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手握80万重兵,崇祯数次求救却不出兵,亡国后痛哭到吐血

明朝覆亡的那个年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朝野阙陷。在这危难关头,朝廷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手握80万大军的左良玉身上。可是,这位当世第一猛将却独善其身,对国家存亡置之不理。崇祯帝数次求救,左良玉置若罔闻。直到北京沦陷,明朝覆灭,左良玉才痛哭流涕,悔不当初。一代名将,为何会如此辱国?他究竟是忠心耿耿,还是自私自利?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和命运际遇?让我们一探究竟。

少年丧亲,投军立身

左良玉出生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家,家境贫寒。他的父亲是个勤劳善良的农人,母亲是一位纺织能手。可是命运总是捉弄人,左良玉才刚满十岁,父母就相继离世,留下他孤苦无依。

幸运的是,左良玉有一位慈祥的叔父。叔父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怀着同情和不忍之心,将他收养入了自己的家中。从此,左良玉就和叔父的儿子们住在一起,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

尽管叔父一家人对左良玉有加之恩惠,但终究是外人家。左良玉自小就立志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过上体面的生活。他看到叔父一家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也算小有积蓄。而这一切,都源于叔父年轻时曾为朝廷效力,积累了一些薪俸。

于是,左良玉下定决心,一定要靠从军这条路,改变自己的命运。十五岁那年,他拜别了叔父一家,背着行囊,怀揣梦想,投身军旅。

初入伍时,左良玉只是一个小小的步兵。但他从不畏惧艰苦,日夜操练,很快就展现出过人的勇猛和战斗力。左良玉身手不凡,加之为人谦逊有礼,深得上级和战友的赏识。

就这样,左良玉一步步升迁,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军官。他深知自己出身寒微,想要真正建立功勋,必须要立下赫赫战功。于是,每当有战事,左良玉总是冲锋在前,临阵无惧。

机会终于来临了。明朝中后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动荡不安。朝廷不得不调遣重兵前去平乱。左良玉所在的昌平军也接到了调令,前往陕西一带剿匪平乱。

这是左良玉人生的第一次大考验。初时,他还有些忐忑不安。但很快,左良玉就抛开了这份忐忑,全身心投入到战斗之中。

左良玉英勇善战,运筹帷幄,很快就在陕西一带大展身手。他采取反游击战术,屡次设伏诱敌,终于将农民起义军的主力彻底击溃。这一役,左良玉立下了赫赫战功,名声大振。

上级将领见状,对左良玉赞赏有加。很快,左良玉就被派往河南、山西一带的泽州,专门对付那里的农民起义军。来到泽州后,左良玉与李自成、高迎祥等起义军头目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

凭借过人的谋略和勇猛,左良玉在泽州一带屡建奇功。他不断设伏诱敌,将农民起义军主力彻底击溃。最终,左良玉更是亲自射伤了臭名昭著的张献忠,扬名天下。

就这样,左良玉一步步成为了明朝当世第一猛将。他手下麾下八十万精锐之师,号令天下,声威赫赫。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左良玉的命运也开始发生了转折...

屡建战功,威震四方

左良玉在泽州一带屡建奇功,声威日隆。他手下麾下八十万精锐之师,号令天下,赫赫有名。很快,左良玉就被朝廷视为平定农民起义、安定社稷的最后希望。

泽州之役,左良玉初尝胜绩。他凭借过人的谋略和勇猛,将李自成、高迎祥等起义军头目彻底击溃。最为骇人听闻的,是左良玉亲自射伤了臭名昭著的张献忠。这一役,左良玉扬名天下,声威赫赫。

