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奸”勾结外鬼!瓦解5个民族品牌,导致每年损失上千亿!

本文信息来源:中国食品工业杂志——曾被外资收购的国产饮料,现在怎么样了?

中华牙膏、北冰洋汽水、银鹭、太子奶……随着这些熟知的民族品牌淡出视野,让我们有了一种“国货不如进口货”的错觉。

但实际上,这些曾经引以为豪的民族品牌之所以沦落至此,罪魁祸首就是一些祸国殃民的"内奸"分子。

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与外资勾结,不惜出卖民族利益,和外鬼一同对付自家的民族企业,毫不顾及民族品牌的生死存亡。

这些受邀而来的外资企业,嘴上打着“合作共赢”的幌子,实际却做着“打压”这些民族品牌的算盘。

太子奶惨案

八九十年代,太子奶可谓是乳酸菌饮料行业的"龙头老大"。

凭借创始人李途纯对产品品质的执着追求,太子奶一跃占领了国内乳酸菌饮料76%的市场占有率。

到2007年,太子奶的年销售额更是突破了30亿元大关!

然而,就在这一切看似一帆风顺之时,太子奶却遭遇了滑铁卢。

2007年,当时的太子奶为筹备上市,先后向多家外资银行借贷约7300万美元。不料次年国内就爆发了"三聚氰胺"事件。

虽然太子奶并未使用"三聚氰胺",但国内奶制品都因为舆论冲击销量骤然剧减,太子奶也不例外。

面对如此危机,换任何一家正常的银行都会主动支持太子奶渡过难关。

但偏偏这个节骨眼,正中了这些外资银行的下怀。

2008年,英联、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三大债权银行当机立断,逼迫李途纯提前还债,太子奶资金链也因此断裂。

更令人发指的是,一些曾经“眼红”太子奶的企业,和外鬼一起同流合污,当起了“内奸”。

以凌娅和文迪波夫妇为首的“高科集团”,不仅私自替太子奶拒绝了3000万的增援资金,还逼迫李途纯交出企业股份和商标权。

在遭到拒绝后,凌娅动用权力,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将创始人李途纯捕入狱。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太子奶遭受了无休止的打击:公司被掌控,创始人被软禁,产品被全面下架....

一夜之间,这个一个年销售30多亿的乳制品巨头,就这样被外资和"内奸"分子联手瓦解了。

更让人痛心疾首的是,李途纯入狱后,李途纯的母亲因为悲痛哭瞎双眼、妹妹也因打击中风、弟弟也承受不住打击瘫痪。舅舅也因为不愿意配合凌娅等人陷害李途纯,被逼自杀。

好好地一家人,也因“内奸”的陷害支离破碎。

北冰洋被雪藏案

提起北冰洋,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那雪山白熊的卡通形象,曾是上世纪60年代无数人的记忆。

北冰洋的前身是1936年创立的北平制冰厂,新中国成立后被收归国有,并在1951年正式注册了以雪山白熊为吉祥物的标志性商标。

从那时起,北冰洋便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大街小巷。因为1毛钱一瓶的亲民价格,深受底层民众的喜爱。

巅峰时期,北冰洋的日产量高达84万瓶,供不应求,可谓风光无限。

这时论谁也想不到,北冰洋会被“资本”打压到销声匿迹。

1981年,可口可乐正式入华,百事可乐不久后也随之跟进,开启给国内汽水市场“洗牌”。

1994年,百事可乐以"提升技术管理、升级设备"为由,诱骗北冰洋等七大民族汽水企业签署了"中外合资"协议。

然而,就在北冰洋满怀诚意的将商标权转入合资公司的时候,百事可乐却反过来将其狠狠"雪藏"了15年!

在被"雪藏"期间,百事可乐利用北冰洋的销售渠道,疯狂推广旗下的汽水产品,形成了"两可乐水淹七军"的惨况。

北冰洋为何被资本家盯上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的贪婪。

作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汽水企业,北冰洋实在是块太过香甜的"肥肉",百事可乐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凭借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模式,他们以"渐进式掌控"的方式,慢慢蚕食北冰洋的市场份额,最终让北冰洋走向没落。

可以说,北冰洋的衰落正是外资在中国横行霸道的一个縮影。作为曾经的民族品牌之光,面对外资的无情打压,北冰洋真是拼尽全力,仍难逃一死。

直到2011年,它才得以喘息,夺回被"雪藏"15年的商标专用权,再次回到大众视野。

银鹭被瓮中捉鳖

“银鹭,把爱带回家。”

