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可增加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风险

过去十年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持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比非感染患者高2-3倍。

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可增加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风险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小型DNA病毒,是肝病毒科的原型,在定义上是一种嗜肝病毒,但最近越来越多研究证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可侵犯肝外多个组织,在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的淋巴结、脾脏、生殖腺、甲状腺、肾脏、胰腺和肾上腺中均发现乙型肝炎病毒DNA。

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可增加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风险

此外,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可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结合,感染造血细胞及其祖细胞。事实上,在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所有主要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亚群中都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 DNA,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被证实,甚至有研究认为在还没有伴有肝感染的情况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就已经长时间携带乙型肝炎病毒 DNA,这些观察结果表明淋巴系统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宿主。

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可增加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风险

持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关系

Kim等人通过研究222名新诊断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和883名非血液学恶性肿瘤或非恶性疾病患者。222例NHL患者中有28例(12.6%)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对照组883例中有53例(6%)为乙肝病毒感染者,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NHL相关性的调整优势比为3.30。此外,乙肝病毒感染可使淋巴瘤发生年龄提前,Wang等人发现乙肝病毒感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4.5岁,而没有乙肝病毒感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4岁。

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可增加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风险

乙型肝炎病毒在淋巴瘤发生中的可能致病作用

第一个可能的机制为乙型肝炎病毒可以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这可能导致细胞癌基因过表达或肿瘤抑制基因表达下调,导致淋巴瘤及其他肿瘤发生。

第二个机制是慢性抗原刺激。事实上,肝细胞的感染,伴随着持续病毒感染和病毒抗原的产生,可刺激B淋巴细胞的慢性、抗原驱动增殖,导致基因畸变,如易位或原癌基因过表达,或诱导双链DNA断裂,这些事件随后会自动诱导肿瘤转化和增殖。

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可增加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风险

总结与反思

有相关研究表明,病毒量越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非霍基金淋巴瘤风险越大,提示我们及时抗乙肝病毒治疗或许可降低乙肝病毒感染人群淋巴瘤发生风险。另外,预防乙肝的发生或许为降低淋巴瘤发生风险的一条有效途径,建议有条件者都应接种乙肝疫苗。

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可增加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风险


大家好,我是李三折,三甲医院肝病专科医师,刚刚创建了一个圈子,为乙肝病友提供一个学习和相互交流平台,了解日常保肝、护肝技巧,规避对抗乙肝误区,携手一起对抗乙肝,战胜乙肝!我会不定时发布乙肝相关科普知识以及对抗乙肝相关的最新前沿进展,同时鼓励大家在圈子里交流相关抗乙肝经验、故事以及心得,如果您感兴趣,请加入我们!另外,如果大家有任何问题也可以私信交流,我定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更多肝病内容详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淋巴瘤   乙肝   风险   发生   乙型肝炎   宿主   抗原   肝病   肿瘤   基因   患者   细胞   年龄   病毒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