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烟客游记之洛阳大运河博物馆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令在东都洛阳开凿通济渠,又开永济渠和江南河,形成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 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全长2700余公里的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成为当时粮食等战略原材料和大宗物资运输的支柱。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中国国古代南北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部分河段仍发挥着交通运输、灌溉排涝劳、生态调节等综合功能。


涿郡 梅花

隋唐大运河可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反映出中华先民超前的智悲和卓越的创造力。

洛阳 牡丹


杭州 西湖

公元589年,中国结束了南北分割的政治局面,重新完成了“大一统”。

605年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同时,为巩固国家政权,化解内忧外患,加强京畿与北方军事前线、东南经济富庶地区的联系,下令在漕渠基础上,开凿大运河,自西苑,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南下,首次实现了贯通南北化的水运交通体系。


洛阳地势


洛阳四水六关

地处河洛地区的洛阳,土壤肥沃,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南望伏牛,北依太行,倚黄河之险,地理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建都立邦的“首善之地”。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西周时期,周公“正日景,求地中” ,赋予洛阳“天下之中”的政治地理地位。今洛河两岸分布的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见证了洛阳深厚的历史文脉。

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的形胜观念

隋炀帝在营建东都时认为洛邑自古以来是帝王之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炀帝还刻意将宫城对准伊阙山口,使城市与独特的自然景观联系起来。

隋炀帝在洛阳城建造伊始就有意识地将运河水系纳入城市总体布局。洛阳城跨洛河南北、瀍水东西,在城内以洛水为主干兴建了通津渠、漕渠、运渠、泄城渠等渠道,与谷水、洛水、伊水、瀍水等自然河道共同组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而又秩序井然的城市水系。



通津渠

通津渠为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凿,自洛阳城西南角入城,向北汇入通济渠,最终汇入洛水。漕渠为隋大业二年(606年)由土工监丞任洪则开凿,时名通远渠,是洛阳城以北主要的水运渠道。漕渠自宫城南承福门外分洛水,向东北至立德坊南形成新潭,再向东出城,至偃师再归入洛水。


运渠



运渠水引自伊水,自洛阳城东向北流经永通门、建春门汇伊水支渠后,向西流入城内,然后向北注入洛水,是洛阳城南市水运的重要渠道。

泄城渠

泄城渠由城北自含嘉城向南,汇入漕渠。


在隋唐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我国的政治中心经汴梁(今开封)、、临安(今杭州),最后迁移至北京。随着政治格局的改变,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在元代时裁弯取直,直接沟通北京与江南地区,即京杭大运河。

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与演变,大运河一直发挥着漕粮运输、维系国家稳定繁荣等重要功能,逐渐成为中华文明高峰时期的国家符号。

蝴蝶钉

埽工

埽工是以软性材料为主的临时性工程,多为竹、草、秸秆、木等,主要用于护岸、围居,减水泄洪坝等。此类工程具有就地取材、施工方便、拆除容易、适应河床变形、防渗性能好等优点。


船闸是为了解决不同水位航道间航运通畅而修建的水工设施。在落差大的河道上修闸门,用以节制水流,保证航深。多个闸门联合运用即为“复闸”,复闸可调节水位来衔接上下游高差,实现船只的平稳通航,其工程构造、工作原理与现代船闸完全相同。

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最早的复式船问是真州水闸。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的长安闸则是最早的复式船闸实例。

长安闸

长安闸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年),曾是连接江南运河和上塘河水系的重要水利枢细工程。宋神宗下诏,将长安闸改建为复式船闸,集通航、调节航深、节制水量、水量循环利用多功能于一身,反映了运河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运河河道的变迁。


讲漕运






漕运改革

刘晏

刘晏(716-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刘晏幼年时才华横溢,《三字经》有“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之说。唐开元年间初入仕途,一生经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担任国家财政要职。他对漕运、盐政、赋税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


北宋时期,由于中央政治 经济中心由洛阳东移

至汴梁(今开封),形成了宋代以汴梁为核心的漕运体系。宋代继承了唐代的漕运制度并加以完善,建立严格的漕运法规,注重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大大提高了漕粮运量。



