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卒中日丨王文志教授:脑卒中高发季节已来临

世界卒中日丨王文志教授:脑卒中高发季节已来临

“今天的科室早会到此结束,请大家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话音刚落,随着“哗嗒”一声, 58岁的妇科大夫老蒋突然摔倒在地。不仅眼歪口斜,而且右侧肢体也麻木得不能动弹。


经过医生的一系列检查和判断,老蒋被诊断为脑梗死。所幸的是,发病后的老蒋得到了医生的及时救治,第一时间采用了溶栓疗法,疏通了被堵塞的血管,这才没有酿成严重后果。


老蒋为什么会突发脑梗死呢?导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是什么?怎么预防?


2020年10月29日是第15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医体融合,预防卒中”。为此,健康界有幸采访了中国卒中学会会长王文志教授,与大家一起聊聊卒中的那些事儿。


丨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


卒中俗称脑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堵塞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死)和出血性卒中(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两大类。


据2020年近期发布的《中国卒中报告2019(英文版)》显示,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我国卒中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卒中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而带病生存的卒中患者在我国已高达1200万例。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中国已成为卒中终生风险最高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高达39.3%。


“运动作为预防卒中、强身健体的良好预防方式,人人皆可行。”针对今年中国卒中日的主题—— “医体融合,预防卒中”,王文志教授解释,该主题是为了倡导运动与医学防治相结合,更好地防治卒中,这与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不谋而合,同时也是世界卒中组织的呼吁。


然而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而体能运动却越来越少。“在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当中,体力活动缺乏是一个很重要的危险因素。”曾经有调查数据发现,中国85%的成年人体力活动不足。那么到底运动量多大合适?王文志教授强调,合理运动非常重要。每个人应根据年龄以及个人体质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活动计划。对于一些高龄老年人,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评估运动方式和活动强度,不建议每天走几万步、跑几公里;对于一些中年人或者一直坚持锻炼的人,他们的运动强度应该要更大一些。同时建议减少久坐时间,保持坐姿一小时左右后,一定要起身活动3-5分钟,可以有效预防和避免卒中的发生。


丨控制危险因素尤为重要


在我国,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如何预防卒中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预防为主”是近年来神经科领域对于卒中的统一共识。卒中的预防又可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即防首次发病、二级预防是防复发。在一级预防当中,对于从未发生过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人群而言,重点是控制危险因素。那么,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有哪些?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预防卒中的发生?


王文志教授介绍,除了运动缺乏以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房颤、年龄>50岁等都是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是首要“元凶”。据国内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mmHg,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卒中发病风险增加46%。


“一旦发现并确诊患有高血压,千万不能侥幸,要每天坚持服药,血压控制达标很关键。”王文志教授指出,卒中一级预防中推荐<140/90 mmHg作为标准降压目标,在可耐受的前提下,可进一步降至≤120/80 mmHg的理想血压水平;二级预防中则推荐标准降压目标为<140/90 mmHg,如能耐受的情况下可降至≤130/80 mmHg的理想血压水平。


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仅次于高血压。在脑血管病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20%~30%患有糖尿病,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其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几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都要高2~4倍。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会损伤血管和干扰胆固醇代谢,进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加速。“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才能起到对血管的保护作用。”王文志教授建议, 糖尿病控制目标需要个体化,推荐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 mmol/L,餐后血糖<10.0 mmol/L。糖尿病患者应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及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降低卒中风险。


对于确诊房颤等明确可改变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王文志教授则强调要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坚持服用抗凝剂。


既往研究表明,大量饮酒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但适量饮酒可预防卒中。对于这一说法,王文志教授认为目前还缺乏更强的证据,“2019年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基于中国本土的大型前瞻性人群研究结果揭示,适量饮酒对卒中没有保护作用,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王文志教授指出, 改正生活当中抽烟喝酒的不良生活习惯,均衡饮食,控制盐摄入量,保持良好心情,劳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卒中的早期预防。


丨提高筛查高危人群可避免多数卒中发生


所幸的是,预防卒中并不是束手无策的!在控制危险因素的同时,加强卒中筛查可以提高卒中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逐步降低发病率增长速度,减少因卒中致残致死率,延长国人的健康寿命。


“很多卒中是完全可以通过筛查和积极预防避免的。”王文志教授介绍,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脑卒中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技术方案》要求对高发地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开展卒中危险因素的筛查和风险评估,对筛选出的低危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和定期体检,对中危人群根据个体特点进行干预指导,对高危人群进行进一步检查,并开展综合干预。


世界卒中日丨王文志教授:脑卒中高发季节已来临

卒中筛查、干预流程


目前,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颈部血管超声,主要筛查颈动脉斑块。除此之外,还有自我筛查和体检筛查。“卒中高危人群不一定会得中风。”王文志教授表示, 只要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危险因素,就可以避免或延缓卒中发生。


不少人都存在疑问,除了卒中高危人群,正常人群在平时生活中是否也要预防性服用阿司匹林或者他汀类药物?王文志教授表示,“在卒中预防当中,首先要判断自己是否为高危个体,高血压、糖尿病等单个危险因素并不能预测患者在5年或10年是否会发生卒中,我们需要进行综合评估。”


近年来,美国、欧洲和中国的指南均强烈推荐脑卒中的早期评估。评估方法包括弗莱明翰卒中风险评估量表、脑血管功能积分、汇集队列方程。为了提高评估方法的实用性,专家学者还研发了卒中风险测评APP。“这个APP可以根据年龄、性别、种族、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和膳食、体力活动、压力等19项危险因素,通过手机APP评估,用于预测20岁以上人群的5年及10年卒中发病风险。医生会根据这个结果来判断普通人群是否需要预防性服用阿司匹林或者他汀类药物。”王文志教授认为,如果年纪较大,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越来越明显,可以考虑服用阿司匹林。但是70岁以上的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易引起胃肠道和脑出血,应当慎重服用。“在卒中的一级预防当中,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或者他汀类药物。”


丨快速识别卒中,把握黄金救治时间


卒中的黄金救援时间为4.5小时,文章开头提及的老蒋就是因为第一时间采用了溶栓治疗,有效改善了预后。那么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呢?


“早期识别卒中和转运患者有两个方法,FAST检测法和中风120。”王文志教授介绍,FAST检测法,即:


F:Face(脸),对着镜子做出咧嘴笑、张嘴的动作, 如果出现脸歪或嘴角偏斜,便是异常;

A:Arm(胳膊),双手水平伸直,然后数10-20秒, 如发现一侧下垂,便可能是无力;

S:Speech(言语),说话时是否口齿不清,词不达意;

T:Time(时间),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发现以上的任何症状, 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尽快送至附近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诊治,要把握好最佳治疗时机。


中风120是一种适用于国内的迅速识别、转运卒中和即刻行动的策略:


“ 1 ”代表“看到 1 张不对称的脸”——嘴巴歪;

“ 2 ”代表“检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单侧无力;

“ 0 ”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正确”——言语不利。


王文志教授提醒,一旦出现以上任何一种症状,一定要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治疗。


丨卒中风险人群自测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卒中风险呢?以下是卒中风险自测方法:


▸低危人群:1-8项具有3项以下危险因素,且未患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或瓣膜性心脏病者;


▸中危人群:具有3项以下危险因素,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或瓣膜性心脏病中至少一种疾病者;


▸高危人群:具有3项以上危险因素者或有脑卒中病史者。


世界卒中日丨王文志教授:脑卒中高发季节已来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教授   脑卒中   阿司匹林   高血压   血糖   中国   糖尿病患者   血管   类药物   糖尿病   人群   季节   危险   因素   风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