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考中进士,却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咋回事

从古至今科考是学子们最最重要的,现在的大学就是一般学生所要求的,而以前的进士就是人们所向往的。然而,同样是考中进士,却又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这是咋回事?

在古代考中进士,却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咋回事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O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以前盛兴的科举考试分有四个档次,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在古代考中进士,却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咋回事

童试,又叫院试。是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秀才,在古时候,秀才就是代表有文化的人。

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也是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乡试就是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会试就成了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殿试更是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就为进士。

在古代考中进士,却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咋回事

也就是说古代的进土是在最后的殿试中选拨出来的,中了进士也就是说以后就可以吃皇粮吃俸禄了。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这榜上第一名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 ”,“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

在古代考中进士,却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咋回事

古代的进士也就意味着一个秀才、举人走到了最后的终点。如果中了进士能上榜之后,哪怕一个进士再不怎么地,也会是地方上最小的一个县太爷。也就是和现在的地级市县委书记一个级别。

而且在地方做的好的还会提升官位,比如以前的包拯,大家都熟知,一个百姓的清官,从县令最后成了龙图阁的大学土,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级干部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进士   光绪   出身   生员   殿试   乡试   会试   隋朝   举人   科举   秀才   也就是   名称   地方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