随后,左良玉又接连在河南、山西一带击溃了多股农民起义军。他屡次设伏诱敌,将敌军彻底包围,再予以歼灭。左良玉的这一系列战绩,令朝野上下无不侧目。

很快,明廷就将左良玉视为镇压农民起义的最后希望。当时,农民起义已经蔓延到了大半个北方,朝廷节节败退,危在旦夕。左良玉手下麾下八十万精锐之师,正是朝廷最后的王牌。

于是,明廷不断向左良玉伸出橄榄枝,希望他能全力出击,扭转战局。先是授予左良玉"平贼将军"的头衔,随后又加封他为"太子少保",权责颇重。

可以说,左良玉当时已是朝廷的座上宾,备受器重。只要他肯尽心尽力,必将赏赐无数。而左良玉也确实在自己辖区内,大败了不少农民起义军。

比如在南阳一带,左良玉就亲自率军与张献忠交手,将其击伤。这一役,左良玉大获全胜,士气大振。很快,他就成为了当世第一猛将,赫赫有名。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左良玉的骄横狂妄也开始暴露无遗。他开始目无君上,对朝廷的命令视而不见。左良玉固守南阳一带,拒绝调动。更有甚者,他还将手下士兵派往乡间,大肆搜刮掠夺,百姓苦不堪言。

有人戏言,左良玉已经成了南阳的"主子",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朝野上下,都在窃窃私语,说左良玉已经不听朝廷号令了。

明廷对此忧心忡忡,但又无可奈何。毕竟,左良玉手下麾下八十万大军,正是朝廷最后的王牌。朝廷不得不对左良玉姑息以待,生怕他一怒之下,就彻底反水。

为了收买左良玉的心意,明廷不断向他伸出橄榄枝。先是加封他为"平贼将军"、"太子少保"等头衔,随后又不断赏赐银两黄金,意图安抚他的心意。

可是,这一切都无法阻止左良玉的骄横跋扈。他已经彻底目中无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不必服从那些文官的号令。

有一次,明廷派督军杨嗣昌前去监督左良玉。杨嗣昌暗中拉拢左良玉的心腹,意图离间他们。左良玉得知后大怒,在下一场战役中,故意置杨嗣昌于不顾,导致杨嗣昌被张献忠击败,羞愧自杀。

从此,左良玉更加骄横跋扈,几乎成了一方霸主。对他的无理作为,明廷也只能含恨忍耐,因为需要他的兵力来镇压农民起义。百姓私下传言,左良玉已经可以和皇帝相比了。

就这样,一代名将渐渐堕落,不再是保家卫国的忠勇之师,而是成了一方霸主。他手握重兵,却对国家的存亡漠不关心。这一切,都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骄横跋扈,不听朝命

左良玉虽然屡建奇功,但随着权力和地位的增长,他也渐渐变得骄横跋扈,目无君上。他开始拒绝执行朝廷的调遣命令,固守一方,任由农民起义军在其他地区肆虐。

最初,朝廷对左良玉的无理作为还能容忍。毕竟,他手下麾下八十万精锐大军,正是平定农民起义的最后希望。朝廷生怕左良玉一怒之下彻底反水,所以只能对他姑息以待。

为了安抚左良玉,朝廷不断向他伸出橄榄枝。先是加封他为"平贼将军"、"太子少保"等虚衔,随后又赏赐他大量银两黄金,意图买他的心意。

可是,这一切都无法阻止左良玉的骄横跋扈。他已经彻底目中无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不必服从那些文官的号令。

有一次,朝廷派督军杨嗣昌前去监督左良玉。杨嗣昌暗中拉拢左良玉心腹,意图离间他们。左良玉得知后大怒,在下一场战役中故意置杨嗣昌于不顾,导致杨嗣昌被张献忠击败,最终羞愧自杀。

从此,左良玉更加骄横跋扈,几乎成了一方霸主。对他的无理作为,朝廷也只能含恨忍耐,因为需要他的兵力来镇压农民起义。百姓私下传言,左良玉已经可以和皇帝相比了。

就在这个时候,农民起义的形势日益严峻。李自成等起义军势如破竹,几乎席卷了大半个北方。左良玉虽然手握重兵,但也屡战屡败,节节败退。

到了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随即直指北京城下。明廷陷入空前危机,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这时,朝廷才意识到,左良玉手下八十万大军,是保卫王朝的最后希望。

