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为李佳前鸣不平,全文没有侮辱,要听当事人申辩,网友怒了

一张试卷,引发了全社会的愤怒。

这不是一份普通的试卷,而是一道极具争议的阅读理解题目。题目名为《杜鹃花落》,讲述的是一位日军大佐在抗日战争中的所见所闻。一时间,整个社会沸腾了,舆论哗然。

在此风波中,著名评论家胡锡进发声为涉事校长李佳前鸣不平,称文章并无侮辱之处,呼吁听取当事人的申辩。然而,他的言论却遭到网友的强烈反弹和指责。一时间,双方争执不下,场面一度相当激烈。

到底是谁对谁错?我们还是回到事件的起因。

悲剧的导火索

一切肇始于河南安阳一所初中的一张语文试卷。该试卷中包含一篇名为《杜鹃花落》的阅读理解文章,文中从一位日军大佐的视角,描写了他在抗战期间与八路军的遭遇战。

文章一出,立即在当地引发强烈不满和愤怒。太多人觉得,从日军视角书写抗日战争,用日本人的眼光审视英勇的八路军,简直就是对曾经浴血奋战的先烈的莫大侮辱。

经查,该文章的作者正是当地一所中学的校长李佳前。一时间,李佳前成为众矢之的,被骂作"卖国贼"。最终,当地教育部门经调查后,决定免去其校长职务,并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但就在众人一片喝彻之声中,一位大家熟悉的人物——著名评论家胡锡进站了出来,为李佳前的创作道出了另一种声音。

胡锡进的"独特"观点

他首先表示理解大众的愤怒,认为《杜鹃花落》确实存在日本式视角的问题。但他认为,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作者的创作手法并非不可理解。

胡锡进解释说,作为一名校长而非专业作家,李佳前很可能是出于探索创作的需要,採用了打破常规的手法。但由于他并非专业人士,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极大争议。

同时,胡锡进也质疑,新都区教育局将这样一篇具有争议性的文章列为考题,其中的考量是否得当?他对此表示不解。

对于官方对李佳前的处理,胡锡进则呼吁要保持客观公正。他说,决不能因为文章产生的社会影响而先入为主,还是要听取当事人的申辩,把申辩内容公之于众,方能全面了解事件真相。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胡锡进竟然在文中表示,他读后觉得《杜鹃花落》并未真正侮辱八路军,反而还有意突出了八路军英勇作战的一面。

胡锡进说,文中提及八路军纪律严明、战斗到底、甚至都不以俘虏的儿童作为人质,无疑都是在褒扬八路军的英勇事迹。所以他觉得绝无侮辱之处。

针对大众对文章产生"美化日军"的感受,胡锡进则表示,这是创作手法问题,应由专业人士来鉴定。他重申自己的立场:一方面尊重大家的愤怒情绪,一方面期待听到专家、机构对此事的专业评判。

老胡就是这么"独特"

胡锡进这番言论,无疑又一次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网友纷纷痛骂胡锡进是"别有用心"、"狡辩"、"混淆视听"、"包庇错误"。

有人嘲讽说:"老胡看问题的角度一贯如此独特,只可惜这种独特往往被普通人无法理解。"

也有人指出:"老胡明摆着是在把一个严重的立场、路线问题,引导到艺术创作上去,其心可诛。"

还有人直斥胡锡进是"当有涉日新闻时,一定要说出'客观''包容'等狡辩之词的人"。

总之,网友们纷纷怒斥胡锡进,认为他的论述无非是在尽量放松《杜鹃花落》的问题性,掩盖事件的严重性,为错误的言论开脱。

毕竟,任何事情都有其深层原因,都值得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然而,胡锡进的论点显然已经严重偏离了是非轨道。

从一个校长的角度来审视问题,让我们暂时不去评判李佳前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和目的。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理应懂得为人师表的分寸,明白自己所承载的是什么样的责任。

将一篇存在明显问题的作品编入考卷,用之于千千万万的学子,这本身就是一种失德。而更重要的是,《杜鹃花落》确实存在着极大的观念问题,它否定了曾经抗日先烈的伟大历史功绩。

就算是艺术创作,它也触犯了一个民族最基本的底线。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历史,铭记它的意义并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本身,更在于警示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先的重大牺牲,永远不要遗忘侵略者的暴行。

可是,《杜鹃花落》偏偏从侵略者的视角出发,让我们以一种被同化、被遗忘英雄们功勋的方式来思考战争,这自然会引发全民的愤慨和不满。归根结底,这并不是一个艺术家无心之过,而是一个对历史的曲解和亵渎。

胡锡进显然已经看走了眼。他试图将《杜鹃花落》仅仅等同于一个创作手法上的失误,这是对事件本质的无视。更糟的是,他竟然还极力开脱文章无过错,真可谓是为错误的言论辩护到底。

在这件事上,我无法认同胡锡进的任何论点。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批评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民族尊严的大是大非问题。我们当然要有包容心胸,但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决不能有任何痊讷和妥协。

对错在先,理还须在后。任何一个公众人物,都不应试图为这种伤风败俗之事开脱和狡辩。我认为,适可而止、引咎自责,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现在,官方已经对当事人作出处理。我们是否还应当追根究底,从事件缘起和发展的全过程解开谜团?这自有专业机构来评判。但不管如何,我相信绝大多数民众的良知和是非分明的品德,都将在此事上有公允的认识。

那些意图混淆是非、徇私枉曲的"独特"观点,从一开始就没有存在的资格。期待我们的社会能在这种原则问题上保持高度的清醒,以符合人民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态度来塑造一个充满正气的精神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侮辱   抗日战争   鸣不平   日军   杜鹃   当事人   视角   手法   校长   独特   网友   全文   专业   文章   胡锡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