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迁了那么多都城,为什么只有“郢都”成为楚人的精神象征?

提起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们大抵会联想到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屈原的这一首《九章·哀郢》唱尽了战乱中楚人的愤懑和悲伤。其中的“郢”就是楚国的都城。


但“郢”似乎不只是代表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更像是楚国人对首都的一种称呼,或者说是楚国人的精神首都。那么,楚国究竟有多少个“郢”呢?它们又分别位于何处呢?


历史上楚国到底有多少个首都,位置都在哪里,史学界说法不一。清代学者王鸣盛认为楚国共有五个都城,最初在丹阳,位于江南太平宁国二府交界;首次迁都的“郢都”在湖北荆州府江陵县;之后迁往“鄀都”,位于湖北襄阳府故乐县;再迁“陈都”,处于河南沉舟府怀宁县;最后迁至寿春,位于江南凤阳府寿州。另一位清代学者孙壁文还认为“丹阳”有两个,一个位于巴东县,一个位于枝江,所以“楚都有六”。而当代历史学家冯永轩则认为“楚都有十”, 即丹阳、漳沮、郢、鄀、鄢、西阳、鄂、陈、巨阳、寿春。此外,冯永轩还认为“郢为楚国都城的通称,凡楚都皆可加上一个字”,即“郢”是楚国都城的通称,可加于所有楚都前。目前出土楚简中“栽郢”“蓝郢”“鄂郢”等大量记载,让楚都研究变得更为复杂,“郢”也因此成为楚文化研究的关键部分。


玉镂雕龙形佩,战国,此器1977年于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墓为战国晚期的楚墓群,距楚国都城寿春仅20公里。来源/故宫博物院


而根据最新研究结果,“郢”似乎更接近“王邑”之意,《越绝书》将“郢”解读为“楚王治处”。因此,有学者认为“郢”并非特定某地,而是“楚都”统称。也有观点认为“郢”源于“浧”,《楚居》记载楚都人口多,不得不靠“疆浧”即填湖的方式来扩展城区居住地。而“疆浧”原来有水,所以字从水作“浧”;填湖后成为陆地,就从“阝”,写作“郢”,来作为楚国都城的代称。


近年来出土文献中也证实,“郢”是楚国王都的专用词,楚简或文献中与“郢”连称的地名,可解释为别都、重要城邑或楚王驻跸之地(驻跸之地是指皇帝或后妃出行时,途中暂停小住或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的地方。)。因此,“郢”字与“楚国”紧密关联。对于怀有“念祖之情”的楚人而言,一提到“郢”,便会想起楚国的种种,所以这个字成为楚人的精神首都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使楚国灭亡,分散各地的楚人也依然用“郢”来命名自己的居住地。


如此说来,那历史上的楚人为什么要频繁迁都呢?


“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姓,居丹阳。”


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考证探明了楚国的第一个首都在丹阳,但其具体位置却众说纷纭。关于古丹阳的位置,近代学术界有多种说法,如丹江源头、湖北省枝江、湖北省秭归县、湖北省南漳县、河南省淅川县等。而比较权威的说法,则是清代学者宋翔凤认定的丹淅说,他在《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一书中提到,周昭王时期楚人不断南迁,最终在丹江下游(今河南省淅川县境)的“丹、淅之会”建立新都。近年来,考古学界也有出土文物对这一说法提供了佐证。然而,丹阳只是楚国的第一个首都,在这之后,楚人是何时迁都到“郢”的呢?



人物龙凤帛画,战国时期,长31、宽22.5厘米,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来源/湖南省博物院


对于这个问题,史书的记载并不明确。关于“楚始都郢”的时间,文献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世本·世居篇》和《春秋释例》中所记载的楚武王始都郢,(《世本·世居篇》载“武王徙郢”;《春秋释例》载“武王居郢”)另一种是《史记·楚世家》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楚文王始都郢。(《史记·楚世家》载“文王熊赀立,始都郢”;《汉书·地理志》载“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


也就是说,到底是楚武王还是楚文王迁都到郢,至今仍然是学术界争议极大的话题。有学者认为郢就是丹阳,因为楚武王称王改制的措施之一就是将都城称为“郢”;也有学者认为楚武王时期已经开始迁都,直到文王时期才彻底完成,所以是楚文王迁都至“郢”。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历史书籍对楚国迁都的时间和具体位置记载混乱,《左传》《世本》《史记》《汉书》各有不同的说法。不过,幸运的是,通过对现代考古学出土的大量文物的考证,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从春秋初年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楚郢都的位置位于今纪南城,即湖北省荆州市一带。这是“郢”最初的位置,是楚国发展壮大的起点。


