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当年在青岛,为什么我身边的青岛人没大有恨德国的?

在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方便我们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分享,同时也能够让您享受与众不同的参与体验。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有网友提问德国殖民了山东,为什么我身边的山东人没大有恨德国的?

话题精选了两位网友的回答

其中第一位网友是这么说的
主要是德国人有点儿憨。在山东赔了不少钱。

不说别的地方,单说青岛。

青岛这地方,地底下全是花岗岩9。土壤层薄。根本不适合农业耕作。

德国人在青岛的投资和建设可谓大手笔,尽管当地地质条件不利于农业发展,但他们毫不犹豫地将目光投向了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1897年,德国人占领了青岛并划定其为殖民地,随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短短的十几年内,他们在青岛投入了数亿德国马克的建设资金,特别是在青岛港口和市政建设方面,投入了高达1.82亿马克的资金。

德国人的大手笔投资让青岛飞速发展,使其成为了中国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和工业中心,甚至超越了当时的天津。到了1910年,青岛已经成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港口、全国四大轻工业和金融中心之一,民国纺织业更是声称“上青天”,青岛已经排到天津前面去了。

然而,德国人的投资与建设并未如他们预期般带来回报。一战爆发前,他们几乎将所有赚取的财富都投入到了这里,甚至还倒贴了不少。这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令人啼笑皆非。尽管当初德国人的初衷是将青岛划为殖民地,但最终却遭遇了战败的结局,青岛从法理上重回祖国怀抱。

后人回顾这段历史,常感叹自家被人抢了,但却在抢之后得到了如此华丽的“礼物”。德国人的投资与建设相当于一场“白送”,给了中国人,尤其是山东人一个发展的契机。虽然当时的投资并非出于善意,但也为山东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这些投资至少让山东有了胶济线这条经济命脉,让青岛早发展了数十年。

总的来说,德国人在山东的投资与建设,虽然始于欲望,但以失败而告终。这种“白送”给山东的投资,山东人大多表示笑纳,尽管并没有完全消除历史上的仇恨,但也缓解了一部分。

第二位网友是这么说的

我太爷爷是一位胶济铁路上的技术工人,他的经历承载了时代的记忆。当德国人战败撤离时,领班工程师给了他一个重要的建议:回家务农,不要为接管铁路的日本人工作,因为德国人很快就会回来,届时会提高工资。于是,我太爷爷选择了回乡务农,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对于我爷爷来说,他父亲对德国人的感情是复杂而深沉的。德国人曾给予他们工作机会和发展,引发了感激和留恋,但同时也带来了失望和怨恨,因为他们的诺言未兑现。

随后,我爷爷走过了他父亲的人生道路,接受了铁路小学的教育,成为了家族历史上的第二代铁路工人。在抗日战争期间,他跟随铁路工厂撤退到广西大后方,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革命。全国解放后,他继续为祖国建设奔赴东北,参与抗美援朝战争。

我爷爷和他的战友们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修复铁路,保障了前线的物资供应,为抗美援朝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是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

当我爷爷凯旋归来时,他意识到德国人或许再也不会回来了。这一刻,他明白了自己和家族的责任,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奋斗。

回到题目的提问,为什么山东人没有大量仇恨德国人?或许是因为我们自己结束了屈辱的历史,我们亲手翻过了那一页。我们选择向前看,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这是我们翻过的一页,也是我们的决定。

翻篇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

在评论区留言和小编一起讨论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德国   青岛   山东人   殖民地   天津   山东   德国人   爷爷   当年   铁路   身边   网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