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热之气重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二百三十四。(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幹,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長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接前文)我们再往后看,“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仰。”麤这个字就是三个鹿,梅花鹿的鹿,三个鹿合到一起就是麤,粗大粗的意思,这是古代的一个字,但是现在的书上都不印上这个字了。喘麤就是喘息、呼吸声非常粗。“为之俛仰”,俛仰指的就是身体前后摆动,前俯后仰的状况。(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张景岳在《类经·阴阳类》里边注解为:“阳实于胸则喘促不得卧,故为俛仰。”就是说阳气太多了,阳热之气太多,聚在胸中,这就是一种热盛的病,热盛在胸中,喘气也非常粗,你把手探过去之后放到鼻子旁边,你会感觉到喘出来的气还特别热,这就是肺热这种情况,这时候怎么办?这时候人体就是前俯后仰,他就躺不下去了。我们在临床上也会遇到这样的患者,尤其是哮喘类的患者,他晚上就是喘息不得卧,就是躺不下去。


再往下看,“汗不出而热”。汗出不来,因为皮肤跟肺也是相通的,叫做肺主皮毛。皮肤出不来汗,说明肺里边热就透不出来,他身体肯定热。你看小朋友一发烧,尤其是发高烧的时候,他出不出汗?不出。尤其是得了伤寒,得了外感,寒气闭塞了毛孔,闭塞了腠理之后汗出不来,憋在身体里边就发热。这时候用什么什么方法?用《伤寒论》的一个方子叫麻杏石甘汤。(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麻杏石甘汤一吃之后,小朋友的汗往外一出一透,肺热就清掉了,他的体温立刻就降下来了。所以古人问问题的时候,就是问病况的时候经常问出汗还是不出汗。“一问头身二问汗”。汗挺重要的。要是出汗就不能用麻黄类的,要用桂枝汤。要是不出汗就得用麻黄,给他宣肺透热,让汗表出来,这就是中医的一个思路。


“齿干,以烦冤”。烦冤的冤就是有冤情的冤。上面一个宝盖头,底下一个兔子的兔,宝盖头没有这个点。《太素》把这个冤字写作一个竖心旁,一个免,也做念冤。这个悗和刚才我说的这个冤是通用的。烦冤指的是心里边烦闷、满闷的意思。《素问释意》里边注解为:“君相翻腾,神明内扰,故烦冤。”烦冤与高热、发热、不汗出、牙齿干燥并见,这三个症状一起出现的话,这就属于热盛伤津。热盛伤津,阴液枯竭干涸就会出现这症状。这些症状现在临床多不多见?其实也有,但是没有那么多见了。其实我们要是客观的说,古代的医疗条件毕竟不如现代好,有很多疾病确实是治起来没有那么快。我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就像古代要如果是大失血的话,这人一下失去了四百毫升,甚至是六七百毫升的时候,怎么办?那确实就是不好治,失血性休克,这就是出现了少阴证了,“脉微细,但欲寐。”这就是属于休克的表现。古人,比如张仲景那个年代他没法输液,无法迅速的补充身体的液体,血压掉的非常快,血容量也下降了,古人也没有输血的方法,他只能用四逆汤,熬好四逆汤赶紧喝上,喝上之后补充体液,让心脏在强劲起来,让血压再升上来,他只能用这种方法。


所以《伤寒论》里边的少阴病、厥阴病篇有很多患者的症状跟现在的急诊科的一些疾病的表现就非常像,其实就是救急的。在古代没有静脉通路,所以人一旦失血或者失液,腹泻,一天腹泻好多次,拉的水样便,也容易造成电解质不平衡,也容易导致脱水,人一脱水之后就容易引起低血压,也容易引起休克。这些问题在现在都不是问题,为什么?现在只要一开通静脉通路,补上液体,补上生理盐水,补上营养液,这些都不是事。但是在古代有可能引起休克,进而抢救不及时,有一些老年人身体弱的人可能就去世,所以就是出现死证。所以咱们现在学中医一定不能排斥现代医学,其实现在医学有很多方法都是非常好的,都能够救人于水火之间的,救人疾病。所以不能特别武断的去排斥,这是我刚才讲的这个医学上。


我们再看,“高热无汗,齿干”,还有就是牙齿干,还有烦冤,心里边特别烦,而且热,烦闷,这三个症状合在一起,其实就是肺热耗伤阴液,导致干涸的症状就会出来。这种症状一出来之后怎么样?“腹满,死”。就是如果出现腹满胀气的状况,这个人就不好治,就个死证。《素问注证发微·卷一》里边注解为:“盖热极则能成胀。”就是热要是重了的话就能演化腹胀、胃胀,就所谓的腹满。《素问吴注·卷二》里边注解为:“岂若其人腹满,则为阳邪作实,内存外皆为阳邪是为阴厥,故死。”就是阳邪成了实证,身体内外被阳邪所霸占,阴气厥,阳邪有一个特点,就是耗伤阴液体。一旦耗伤阴液之后,阴气不足,就容易死亡。《素问集注·卷二》里边讲:“腹满,中焦之生气绝矣,此阳热偏胜之死证。”《素问集注》也是这么注解的。《素问释意》里边注解:“腹满则邪气入脏,故死。”就是说阳邪入了内脏,因此也是死症。《素问直解》里边注解为:“腹满土气内绝,故死。”土气指的就是脾胃之气,也叫做中气,中气一绝之后这人也是死证。


所以说这个古今的这些注家,从各自的角度去出发,注解的,其实就是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阳邪盛极进入内脏,阳邪的过盛导致中焦脾土之气,也就是中气衰竭,阳邪也导致晕厥,这三方面都会导致出现死证,其实从烦冤齿干,汗不出而热,这几个症状来看,这就是所谓的阳盛伤阴,阴气耗竭,而导致中焦土气,也就是脾胃之气衰弱,因此腹胀,胃气衰竭而死,这就是阳盛导致中焦脾胃之气衰竭而死亡这样一个表现。


我们知道中焦脾胃之气极其重要,那么阳胜导致中焦脾胃之气衰竭,这个人会死亡。后面阴胜之后,导致中焦脾胃之气衰竭,也是出现腹满死这种症状,也会出现腹胀满,人体出现死亡这种情况,所以中焦脾胃之气非常重要。(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黄帝内经》其实好多篇章,事事处处的都在渗透这种思想就是保胃气,保中焦,保中气这样一个思想,但是《黄帝内经》对于中气这个词儿没有过多的进行定义。但是从这个前后文来看,中焦之气非常非常重要,《黄帝内经》整个篇章处处都在维护着,都在强调的这个中焦脾土,还有中气的这种作用。(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二百三十四。(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
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黄帝内经   宝盖头   腠理   中焦   身体   素问   阴气   土气   脾胃   休克   注解   症状   中气   中医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