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爵位制度有多严?到了清末,贝子以上爵位仅19人,远低于明朝

说实话,清朝的宗室爵位制度算是两千年来最好的制度之一,前面的朝代,要么宗室权力过大,直接威胁皇权,要么宗室力量过小,无法拱卫皇室,要么就是如明朝一般,成为政权的一大拖累。

反观清朝,既能保证优秀的宗室子弟参与朝政,又避免了宗室篡位的风险,甚至采用嫡长子递降袭爵,刻意维持宗室人数的数量,避免宗室人数过于庞大而带来的一系列麻烦,更避免了宗室篡位的风险。

摄政王载沣(中)、贝勒载洵(右)、贝勒载涛(中)

因而清朝三百年,实际上能够获得封爵的宗室仅有百分之七左右,除了十二位铁帽子王之外,其余宗室爵位传到最后就是奉恩将军这样的闲散宗室。

那么经过三百年的传承,到了清朝灭亡前,清朝还有多少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查了一下,真不多,只有19人,至于最低等的奉恩将军有多少人呢?只有56人。

而明朝灭亡前有多少人呢?光亲王就有28位,至于郡王则有224位,郡王以下则更多,这么一看,同样是晚期,清朝高级宗室是远低于明朝高级宗室的。

皇族内阁

九位亲王

先来看看亲王,到了清末,亲王这种最顶级的爵位只有9人,分别是礼亲王世铎、睿亲王魁斌、豫亲王懋林、肃亲王善耆、庄亲王载功、怡亲王毓麒、恭亲王溥伟、庆亲王奕劻和郑亲王昭煦

恭亲王溥伟

大家发现亲王里是不是少了一个铁帽子王?是的,就是醇亲王,醇亲王载沣因儿子溥仪成为宣统皇帝,因而成为了监国摄政王,其地位远超其他九位铁帽子王。

监国摄政王载沣

两位郡王

在看看郡王,郡王在清末只有两个,当然,也是铁帽子王了,分别是克勤郡王晏森顺承郡王讷勒赫

讷勒赫

五位贝勒

这五位贝勒分别是定郡王溥煦次子毓朗、惠亲王绵愉之孙载润、惇亲王奕誴第四子载瀛、醇亲王奕譞第六子载洵、醇亲王奕譞第七子载涛,其中载洵和载涛都加了郡王衔。

载涛算是贝勒里活得最久的了,一直活到1970年

三位贝子

到了贝子,那就更少了,清末三位贝子分别是乾隆的五世孙溥伦、康熙的六世孙载泽、乾隆的玄孙载振

溥伦

贝子以上,已经算是清朝的高级爵位了,余下的都是中等和低等的爵位,不过数量也不多,根据清末《宗室觉罗亲王郡王贝勒公爵衔名册》记载,除了贝子以上的爵位之外,还有11位奉恩镇国公、10位奉恩辅国公、4位不入八分镇国公、8位不入八分辅国公、18位镇国将军、15位辅国将军、25位奉国将军、56位奉恩将军

这些加起来一共有166人,还是远低于明朝亲王和郡王的数量。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清朝到灭亡前高级宗室这么少呢?那就不得不提一句清朝的宗室制度了。

早在顺治时期,就定下了递降袭爵制,不过当时亲王和郡王爵位都允许自己的一位儿子原爵袭封,其余的才递降袭爵

但到了康熙时期,眼看宗室人数越来越多,又规定亲王其余子嗣初授为贝勒郡王其余子嗣初授为贝子,相当于跳了两级。

就这样一直过了几十年,到了乾隆时期,爵位授予更加收紧,不管任何爵位,后代袭爵必须降级,至此,除了铁帽子王,其余的亲王爵位每次袭爵都降低,一直到奉恩辅国公后停止。

具体爵位继承制度,大家可以看我之前写的一篇《清朝宗室爵位制有多严格?满清三百年,有封爵的宗室不到7%》。

清朝宗室爵位

而且很多皇子一开始也没有亲王的爵位,比如康熙的几个儿子,老大胤禔一开始只是郡王、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一开始只是贝勒、老九胤禟和十三胤祥一开始只是贝子等等。

