用的智能终端OS需要时一个“与美国切割干净的”、“完美的”操作系统。最好是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纯净且完全自己开发的”操作系统,毕竟鸿蒙诞生于美国卡我们脖子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情绪与期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也要客观的说,现代软件行业,已经不是30年前的状态,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工业体系。可以类比成,如果我们要盖一个摩天大楼,不用去追求混凝土中的石灰原料都得是自己从深山里挖出来的。任正非老先生也曾经表示过,应该充分利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就如同当年牛顿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我们当然应该在核心技术,核心部件上独立自主发展,但是还是那句话,我们要做的是在关键控制点上做好技术设计,产品设计和商业设计,而不是追求“洁癖式”的完全自我拥有。

第四,还不自信。这不是我的观点,是我朋友的观点,但是某种意义上,我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就把这一点也写上。他本人是一名资深DBA,和oracle,DB2等大型数据库打了半辈子交道,后来还热衷于开源软件社区。他深刻的了解,咱们中国的软件行业与美国软件行业的差距,尤其是底层的操作系统级,数据库级,甚至于编译器级别,编程语言级别的差距。他认为,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在软件领域比较资深的人,多年来受到美国软件的和软件思想,版权意识等思想的熏陶,不免让他们对中国软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信任乃至质疑,毕竟,这部分人有很多确实吃过概念上“中国软件”的亏。我这个朋友,就曾在一家大型项目上,迁移到中国自己的开源数据软件后,出现致命扩展性问题,不得不迁移回美国商用软件上去。这些经历让他们倾向于质疑“新生事物”。当时,我开门讨论最终的共识是,这需要时间和成功来慢慢教育和影响。从科学和工程的角度,这种“不自信”与“质疑”,某种意义上是个好事,它会鞭策我们自己把自己的东西做得更好。

四、总结

最后想说的是,客观上讲,鸿蒙还算是一个新事物,还没有大规模商用,虽然华为是一家令人尊敬的有着深厚技术积累的公司,但是,从操作系统级软件的角度,没有几年大用户量的积累,很难成为一个成熟的OS。我们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甚至做好可能失败后重新爬起来的决心。我,希望鸿蒙可以成功,也相信它可以成功,但是并不要求它必然成功,毕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步,无论成功与否,我们都可以骄傲的说:“我们是中国软件,我们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鸿蒙   华为   大众   美国   兼容性   中国   贡献   操作系统   商标   期待   代码   基础   商业   数码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