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名声最好的太监:死后百官扶棺下葬,至今仍有人祭拜!

太监,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特殊产物,明朝以前被称作宦官,是后宫中一个耳熟能详又神秘的群体。

他们作为封建帝制的特殊产物,和皇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部分太监有着极高的声望和名号,在明朝的时候尤其夸张

像“黑史留名”的“魏忠贤”们,就在历史之海中掀起了惊涛骇浪,某些时候,太监的权力甚至能凌驾于皇权之上。

但并非所有太监都是奸佞之辈,在明万历年间,就有一个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为江山社稷奔走的太监,以残缺之身而流芳后世,在生前甚至被人称为“佛”。

明神宗在他死后更是亲赐谕祭九坛,提名“清忠”,令文武百官为他扶棺下葬。

这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陈矩。

他九岁进宫,被当时的“宦官之王”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收入门下,成为了他的小随从。

像大多数进宫的太监一样,陈矩家里很穷,送孩子进宫当太监是为了混口饭吃,总比在外乞讨饿死要好。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陈矩被选入宫,因为聪明伶俐会说话,被高忠挑中收在身边,自此开启了自己的传奇一生。

我们都知道,明朝时期的太监身份地位很高。

一些得宠的太监成为了皇帝的亲信,参与朝廷的决策过程,在皇帝面前颇得宠信。

部分太监的威风权势都超过了六部尚书,可以在皇城大路上乘马,在宫内乘肩舆,而像王振这样的大太监,甚至可以决策国家的对外战事。

这跟明朝特殊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朱元璋在位时废除了宰相,,并严令以后子孙也不准再设,建立起了权力空前集中的专制皇权。

尽管一切国家大事由诸位大臣和内阁成员商议过后提交给皇帝,但皇帝根本没法全部看完。

尤其到了明朝中后期,很少有像朱元璋那样勤政的皇帝,他们显然没有朱元璋的工作热情,也需要有人帮他打下手。

皇帝需要把权力抓在手心里,他们不信任大臣,就只能信任生活在宫中、无法与自己抗衡的宦官。

所以,一些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嫡亲后裔的太监,逐渐成了皇帝的忠心帮手。

一般来说,皇帝会让太监们处理内阁送上来需要审批的文书,按照自己的口述或者内阁的票拟进行“批红”。

“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核心方式,因而秉笔太监的权力很大;秉笔太监不是一人,而是由数人组成。

皇帝的信任和地位的特殊性,都给了秉笔太监极大的空间,可以说他们实际上可以代替皇帝发号施令。

所以说作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手里权力不小,他把陈矩收在身边,算是一开始就让他有了个“高起点”,在宫里颇有地位。

和别的太监相比,陈矩是幸运的。

他入宫以后遇到了师父高忠,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贵人。高忠不仅给了他最初相对体面的身体地位,还给了陈矩一个正确、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也培养了陈矩良好的学习习惯,正是高忠身上善良、忠诚、公正、严谨、勇畏等诸多优秀正向的精神气质,让陈矩从小就有了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自明孝宗朱佑樘弘治末年以来,明朝和鞑靼持续交恶,中断了与鞑靼的互市。

俺答汗派遣使者前往明朝,希望能够恢复“通贡”,被多次拒绝后,便决定以武力迫使明朝就范。

公元1550年,鞑靼人发动了对明朝的入侵,俺答汗率十余万铁骑南下,前锋部队一举打到了北京城。

秉笔太监高忠奉命提督京师十二团营,兼掌御马监印及提督勇士四卫营,身上背负着京师安全防务的重要责任。

当鞑靼大军威胁京师安全时,高忠作为一个身体有残缺的太监,毫无怯色,全副武装参与京师防守,勇敢无畏的和蒙古人英勇作战。

此战明军虽然打的算不上多么英勇,但跟在高忠身边、年仅十二岁的陈矩却大受震撼。

高忠顶盔掼甲、指挥士兵的高大形象,在他年幼的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形象,他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像师父一样,成为报效国家、扶持社稷的有用之才。

此后陈矩跟在高忠身边更加用心学习,读书认字,看着高忠处理政务,耳濡目染之下受益匪浅。

随着年龄的渐长,他有了自己的职务,开始着手皇帝所需的一些事务,还经常往来全国各地。

当时不少有势力的太监,都会仗着自己的地位势力自满自得,出宫时还会敲诈当地的官员和百姓。

太监不能女色,只能在权力、金钱以及面子上享受,而为了不得罪皇帝身边的“红人”,地方官员往往也只能忍气吞声。

不同与其他太监的威风做派,陈矩行事极为规矩,无论是对官员或是百姓,从未有过丝毫的侵扰,因此在官场乃至民间声誉极佳,他每每外出办事都会受到夹道欢迎。

一次他奉命出宫办事,押送武将朱廷堂去凤阳,途经自己老家河北,结果陈矩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非常低调地去拜祭了一番,直接就走了。