天下粮仓在中央



隋唐运河洛阳仓

民以食为天。隋朝建立之初,为解决关中京畿之地缺粮的问题,伴随大运河各条水系的贯通,隋王朝在运河沿线的关键点,即运河水流交汇处、京师长安、东都洛阳等重要节点,相继建造了洛口仓巩义、回洛仓北邙山、黎阳仓、广通仓、河阳仓、常平仓,用以转运和储备从各地调集来的粮食等仓库,逐渐形成了隋代著名的六大官仓。这些粮仓规模宏大,均由中央政府直接掌管。



含嘉仓是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营建东都洛阳时统一规划建造的,紧临隋唐洛阳城的核心区宫城、皇城和东城,主要供给皇室、百官所需用的粮食。据考古发掘,仓城南北长700余米,东西宽600余米,面积43万余平方米,曾有粮窖400余座。唐天宝八载(749年),含嘉仓的储粮量达583万石,占全国大型官仓储粮量的近一半。







含嘉仓水运交通便捷,其南部有洛阳四大水系之一的谷水河道东西穿过,谷水向东与瀍河、漕渠相连通,在仓城的东南部发现有漕运码头遗迹。


讲解航运


洛阳运河一号沉船

洛阳运河一号沉船的发掘地点位于漕渠故道,为明清时期沉船,是迄今为止洛阳地区首次发现的古代沉船,整体结构保存较完整。在船中和船首设置有双桅,其动力为风力和人力共用。运河一号由13个船舱组成,在船的首尾设置生活舱,中部设置货舱,属典型的内河客货运输船。


运河二号沉船出土于洛阳市偃师区首阳山镇义井村西南汉唐漕运河道内,发现时位于运河一号沉船的东南部,呈东北-西南向,船体侧翻,残损严重,仅存前半部分。船残长10.65米,残高1米,船底最大宽度1.86米,最小宽度1.12米。船首有锚链,处于抛锚状态。在船北侧的地层中发现有散落的瓷罐、瓷坛、青花瓷碗、马镫、铁瓢、木钻、锡壶、铁锤、斧、锛、剪等船上物品。运河二号形制与运河一号基本相同,为明清时期的内河客货运输船。



讲解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器运输量大且易碎,适宜水运。隋唐时期,各地出产的瓷器通过大运河运往南北各大城市,满足了大都市对于陶瓷器的生活需求。隋唐洛阳城中出土的大量尊、罐、瓶等青瓷和白瓷,来自于当时的巩义窑、景德镇窑、长沙窑、越窑、邢窑等各地名窑。




运河2号


运河申遗过程11年和申遗的意义




龙舟模型比例1:30

隋炀帝下江南所乘龙舟,长二百尺(隋制每尺合0.273米,计54.6米),阔五十尺(13.65米),高四十五尺(12.29米),共四层。上层设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四周轩廊环绕;中间二层共有一百二十个房间,皆“饰以丹粉,妆以金碧珠翠,雕刻绮丽,加以流苏羽葆,朱丝网络”。


朱樱塔

瀍壑朱樱

“洛阳八小景”之一。瀍河流经邙山,年久成壑,两岸遍植朱樱,万木回春之际,极目远眺,绿树丛中樱桃露出朱颜,绵延数里,十分壮观,故被称为“瀍壑朱樱”。瀍洛交汇处以隋唐洛阳城为原型,在节点内遍植朱樱,打造朱樱别苑、朱樱塔、晴望阁等建筑群。以“武则天春游赏樱”为主题定位,让游客在赏景之余,领略隋唐文化的魅力。通过设置亲水步道、过水汀步、景观廊桥、观景亭、休憩亭等园林建筑,营造传统历史文化氛围。整体植物以樱花为主题,在瀍河两岸种植早樱、晚樱、吉野樱等多个品种,全新演绎“朱樱不少见,瀍壑尽阳光”的美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3

标签:洛阳   大运河   汴梁   漕运   烟客   长安   沉船   隋唐   河道   水运   运河   博物馆   游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