于是,崇祯帝亲自下旨,封左良玉为"宁南伯",许诺丰厚赏赐,祈盼他能救援京师。朝野上下都在拭目以待,看这位当世第一猛将是否肯出兵救国。

然而,左良玉依旧我行我素,对朝廷的命令置之不理。他固守南阳一带,不紧不慢地等待朝廷的回应。与此同时,北京城已是金鼓齐鸣,敌军兵临城下。

城中军民或降或逃,士气彻底垮塌。不过半月,北京城就沦陷于李自成之手。崇祯帝死守皇城,最终自缢而亡。就这样,明朝一朝覆灭,江山易主。

与此同时,左良玉仍我行我素,对国家的存亡漠不关心。直到京城陷落的消息传来,他才恍然大悟,自己辜负了国家和人民。左良玉痛哭失声,悔恨不已。

然而,为时已晚。明朝已是强弩之末,左良玉这一辱国之举,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南明建立后,左良玉虽被封为侯爵,负责镇守长江一带,但他已心力交瘁,最终于1645年病故,一个辉煌的军事生涯就此落幕。

辱国之举,北京不救

时局日益危急,李自成等农民军势如破竹,几乎席卷了大半个北方。左良玉虽然手握重兵,但也屡战屡败,节节后退。

到了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随即直指北京城下。明廷陷入空前危机,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这时,朝廷才意识到,左良玉手下八十万大军,是保卫王朝的最后希望。

于是,崇祯帝亲自下旨,封左良玉为"宁南伯",许诺丰厚赏赐,祈盼他能救援京师。朝野上下都在拭目以待,看这位当世第一猛将是否肯出兵救国。

然而,左良玉依旧我行我素,对朝廷的命令置之不理。他固守南阳一带,不紧不慢地等待朝廷的回应。与此同时,北京城已是金鼓齐鸣,敌军兵临城下。

城中军民或降或逃,士气彻底垮塌。不过半月,北京城就沦陷于李自成之手。崇祯帝死守皇城,最终自缢而亡。就这样,明朝一朝覆灭,江山易主。

与此同时,左良玉仍我行我素,对国家的存亡漠不关心。直到京城陷落的消息传来,他才恍然大悟,自己辜负了国家和人民。左良玉痛哭失声,悔恨不已。

然而,为时已晚。明朝已是强弩之末,左良玉这一辱国之举,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南明建立后,左良玉虽被封为侯爵,负责镇守长江一带,但他已心力交瘁,最终于1645年病故,一个辉煌的军事生涯就此落幕。

当年,左良玉手握八十万大军,号令天下,是明朝的最后希望。可是,他却在关键时刻独善其身,对国家的存亡置之不理。

崇祯帝数次求救,左良玉置若罔闻。直到北京沦陷,明朝覆灭,他才痛哭流涕,悔不当初。这一辱国之举,无疑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时,朝野上下都在拭目以待,看这位当世第一猛将是否肯出兵救国。可惜,左良玉却我行我素,固守南阳一带,不紧不慢地等待朝廷的回应。

与此同时,北京城已是金鼓齐鸣,敌军兵临城下。城中军民或降或逃,士气彻底垮塌。不过半月,北京城就沦陷于李自成之手。

崇祯帝死守皇城,最终自缢而亡。就这样,明朝一朝覆灭,江山易主。左良玉这一辱国之举,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时,朝廷对左良玉是又依赖又忌惮。一方面,他手下麾下八十万精锐大军,正是平定农民起义的最后希望。另一方面,左良玉骄横跋扈,目无君上,朝廷也无可奈何。

为了安抚左良玉,朝廷不断向他伸出橄榄枝。先是加封他为"平贼将军"、"太子少保"等虚衔,随后又赏赐他大量银两黄金,意图买他的心意。

可是,这一切都无法阻止左良玉的骄横跋扈。他已经彻底目中无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不必服从那些文官的号令。

就在这个时候,农民起义的形势日益严峻。李自成等起义军势如破竹,几乎席卷了大半个北方。左良玉虽然手握重兵,但也屡战屡败,节节败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崇祯   泽州   北京城   明朝   起义军   农民起义   骄横   叔父   重兵   跋扈   亡国   朝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