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童年最常听到的广告词。

银鹭前身是1985年创立的一家罐头厂,其创始人陈清水几经辛勤耕耘,才终于将银鹭打造成了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直至2010年,银鹭的年销售额已突破50亿大关,成为饮料及罐头界的佼佼者。

谁料就在这个高峰时期,瑞士的雀巢公司却打起了银鹭的算盘。

2011年,雀巢以合资的名义,斥资15亿购入了银鹭60%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

陈清水当时本意是想通过合作,来借鉴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但未曾料到,正是他这一决定让银鹭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一开始,雀巢不仅没有给银鹭输送先进设备,也没有为银鹭计划未来的跑道,只是拿着银鹭在华的影响力,疯狂在国内捞金。

几年后,随着银鹭的管理模式落伍,雀巢便彻底放弃了对银鹭品牌的培育计划。

直到2020年,雀巢为了压榨银鹭最后一点油水,干脆将已被掏空的银鹭,以10亿美元的低价贱卖出去。

陈清水不忍心看自己曾经的心血付之东流,于是再次买下银鹭。

但是已经被雀巢肆意"蚕食"、荒废多年了10年的银鹭,恐怕却也难东山再起。

中华牙膏没落的内幕

1954年诞生于上海的中华牙膏,很快就成为了当年家喻户晓的国货品牌,一度占有90%的国内市场份额。产品不仅价格实惠,而且功效显著,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与喜爱。

然而,就在1994年,西方跨国公司联合利华,为了在华扩张市场,他们将目光瞄准了中华牙膏这块“肥肉”。

起初,联合利华也是打着"带来新技术、新管理理念"的幌子,投资占股中华牙膏。

随后,他们暗中操纵手段,悄然扩大在中华牙膏的控股比例,最终将其彻底变为"外资品牌"。

这期间,联合利华充分利用了中华牙膏的品牌影响力,在赚取暴利的同时,却又进行产品同质化,使中华牙膏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大幅下滑。

就这样,曾经家喻户晓的中华牙膏,在外资的操控下,节节败退,品牌知名度越来越低,并最终被其他品牌远远抛离。

这样的案例,在国货界可谓家常便饭。金丝猴奶糖、熊猫洗衣粉等昔日风光品牌,同样夭折在外资的手里。

冰山之下

金丝猴曾是和大白兔并驾齐驱的明星奶糖,与"三粒就是一杯牛奶"的金句世人皆知。

然而自2014年被美国公司好时收购后,金丝猴的产品线就原地踏步,品质逐步下滑,最终以区区2亿元的价格被贱卖。

至于熊猫洗衣粉的覆辙更是可歌可泣。这款老字号洗衣粉在20世纪曾蒸蒸日上,当时业已位居行业前列。

直到被宝洁盯上,看似被"大鱼"吞下后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结果却是被内部资源挤兵和持续加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只能让渡给北京日化二厂,烟消云散。

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民族品牌,到底为何会成为外资炒作牟利的道具呢?

回望上世纪70、80年代,那是中国民族品牌的巅峰时刻。

那个年代,国产品牌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就连国际市场也小有分量。

然而改革开放后,外资品牌蜂拥而至,“洋气”、“国际”的营销攻势迅速蚕食了国产品牌的市场。

一些短视近利的人开始看走眼了。面对外资金钱的诱惑,他们轻率地出卖自己手中的品牌资产,引狼入室;

还有一部人,则暗地勾结外资,为了眼前的小恩小惠,与外资合谋对付自己的民族企业。

就这样,一个个民族品牌在"内奸"的推动下,出卖给了外资。

这些外资从来不安好心,他们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先伪装出一副"合作伙伴"的嘴脸,承诺要为民族品牌注入新鲜血液。

可是,它们除了暗地榨取品牌价值,根本没有兑现过"管理和技术输送"的诺言。

时间一长,原本前途一片光明的民族品牌,就被外资们肆意剥削、无情抛弃。

前车可鉴,民族品牌的没落不只是外资的,更是蓝图从业者多年心血的白白浪费。

有多少个像李途纯那样的良心企业家,被“自己人”所害,被迫将自己的心血拱手让外、化作乌有?

身为国人,我们有责任敲响这个民族品牌的警钟,呼吁全社会高度重视!

唯有团结一致,驱逐"内奸"分子,遏制外资掠夺和文化入侵,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工业根基才能真正得以重振。

如今,国产品牌重新站在风口浪尖。随着民族品牌重塑信心,迎来发展的春天。

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捍卫国货尊严,祛除流毒,让民族工业在新时代重现生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内奸   北冰洋   雀巢   百事可乐   民族   品牌   中华   牙膏   外资   损失   太子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