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去世后,朝廷命人清点遗产,发现房产9处,白银两万五千两

左宗棠,一个在晚清腥风血雨中屹立不倒的传奇人物。他出身书香门第,最终却成为挺身而出的民族英雄。然而,当这位功勋卓著的重臣离世,他的遗产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区区九处房产,两万五千两白银,这就是堂堂军机大臣毕生的积蓄?莫非俸禄如此菲薄,还是另有隐情?左宗棠到底是如何积累这笔遗产的?他的一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坎坷?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少年志气高,誓言复兴志

左宗棠,原名左秉钧,1812年11月10日出生于湖南长沙朱门绍武的书香世家。他的父亲左观澜是个读书人,曾在地方上担任过小官,家境虽然不算富裕,但也耕读传家,勤俭持家。

左宗棠自幼聪颖过人,过目不忘。他6岁开蒙,10岁能写文章,12岁即能写一手好字。左观澜见儿子天资聪颖,抱负远大,便亲自教导他读书习文,希望他将来能光宗耀祖,建功立业。

然而,左宗棠虽然才华横溢,却也是个桀骜不驯、我行我素的少年。他性情刚烈,言辞犀利,常常与人争辩,甚至与师长顶撞,让家人和老师都颇为头疼。左观澜只得耐心开导,希望儿子能改掉这些毛病。

转折出现在左宗棠15岁那年。这一年,他在长沙府试中夺得亚军,一举成名。老师们这才发现,原来这个平日里爱与人争辩的少年,竟有如此过人的才华!大家纷纷称赞他前途无量,必成大器。

左宗棠自己也深感惭愧,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改掉骄傲自负的毛病,谦虚谨慎,勤学苦练,以期将来建功立业,不负众望。为了时刻警醒自己,他特意写下"涵养需用敬"五个大字,挂在书房正中,每日凝视。

此后数年,左宗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学问大进。同时他谦逊有礼,不再与人争强好胜。很快,他在湖南学界崭露头角,成为冉冉升起的新星。

然而,命运却和左宗棠开了个大玩笑。就在他20岁中举,前程似锦的时候,不幸接连遭遇了父母离世的打击。一时间,左宗棠成了孤儿,家道也因此中落。他不得不放下书本,操持家务,还要履行父亲生前与好友周系舆定下的婚约,迎娶周家女儿周氏为妻。

面对人生的重创和家庭的变故,左宗棠并没有消沉,反而愈挫愈勇,变得更加坚韧刚毅。他白天操持家务,晚上仍然刻苦攻读,发奋图强。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立下的誓言,处处谦逊谨慎,虚心向人学习。

在周系舆的引荐下,左宗棠结识了当时名噪一时的大学者陶澍。陶澍见左宗棠才华出众,又谦逊好学,十分欣赏,收他为徒,亲自教导。在陶澍的悉心指点下,左宗棠的学问更上一层楼,文章写作也日臻成熟。陶澍常常称赞他是百年难遇的奇才,鼓励他刻苦学习,将来定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就这样,在陶澍、周系舆等贵人的提携下,左宗棠渐渐在湖南学界崭露头角,声名鹊起。同时,他也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畅叙报国之志。

然而,科举仕途的道路却并不平坦。左宗棠从20岁到28岁,先后三次参加乡试,却都铩羽而归,这不禁让他感到万分沮丧。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勤奋刻苦,发奋图强。

功夫不负有心人。1840年,左宗棠第四次参加乡试,终于金榜题名,高中解元。消息传来,亲朋好友无不为之欢欣鼓舞,纷纷前来道贺。

然而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左宗棠在榜首题名的同时,竟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来之不易的功名!原来,就在这一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的铁蹄践踏了神州大地。左宗棠见此情景,心如刀绞,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匡扶社稷,救民于水火。

于是,左宗棠毅然南下广东,投身于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他白天上街宣讲,晚上伏案疾书,写下了大量檄文,号召民众抵制鸦片,驱逐洋人。很快,他就成为禁烟运动中的一员猛将。

就这样,左宗棠放弃了高官厚禄,毅然投身于救国图存的洪流中。这一去,就是整整八年。八年间,他转战南北,身先士卒,为禁烟运动和抗击侵略立下了汗马功劳。

1848年,左宗棠从广东返回湖南,适逢家乡遭遇大旱,饥民遍野。他二话不说,拿出全部积蓄,四处募捐,设粥厂,赈济灾民。他昼夜操劳,几乎累倒在粥厂中。

就是在这一年,左宗棠的好友、大学者魏源病逝。临终前,魏源将左宗棠召至榻前,嘱咐他一定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以期将来能够建功立业,匡扶社稷。同时,魏源还将毕生心血所著的《圣武记》赠与左宗棠,希望他能从中汲取智慧,将来为国效力。