至于楚国为何要迁都到这里,一般认为是由于楚国崛起后对中原诸国采取守势,对南方诸部落采取攻势,楚人借周天子之命镇压夷越各族,先后灭掉贰、谷、绞、弦、黄、英、蒋、道、柏、房、轸、夔等国,大力拓展疆土,使楚国的疆域扩展到千里之外。为了更好地控制江汉地区,将首都迁至更符合其政治需求的郢,也是合乎情理的。事实上,郢能够作为楚都400多年,也证明了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战略决策。


纪南城遗址。来源/纪录片《看见纪南城》截图


随着楚国的日益强大,楚人的野心也逐渐膨胀,引发了周边国家的高度警惕。楚成王时期,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楚国更加强盛。楚成王广施仁德,与诸侯修好结盟,还派人向周天子进贡。周天子赏赐他祭肉,并嘱咐他:“镇守南方,平定夷越各族的动乱,不要侵犯中原各国。”之后,楚人进一步向南方发展,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然而,不久后楚国与齐国产生矛盾,双方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较量。在这场大博弈中,楚成王与齐桓公多次发生冲突,最终楚国后来居上,在齐桓公死后赢得了胜利。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企图称霸,楚成王讨伐忤逆不肖的宋襄公。楚军在泓水与宋军交战,射伤了企图称霸的宋襄公,击败宋军。宋襄公在此战中受伤而死,楚国军队威名大震。自此,楚国已具备与中原诸国抗衡的实力。



随着楚国实力的逐渐增强,其首都郢的发展也日益繁荣。郢不仅是楚国的政治中心,还是经济文化的中心。正如桓谭在《新论》中所记载:


“楚之郢都,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新而暮衣弊。”


这短短二十几个字,便描绘出了郢都的繁华景象。20世纪50年代后期,纪南城遗址被发现。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工作,楚国郢都的原貌逐渐被还原。根据考古成果,纪南城的规模在古代堪称大型繁华都市。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东周王城、鲁国都城、秦都雍、晋都绛,仅略小于齐都临淄、燕下都、赵都邯郸。



纪南城的位置。来源/纪录片《看见纪南城》截图


一些学者认为,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齐、燕、韩、赵等国的都城遗址规模,实际上是在楚国兴建都城之后形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楚郢都才是春秋时期周和各诸侯国中规模最大的都城。郢都的人口数量,目前尚无史书有详细记载,但根据学术界的推断,郢都兴盛时期的人口至少在 30万以上。



诸侯称雄形势图(公元前350年)。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


同时,楚人重视商业,郢都也是当时一座繁荣的商业城市。得益于郢都附近发达的水系,无数来自南北各地的商品都在郢都汇集,然后运往各地。《墨子·贵义》中记载,各国各地的商人来到楚国,在楚国的大道上贩卖货物,以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著名的鄂君启节铭文中所记载的鄂君府商水路和陆路的终点站都是郢都,由此可见郢都商业贸易的繁荣。此外,《左传》和《庄子》中也都记载郢都城内商贾云集,店铺众多。由于商业发达,楚国还出现了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使用的黄金货币:郢爱。


此外,大量诸子百家的竹简在遗址中不断出土,这表明作为楚国的文化中心,郢都的文化氛围必定十分浓厚,诸家学说并存,相互争鸣,其活跃程度想必不逊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同时,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反映出郢都教育的发达,因此称郢都是我国先秦时期南方文化的中心也不为过。


楚帛书。来源/湖南省博物院


郢都,这座拥有辉煌历史的都城,无疑给所有楚人留下了极深的精神印记,以至于楚人在提到自己的国家时,第一时间就会自豪地以“郢”来指代。


然而,世事无常,随着楚国和晋国矛盾的升级,引发了晋楚争霸,两国发生多次大战。晋国为了打击楚国,决定采取两面夹击的策略,与南方新兴的吴国结盟,使楚国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 506 年),周王的大臣参加了中原十八国诸侯在召陵的会盟,准备攻打楚国。而原属楚国的蔡、唐两国也自愿协助吴国攻打。孙武等人认为楚国已被完全孤立,实力也大大削弱,吴国于是与蔡、唐两国联合进攻,发动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的战略决战。吴楚之战决战开始后,吴军首先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带)击败了楚军主力,然后尾随追击,五战五胜,仅用10天就攻入了楚都郢都。这是郢都第一次被攻破,史书记载,吴军进入郢都后,纪律松弛,“君臣各分居于楚君臣之宫,各妻楚君臣之妻”。同时,吴军还焚毁了楚国的宗庙,搬走了楚国的宝器和典籍,使曾经繁荣一时的郢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铜鼻钮“连尹之鉩”鉨,战国·楚。来源/故宫博物院


不过,吴军最终也未能笑到最后。很快,楚大夫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秦国起初并未应允。但包胥站在秦王殿上,昼夜痛哭,七天七夜哀声不绝。秦哀公可怜他,说:


“楚王虽残暴,但有像这样的臣子,怎能不保存楚国呢?”