如此正直、廉洁、自律的大太监,在当时的时代背景里,实属可贵。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陈矩成为万历皇帝身边的御前总管太监,以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管东厂,正式成为他师父高忠那样的“大人物”。

“东厂”,这个在无数小说、影视剧种频繁出现的机构,几乎已经被牢牢绑定在“残暴”、“血腥”这些概念上,权利之大,手段之残忍,令后人闻之变色。

实际上,东厂就是一个直属皇帝管辖的秘密警察机构,负责的就是监察朝中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督察院、大理寺、刑部都无权干涉其运作,权力之大也是少有人匹敌。

陈矩的后辈魏公公能够在明朝呼风唤雨,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在于他手中握着东厂的实际权力。

东厂主要由宦官掌握,首领一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担任,也就是说陈矩手里其实握着一把剑,剑锋可以指向朝中任何官员。

坐拥如此权力,人的内心是很容易异化的,但陈矩始终没有在权钱位中迷失,牢牢记得自己报效国家、扶持社稷的初心。

尤其是在经过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后的风云变幻之后,陈矩原本正直、有度量的品格有多了一分顾全大局的心,谨守“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八字真理,从不滥杀无辜,也不奴颜媚上。

陈矩主政东厂期间,万历皇帝的嫡长女荣昌公主,曾因为琐事和驸马吵架,万历皇帝非要治罪于驸马,并迁怒了与此事有关的内外臣,一度想要重罚。

陈矩却劝诫神宗,闺阁秘事传出去有损皇家颜面,不宜声张,还为驸马说了几句软话,这桩事被大事化小,也算保全了皇室的面子。

根据一部分正史记载,陈矩主理东厂期间始终都是“依法纠察”,东厂的“刑狱环境”堪称是明朝历代东厂最好的,且几乎没有发生过冤假错案。

最能表现出陈矩出色的办事能力,还是要数万历三十一年的“妖书案”。

这件事情从头到尾都十分神秘:十一月甲子这天,诸多大臣都收到了一本名为《续忧危议》的匿名书,非议了当时万历皇帝最宠爱的郑贵妃,说她暗中谋划废掉太子,让自己的儿子上位。

帖子是匿名的,流传是疯狂的,后宫、谋反、勾结……等等敏感词汇联系在一起,神宗震怒,下令东厂和锦衣卫速速查明此事,从严处置背后操纵者。

一时间朝野上下震动,人人自危。

很多人瞄准时势,私下里想要买通陈炬,让他从中作梗陷害别人。

陈矩全程以精明的眼神看待此事,对大臣之间的明争暗斗视若无物,不仅没有趁乱从中作梗,还凭着自己正直、公正、法度的操作,救出了被冤枉诬告的内阁大学士沈鲤、礼部右侍郎郭正域。

“妖书案”在当时牵扯了半个朝廷的官员,影响力极大,如果不是陈矩一直铁面无私、冷静正直,只怕真的会引发明朝的官场大地震。

在陈矩的努力之下,虽然这桩离奇案子最后没得到破解,但好歹是将破坏力降到了最低,让当时的明朝政坛很快稳定下来。

到了万历三十四年的时候,陈矩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此时他已年近古稀,但仍然兼管东厂事务,等于同时手握干政和纠察百官的权力,可谓走到了宦官的顶点。

自从九岁进宫,一直成为权倾朝野的大太监,陈矩一生都为人正直,一心为皇帝办实事,也不借此替自己揽权,带着他身边的一些宦官们都有了不小的进步,在他去世后,有好几位都被委以重任。

公元1607年,,陈矩在内直房端坐去世,立棺安葬于香山慈感庵旁。万历皇帝亲自谕祭九坛,祠额题为“清忠”,并颁布了保护祠和墓的敕令。

他出殡当日,三大内阁学士亲自朗诵祭文,文武百官皆亲临吊唁,不少大臣自觉为他扶棺送葬,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尊重。

陈矩的遗像和牌位被御赐供入皇城内,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祭拜。

这样身居高位又仁德的宦官,在历史的长河里也算是难得,不得不说,陈矩真心当得起历史上名声最好太监这个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神宗   太监   明朝   鞑靼   宦官   百官   内阁   万历   大臣   名声   皇帝   权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