左宗棠听罢魏源的遗言,泪如雨下,他握着魏源的手,语气坚定地说:"魏老放心,学生今生今世,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自此,左宗棠更加刻苦学习,矢志报国。他常常通宵达旦,伏案疾书,写下了大量的奏疏和文章,剖析时局,建言献策。很快,他就以才华和见识享誉湖湘,成为士林领袖。

结识志同道合,立下救国大志

1850年,38岁的左宗棠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在广东结识了大学者林则徐,从此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彼时,林则徐已经是名满天下的民族英雄。他在虎门销烟的壮举,震撼了中外,唤醒了无数国人。左宗棠对林则徐早有仰慕之情,此次见面,更是如见知音,一见如故。

林则徐见左宗棠才华横溢,胸怀大志,十分欣赏。他详细询问了左宗棠的学识和见解,越听越是喜欢,连连称赞道:"左兄不仅才华出众,而且胸怀坦荡,气度不凡,真乃国之栋梁,民之脊梁也!"

左宗棠听了林则徐的称赞,心中十分激动。他对林则徐说:"林先生乃当世之豪杰,先生的爱国之心,万古流芳。宗棠不才,唯有刻苦学习,以期他日能为国效力,不负先生厚望。"

林则徐闻言大喜,拉着左宗棠的手说:"左兄此言差矣。以左兄之才,将来必能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我辈虽生不逢时,但亦当尽绵薄之力,为国分忧,为民除害。左兄以为然否?"

左宗棠连连点头,说:"先生之言,宗棠铭记在心。宗棠今生今世,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绝不辜负先生期望!"

自此,左宗棠和林则徐成为了莫逆之交。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畅叙报国之志。在林则徐的悉心指点下,左宗棠的见识和胸襟更加开阔,爱国之心愈加坚定。

然而,命运再次和左宗棠开了一个玩笑。1850年,正值左宗棠和林则徐相识不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席卷大江南北。朝廷一时间风雨飘摇,山河破碎。

面对国家存亡和民族危机,左宗棠没有丝毫犹豫。他对林则徐说:"先生,国家危在旦夕,民族危在旦夕。宗棠虽不才,愿尽绵薄之力,为国效死,为民除害!"

林则徐闻言大喜,说:"左兄此言,正合我意。以左兄之才,必能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我虽年事已高,不能亲赴战场,但愿尽绵薄之力,为左兄助一臂之力。"

就这样,在林则徐的鼎力相助下,左宗棠毅然投笔从戎,率领乡勇,浴血奋战在太平军的铁骑之下。从1851年到1864年,整整13年,左宗棠马不停蹄,转战千里,为平定太平军、收复国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太平军的铁骑虽然被击溃,但列强的铁蹄却没有停止对中国的践踏。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洗劫京城。

左宗棠闻讯大怒,他给林则徐写信说:"先生,国土沦丧,圆明园被毁,京城饱受蹂躏,此仇不共戴天!宗棠誓死不与列强言和,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林则徐闻言潸然泪下,他给左宗棠回信说:"左兄之言,振聋发聩,令人热血沸腾。只是,列强虽然可恨,但我大清积贫积弱,国力不支,恐怕一时难以对抗列强。眼下当务之急,是练兵强将,富国强兵,以图他日雪耻。"

左宗棠接到林则徐的回信,连连点头。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广泛涉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为他日抗击列强、收复国土做好准备。

就是在这个时期,左宗棠先后写下了《豫州兵志》、《剿捻纪略》等军事著作,系统总结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经验教训,为日后平定国内动乱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他还广泛涉猎西方先进科技,努力学习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为他日建功立业做好准备。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终于被平定。然而,左宗棠并没有就此止步。他知道,列强的铁蹄仍在中国土地上肆虐,国家的危机远未解除。

1865年,左宗棠又一次给林则徐写信,信中说:"先生,太平军虽平,但列强之心不死。国之将亡,在于积贫积弱。欲图自强,在于富国强兵。宗棠誓言,今生今世,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雪耻,为民除害!"

林则徐闻言大喜,他给左宗棠回信说:"左兄之言,可谓先见之明,高瞻远瞩。以左兄之才,必能为国效力,为民造福。只是,富国强兵,谈何容易?当务之急,是广开民智,兴利除弊,以图自强。左兄以为然否?"