于是派遣大夫子蒲、子虎率战车五百辆援救楚国。在沂邑(今河南正阳县境)大败吴王弟夫概的军队。秦、楚联军灭掉了唐国(在今湖北随县西北唐城镇)。吴军在雍击败了楚国反攻的军队,而后秦军又击败吴军。吴军退守麇地(今湖北安陆)。楚将军薳延率领柏举的散兵,与楚国大夫子西在军祥(今湖北随县西)一同击溃了吴军。这年夏天,越国趁吴军在楚国,国内空虚的时机,发兵入侵吴国。吴王阖庐之弟夫概在沂邑战败后率军回国,自立为王。


吴王阖闾见国内发生变故,率领大军向东撤退,在公壻之谿被秦、楚联军击败。这一场大战使楚国损失惨重,仅都城郢都的景象便是:城外白骨如麻,城中宫阙半已残毁。后来,楚国立志报仇,出兵讨伐吴国,却被吴太子击败。与此同时,楚大夫子期率领讨伐吴国的陆军也在繁阳(今河南新蔡县北)被吴军打败。于是,楚国上下震动,君臣惶恐。为了躲避吴军的锋芒,楚昭王不得不将都城迁往鄀都,即今天湖北宜城东南部一带。迁都后,新都仍然被称为郢,以表示不忘旧都。这里作为楚国的都城,又发展了200多年。



彩绘漆鹿角镇墓兽,此种镇墓兽是除楚墓以外其它战国墓中不多见的特殊之物。来源/故宫博物院


不过经此一变,楚国的实力大为削弱,此后历代楚君虽试图重振雄风,但楚国周边的战略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秦国的崛起已势不可挡。尤其是楚怀王在位的二十余年间,楚国对外战争连吃败仗。而楚怀王伐秦战争的失败,更是对楚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汉中要地的失守,让楚国北部重镇宛(即申)失去天险,首都鄀郢也岌岌可危。很快秦再次伐楚,本就元气大伤的楚国经过数次大战后,就连楚怀王也客死于秦,楚国自此一蹶不振。继任的楚顷襄王又昏聩无能,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率军数万沿汉江东下,攻取沿岸重镇,夺取汉水流域丰饶的粮草以补给军需,出其不意地攻入了楚境。攻克邓、鄢城后,白起休整部队,补充兵员和物资,并于次年再次进攻,一举攻占楚国都城。据记载,白起此次做得比吴军更为彻底,不仅捣毁楚国宗庙,焚烧楚国先王陵墓,屠杀当地百姓,还在故址东南处修建城池设置郡县,称为郢城,彻底断了楚国的根基。随着都城再次被攻陷,楚顷襄王不得不退守陈地(今河南淮阳一带)重建首都。


楚武王影视形象。来源/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截图


然而,历史已不再给楚国更多机会。在秦国一轮又一轮的进攻下,楚国不得不频繁迁都。公元前253年,在秦军的威胁下,楚考烈王从陈地迁都到巨阳(今安徽阜阳北一带)。仅仅10多年后,公元前241年,为了继续躲避秦军锋芒,楚考烈王又将都城从巨阳迁都到寿春,即今安徽寿县一带。这是楚国最后的都城,但也未能逃脱秦军的魔爪。公元前223年,寿春被秦军攻破,楚国正式灭亡,楚人也纷纷四散流亡。


尽管楚国已不复存在,但“郢”作为楚国的象征,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楚人的心中。在无数楚人的诗词歌赋和口口相传中,“郢”仍旧是一个遥远而不朽的精神家园,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在昔日的楚国故土上,依然流传着无数关于“郢”的传说……


参考资料

《左传》 左丘明 中华书局2016

《史记》 司马迁 中华书局2019

《庄子》 庄子 中华书局2016

《楚辞》 屈原 中华书局2019

《蛾术编》 王鸣盛 凤凰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楚国   都城   秦国   南城   史记   丹阳   吴国   湖北   首都   象征   来源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