当然他们在新皇继位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提升爵位登基,但除了铁帽子王,其后代都必须递降袭爵,不存在世袭罔替,即便皇帝子孙繁茂,经过三四代,能有贝勒、贝子的宗室也不会很多。

而且清朝对于有爵位的宗室妻妾数量有着严格的规定,从乾隆时期规定,除了正福晋之外,亲王只能有四位正福晋、郡王有三位、贝勒有两位、贝子有一位,其余只能视为侍妾,侍妾是不会被朝廷册封的。

亲王侍妾所生的儿子只能封为三等辅国将军,至于贝勒侍妾所生的儿子直接封最低奉恩将军,从制度上规定了清朝有资格递降袭爵的人不会很多。

宗室爵位制度彻底完善是乾隆时期

要是皇帝子嗣众多还好,比如康熙等等,但康熙之后的几位皇帝,能够活到成年的子嗣不多。

雍正只有5个皇子活到成年,乾隆去世前只有4位皇子在世,嘉庆只有4位皇子活到成年,道光有7位皇子活到成年,而且还动不动就过继给其他没有子嗣的宗室。

但到咸丰之后,皇子数量一个不如一个,除了咸丰生了一个儿子外,同治和光绪都没有子嗣,到了宣统时期,宗室最近的都是道光的子嗣了,按照降等袭爵,到了清末,王爵只能是铁帽子王和道光的子嗣。

更离谱的事晚清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王爵只能是来自铁帽子王,其他近支最多就是贝勒,但为了表示恩宠,为数不多的贝勒会加郡王衔、准食郡王全俸,甚至还有罕见的双倍郡王全俸,待遇相当于亲王,但就是不封王,不给名分。

比如前面提到的载洵和载涛都是加了郡王衔的。

载洵

因而到了宣统时期,除了铁帽子王之外,其他宗室爵位估计都降到了贝勒和贝子了,而且严格来说,这些宗室都没有皇室近支了,因为同治、光绪无后只有把嘉庆帝后裔都算近支。

种种原因,导致清末除了铁帽子王,一个亲王都没有,就连贝勒、贝子这些爵位都很少。

所以很多以清末为背景的电视剧中,动不动就是这位贝勒,那位贝子的,纯属乱编,比如《大宅门》里的武贝勒,虽然被称为贝勒,但估计就是一个闲散的宗室,出门在外都是用詹王爷吓唬人。

那为何还是“武贝勒”、“武贝勒”的叫呢?

这是因为清朝旗人有个习惯,但凡某个祖上当过高官,大家碰面的时候,只要不是什么正经的场合,还是以祖上的高官名字称呼,一是照顾对方面子,而是互相恭维。

比如校长退休了,大家还是喜欢称呼他为校长,这就是恭维。

两代人的合影

所以说武贝勒肯定不是贝勒,应该是祖上出过贝勒,在神机营的时候,下属们奉承他,称呼他为贝勒,时间久了,大家就习惯称他武贝勒了。

而如果是外藩的蒙古贝勒又另当别论,毕竟清朝的时期的外藩蒙古贝勒还是有不少的,但和清朝宗室的贝勒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然这不能说清朝的宗室供养低于明朝,因为清朝还有各种闲散宗室,根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玉碟统计,四品宗室16087人,闲散宗室有18811人,加起来34898人,这些也是需要朝廷供供养的。

比如清朝规定,闲散宗室男丁满十岁以上每年24两,满二十岁每年36两加22石粮食,这么一算,假设所有宗室都超过二十岁,那么一年俸禄银有67万两、粮食41万石。

晚清时期

当然只是估算,毕竟四品宗室还有其他收录,比如蓝甲银,一份蓝甲银有36两、粮食22石,其中亲王可以领取60份、郡王可以领取50份、贝勒能领40份、贝子能领取30份、镇国公可以领20份、辅国公可以领20份

这些林林总总加起来,供养这些宗室也是不少钱的,因而不能从单一方面得出清朝宗室少,供养少于明朝宗室,毕竟除了宗室,清朝还要供养几十万的八旗子弟呢,这些花费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明朝   爵位   贝勒   清朝   乾隆   郡王   子嗣   宗室   亲王   清末   帽子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