左宗棠接到林则徐的回信,连连点头。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广开民智,兴利除弊,为富国强兵奠定基础。

就这样,在林则徐的悉心指点下,左宗棠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转型。从一个军事将领,到一个政治家、经济学家,左宗棠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次蜕变。

在此后的日子里,左宗棠先后出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两广总督等重要职务。他大刀阔斧,革故鼎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在政治上,左宗棠力排众议,推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在经济上,他兴修水利,开发矿产,发展实业,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在军事上,他练兵强将,整饬军纪,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左宗棠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那股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爱国情怀。他常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国为民,死而后已。"

用兵如神,收复新疆展雄才

1871年,左宗棠已经59岁高龄,按理说,这个年纪本该在家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了。但他心中的报国之志,却从未泯灭。

这一年,新疆陷入动乱,阿古柏率领的叛军攻陷了天山南北,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朝廷下令平叛,左宗棠作为当时的陕甘总督,被委以重任。

面对这场异常艰难的战争,左宗棠没有丝毫犹豫。他立即召集幕僚,日夜筹划,制定了一系列作战方案。同时,他还广招人才,网罗了一大批军事将领和谋士,为收复新疆做好了充分准备。

然而,出师不利。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后,连遭挫折。叛军屡屡得手,清军伤亡惨重。一时间,军心动摇,士气低落。

左宗棠却没有气馁。他冷静分析了战局,认为清军之所以屡战屡败,是因为没有掌握制敌机先,没有找到叛军的弱点。于是,他决定改变策略,以守为攻,以逸待劳。

左宗棠下令清军退守要塞,坚壁清野,断绝叛军的给养。同时,他还派出斥候,深入敌后,刺探军情,寻找叛军的弱点。

果然,在左宗棠的精心部署下,叛军很快就陷入了困境。他们粮草不济,士气低落,内部矛盾重重。左宗棠抓住时机,下令清军发起反攻。

这一仗,清军大获全胜。叛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阿古柏也不得不仓皇逃窜,最终被俘。

左宗棠率军进入迪化(今乌鲁木齐),受到了当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夹道欢呼,向左宗棠献上哈达,感谢他的拯救之恩。

然而,左宗棠并没有就此止步。他知道,新疆虽然收复,但局势仍然动荡不安。俄国虎视眈眈,随时可能趁火打劫。要想彻底稳定新疆,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于是,左宗棠开始了新疆的重建工作。他修筑城防,整顿吏治,安抚民心。同时,他还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促进民族团结,改善人民生活。

在左宗棠的治理下,新疆很快就恢复了元气。农业生产有了起色,商贸往来日益频繁,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关系空前和谐。

然而,左宗棠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审时度势,认为新疆只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于是,他向朝廷上书,建议将新疆建省。

这一建议,在当时是非常大胆和超前的。新疆地处边陲,民风彪悍,历来都是羁縻之地,从未设过省。而且,新疆刚刚平定,局势尚未完全稳定,贸然建省,风险很大。

但左宗棠却坚持己见。他反复向朝廷陈述利弊,终于说服了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1884年,朝廷正式下旨,将新疆建省,任命左宗棠为首任新疆巡抚。

左宗棠兴高采烈地赴任了。他一到新疆,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建设工作。他修筑道路,开凿水利,兴办学校,发展实业。同时,他还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求贤若渴,网罗人才。

在左宗棠的治理下,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落后闭塞的边陲之地,一跃成为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新兴省份。

然而,左宗棠并没有就此止步。他知道,新疆虽然暂时安定,但俄国的野心却从未消减。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威胁新疆的安全。

于是,左宗棠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他加强了对俄外交,力图通过谈判的方式,化解两国之间的矛盾。同时,他还大力发展军事,加强边防,以防止俄国的入侵。

在左宗棠的治理下,新疆的面貌焕然一新。从一个动荡不安的边陲之地,一跃成为了一个安定繁荣的新兴省份。这一切,都是左宗棠用兵如神、治理有方的结果。

然而,让左宗棠没有想到的是,他在新疆的改革,竟然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一些守旧派大臣认为,左宗棠在新疆搞的是"洋务",是在效仿西方,有悖于传统。他们纷纷上书弹劾,要求罢免左宗棠的职务。

面对这些流言蜚语,左宗棠并没有动摇。他坚信自己的改革是正确的,是大势所趋。他继续坚持己见,力排众议,推进改革。

最终,事实证明了左宗棠的正确。他在新疆的改革,不仅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而且促进了民族团结,推动了社会进步。他的功绩,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誉。

1882年,左宗棠卸任新疆巡抚,调任两江总督。临行前,新疆各族人民纷纷前来送行,依依不舍。他们说,左宗棠是新疆的再造之恩人,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大恩人。

左宗棠却谦逊地说,新疆的安定繁荣,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他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而已。他勉励大家要继续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离开新疆后,左宗棠并没有忘记这片土地。他时刻关注着新疆的发展,为新疆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直到去世,他还在为新疆的前途而殚精竭虑。

左宗棠在新疆的8年,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用兵如神,收复了新疆,平定了叛乱。他治理有方,建设了新疆,促进了民族团结。他的功绩,永载史册,他的精神,永垂青史。

