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光伏“大佬”濒临破产!曾建水电站,如今1600亿身家暴跌94%

前言:

乔治·索罗斯是美国顶级的投资家,他一生在金融打滚多年,曾是上个世纪香港金融风暴的幕后策划者。然而,索罗斯虽然善于投机,但却并不冒险。

他生前说过一句话:“投资风险的承担是无可避免,但切忌孤注一掷。”这句话在如今市场经济面前仍十分有用。

又一光伏“大佬”濒临破产!曾建水电站,如今1600亿身家暴跌94%

光伏行业是中国目前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之一,多得中国近几年的持续扶持和企业的努力拼搏,终于让中国的光伏业做大做强。

2020年正是中国光伏业发展最好的一年,不但让多数参与光伏能源开发的企业都得到客观的盈利,就连生产成本也较初期下降了不少,可以说离新能源取代旧能源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又一光伏“大佬”濒临破产!曾建水电站,如今1600亿身家暴跌94%

在光伏业发展普遍良好的情况下,中国光伏业企业的龙头却已经不再是当年名震一时的汉能,而是如今的隆基集团。汉能因为多次的投资失败,已经面临破产的边缘,不但连员工工资无法放出,就连一些有价值的子公司都无法保住,被迫卖出。

或许许多不了解光伏业的人也对汉能了解不多,但其领导人李河君曾经也是中国的企业巨头之一。其个人资产最高峰成达到1600亿之多,但在多次投资失败之后,如今却已经缩水了九成,目前就只剩100亿而已。

又一光伏“大佬”濒临破产!曾建水电站,如今1600亿身家暴跌94%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李河君会变成如今这个样子的呢?个人认为,他的成功与失败都源于以下三点:

第一:过度自信的豪赌。

说到李河君的商业才能,其实还是挺不错的,他曾经在北京号称“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倒卖电子元件起家,在5年内就赚到了500万,完成原始资金积累后,又将目标锁在当时的水电行业那里,这是他成功的开始。

由于当时国家对水电业生产非常严格,大型水电站更是如此。但又因为水电业当时发展还属于初期,所以水电站的收购属于低成本高收益的行动,于是李河君发动一连串收购和兴建水电站,为自己获得大量的收益,同时也为李河君之后建立汉能打下了基础,尤其是金安桥水电站的建立,更成为了李河君投资路的高光时刻。

又一光伏“大佬”濒临破产!曾建水电站,如今1600亿身家暴跌94%

然而,这一次的成功似乎也造就了李河君后来在投资上的骄傲,这也正是他失败开始。从水电业转行之后,李河君开始在光伏业进行发展,他选择投资的是薄膜光伏产品,可这个方式并没有为他得到好的回报,反而因为薄膜销售难以供大于求的缘故,使得汉能的运营开始陷入困境了。

第二:盲目乐观,没有根据自身实力制定完整的发展计划。

在投资薄膜光伏业的时候,李河君由于地方政府不愿意参与投资的缘故,选择独立投资,为此他还将自己的一些资产变卖,同时向银行申请贷款。这是一种很高风险的手段,把自己有价值的资产变卖,一旦收益无法如期回笼,随时都有破产的风险出现。

又一光伏“大佬”濒临破产!曾建水电站,如今1600亿身家暴跌94%

第三:没有及时止损。

在汉能上市之后不久,就因为被香港证监会查到操纵股价等一系列缘故而导致股价下跌。然而,李河君在那个时候却仍未选择退出,依然选择在光伏市场继续前进,为此不惜选择各种自损的方式,如私有化换股等,但都无法挽回他在光伏业失利。加上他在这个阶段也无法找到合适的投资者为此缓解资金危机,致使光伏危机雪上加霜。

又一光伏“大佬”濒临破产!曾建水电站,如今1600亿身家暴跌94%

总结:

任何市场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如果没有好的控制度和耐心,是难以在市场立足。李河君的成功在于他卓越的眼光和自信的豪赌,但失败也因为豪赌造成的。由此可见,实业型行业的投资讲究的是稳打稳扎,并非盲目投资,没有好的企业基础,便接手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投资项目,最终只会导致自己一败涂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水电站   上个世纪   大佬   身家   香港   新能源   薄膜   股价   中国   初期   水电   缘故   收益   资产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