悲天悯人,慷慨解囊济贫扶弱

左宗棠一生戎马倥偬,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然而,他不仅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更是一个悲天悯人、心系百姓疾苦的仁人志士。

早在左宗棠还是一个普通的知县时,他就已经展现出了他的为民情怀。那一年,他所在的县城遭遇了严重的旱灾,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面对这场灾难,左宗棠没有袖手旁观。他立即动用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四处募捐,设立粥厂,赈济灾民。同时,他还带领属下深入灾区,察看民情,安抚百姓。

在左宗棠的努力下,灾区的情况很快就得到了缓解。百姓们纷纷向他道谢,称赞他是一个真正的好官。

然而,左宗棠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知道,单靠施舍和救济,只能解决一时之需,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贫困状况。要想真正帮助百姓脱贫致富,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于是,左宗棠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他鼓励百姓发展农业生产,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同时,他还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鼓励百姓创业致富。

在左宗棠的努力下,当地的经济很快就有了起色。百姓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左宗棠也因此获得了"民贵神"的美誉。

左宗棠对百姓的关爱,不仅体现在他的施政上,更体现在他的言行上。他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把百姓的冷暖安危,时刻放在心上。

有一次,左宗棠在视察灾区时,看到一个饥寒交迫的老人瑟瑟发抖地躺在路边。左宗棠立即脱下自己的大氅,披在老人身上,并嘱咐随从把老人送到粥厂,好生照料。

还有一次,左宗棠在巡视街市时,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孩童在街头乞讨。左宗棠上前询问,得知孩童的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左宗棠当即决定收养这个孩童,并资助他读书,改变命运。

类似的事情,在左宗棠的一生中还有很多。他常常说,百姓疾苦,就是我的疾苦。他把百姓的冷暖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

然而,让左宗棠最为痛心的,是那些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每当看到那些妇孺老弱,颠沛流离,他都会感到万分悲痛。

于是,左宗棠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的全力,帮助这些难民重建家园。他四处募捐,设立难民营,为难民提供食宿。同时,他还动员当地百姓,为难民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自力更生。

在左宗棠的努力下,那些流离失所的难民终于有了一个安身之所。他们纷纷向左宗棠表示感谢,称赞他是一个真正的大善人。

左宗棠对百姓的关爱,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上,更体现在他的家风上。他常常教育子女,要心系百姓疾苦,要为民造福。

左宗棠的长子左秉钧,就是一个秉承父志、心系百姓的好官。他曾经在一次赈灾中,捐出了自己全部的家产,救助灾民。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说,这是父亲教导我的,我们左家的家风,就是心系百姓疾苦,为民造福。

左宗棠的次子左秉巩,也是一个非常善良正直的人。他曾经在一次巡视中,发现一个贫苦的老妇人,独自一人在山洞里生活。左秉巩立即派人将老妇人接到自己家中,悉心照料。

左宗棠的女儿左梦兰,也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她常常走访贫苦百姓,为他们送去食物和衣物。有一次,她甚至把自己的嫁妆都捐了出去,救助灾民。

在左宗棠的影响下,他的子女都成为了一个个心系百姓疾苦、为民造福的好官。左宗棠常常说,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我的子女都能继承我的衣钵,为民造福。

左宗棠对百姓的关爱,不仅影响了他的子女,也影响了他的幕僚和属下。在左宗棠的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心系百姓疾苦、为民造福的好官。

比如,左宗棠的得力助手陶模,就是一个非常关心百姓疾苦的清官。他曾经在一次赈灾中,捐出了自己全部的俸禄,救助灾民。

再比如,左宗棠的另一个助手刘秉璋,也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他曾经在一次巡视中,看到一个贫苦的孩童,独自一人在街头乞讨。刘秉璋立即将孩童接到自己家中,悉心抚养。

在左宗棠的影响下,这些幕僚和属下都成为了一个个心系百姓疾苦、为民造福的好官。他们和左宗棠一起,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尽忠诚。

左宗棠对百姓的关爱,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上,更体现在他的政绩上。他在位期间,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促进商贸,为百姓谋福利。

据统计,左宗棠在位期间,先后兴修水利工程数十处,开垦荒地数万亩,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商贸繁荣。在他的治理下,当地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左宗棠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在位期间,兴办了大量的学校,提倡兴学育才。他常说,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民族的振兴奠定基础。

在左宗棠的努力下,当地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左宗棠在位期间,先后兴办学校数百所,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尾

左宗棠的一生,是一部感天动地的为民情怀。他的言行,他的家风,他的政绩,无不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关爱和责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什么是心系百姓疾苦,为民造福。

左宗棠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我们要像他一样,心系百姓疾苦,为民造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左宗棠的期望,不负人民的重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太平军   朝廷   叛军   建功立业   灾民   鞠躬尽瘁   疾苦   列强   新疆   遗产   百姓   发现   房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