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的民国“拉车人”:几乎都活不过40岁,一生渴望拥有黄包车!

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不同身份和阶级的人群,从他们的出生就注定了他们这一生是荣华富贵,还是劳碌奔波。

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悲喜并不相同。

人们的见识不一样,自然对幸福的定义也不一样。有些人在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有些人还在用健康换取温饱。

身份和职业也只是一个时代群体的标签,但这些标签构成了精彩的历史和形形色色的社会,而我们透过这些标签,去读懂的是那些群体的经历和他们的故事。

黄包车的历史发展

在民国,有一种使用周期最长,受众人群最广的交通工具,那就是大家熟知的“黄包车”。

而黄包车是几代人对上海的记忆,很多有关于民国老上海的电影作品里,都少不了黄包车的身影,这是一个时代特色的符号。

黄包车是由日本的东洋车演变而来,1873年4月,法国商人米拉看到商机,并将其引进至中国,并开办了上海的第一个洋车行,并在相关租界内进行运营。

一则登报的启示打破了上海传统的运输工具:“今有本行新到洋车,与中华车大不相同,无论天暗下雨,一样可推。

但是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受欢迎,因为车子在引进的时候是照搬照抄过来的,没有考虑到中国人的身高、使用习惯等因素,刚投放至市场的时候,并没有得到什么好评。

洋车行是有了,但是市场少有人问津肯定不是商人想要看到的,用户体验感不好就改设计,改造型,改到大家满意,也改到有利可图为止。

这其中也经历了很多波折,从车身的大小高低,到座位的空间划分,都有些许变化。而在上海这个市场有一个好处就是,在上海这个十里洋场,人们对新鲜的玩意总是接受程度很高。

乘坐的舒适感增加了,隐私性、效率性也提高了,再加上当时法国人在整个上海市场的地位,那把它推向市场就是顺水推舟的事情。

由于当时整个车子漆满黄色,所以大家称为“黄包车”,在辛亥革命之后黄包车更是占领了上海很多市场。

大多数是很多车夫从车行租赁来的,也有很多有钱人为了出行方便,直接购买下来,供家庭出行使用。

不仅在上海,由于黄包车的使用成本较低,也就是乘车费比较便宜,后来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城市都开始普及,车来车往也成为城市里常见的风景线。

艰难且卑微的“拉车人”

对现在的人来说,也许黄包车还代表着旧时代,落后等标签,但是在20世纪早期风靡各地的黄包车来说,它们的出现改变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交通速度和城市面貌,它承载的是时代的繁华与变迁。

黄包车是当时很多基层人民生活的支柱,也是无数底层人民向往未来的载体。

从电视作品里,我们经常看到的黄包车夫,经常穿着的是干净的白衬衫,脖子上带着一条擦汗巾,似乎赚钱对他们来说倒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1931年的《申报》有一个统计,上海有黄包车24300辆。到抗战前,上海的黄包车夫发展到8万余人。

为什么这么多人?因为大多数的黄包车夫,都是从乡下来到城里,想混碗饭吃,但是他们目不识丁,更没有什么达官显贵的亲戚,只能出点蛮力,他们有的在码头当搬运工,有的只能在街头上跑跑黄包车,暂时的谋点营生。

但那些终究是为了电影整体的效果修饰出来的,而更多的黄包车夫的生活,是充满辛酸和压迫的。

社会性质在那里,阶层在那里,不公平也在那里。

大多数的黄包车车夫,脚上都穿着一双要跑烂的鞋子,他们没有钱去过体面的生活,他们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

即使这样,黄包车夫也赚取不到自己的辛苦钱,高昂的车子租赁费用就不允许他们停下来,如果到期交不起费用,他们还很可能还挨一顿打。

打了也没处说去,毕竟当时合同都是车夫自己签字画押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自愿承担高得离谱的租赁费用的。

不仅如此,在当时即使是身份相同的拉车人,大家也“内卷”的非常严重,除了体力上蛮横的比拼,甚至还在价格上进行叫喊比价,也不是他们不想要高价,而是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不允许他们闲着,即使再廉价总比没有钱来的好。

他们并不明白什么叫做价值,乘客给的铜板,是他们生活下去的光和希望。

当时的黄包车夫大多数没有什么宏图壮志,他们全凭浑身的力气挣点糊口钱,有的乘客也并没有给他们当作劳动报酬,甚至付钱的时候,像是施舍一般扔在地上,故意看着车夫们拱起身子趴下去捡,这样好像才能显得他们乘车人的身份显贵。

甚至有时候会有刺耳的嘲笑声,但是车夫们也从不言语,他们不想,更不敢惹上麻烦,解决不了甚至还让家人受到连累。

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一样,用了三年的时间,拼了命了攒了96元的血汗钱,换来一辆黄包车,结果他拉着自己的车还没有跑到半年,就被官兵没收了。

当时他被打的鼻青脸肿,可是他也好像感受不到自己的肉体上的疼痛,他只能心疼自己辛辛苦苦攒来的钱就这样没了。

那辆崭新的黄包车对祥子来说,已经远远不是一辆黄包车了,是他以为自己想要的那种平凡安定的梦想生活就要实现了。

梦想不大对骆驼祥子来说却太奢侈,这就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是他永远到达不了的彼岸。

骆驼祥子到死也觉得可能是自己不够努力,自己作为一个底层的百姓,可能拉车就是自己的使命,只不过恰巧自己的使命,不那么值钱而已。

他们用自己的肩膀,拉了很多男女老少去往不同的目的地,可是他们却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和未来在哪里,他们走过的路,受过的苦,都不能证明他们有多努力,多勤奋,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家里人会不会要跟着自己一起挨饿。

因为社会和见识,不允许他们有太多关于自己内心的呐喊,而像骆驼祥子这样的拉车人,更是千千万万个底层拉车人的缩影。

无数的拉车人用一生去渴望一辆黄包车,可是大多数的车夫命运都是悲惨的,他们肩上扛着沉重的车租,是社会带来的阶层带来的精神压力,他们大多数都活不过40岁。

在那个年代,繁华与时尚的都市丽人与千千万万个拉车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身上也映射出那个年代涌进的先进思想与旧社会保守派的相互抵抗拉扯,时代的不稳定带来的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朝不保夕的无奈和痛楚。

车夫,何其悲哉。

落后就要挨打

1986年,上海曾经建立了一个外滩公园并派有巡警看门把手,有几个刚下班的医生想要进去逛一逛,散散心,却被巡警不分理由的拦在公园门口。

几个热血方刚的年轻人也曾发起抗议,找当时的租界申诉辩论,可是他们得到的回复就是中国人没有权利进入公园内,并且在此之后外滩公园设立了一个醒目且具有侮辱性的“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何其可笑,中国的土地竟然不允许中国人进入。可是当时的清政府,更是因为软弱无能而成为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傀儡。

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的霸王条约,人民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落后就要挨打,清政府的无能,让千千万万的人民受剥削,受欺压,受歧视。

老百姓戏言,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执政者更是不愿意让自己从旧社会的高椅子上下来,只能在穷苦的百姓身上去剥夺,去压榨,这也是为什么出现了很多拉车人即使把鞋底子都跑掉,自己却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了。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国家的落后,民族的危亡,黑暗势力的庞大、自身力量的渺小都曾困扰过很多中国人民。

他们民族忧患、民怨沸腾的时候,千万个像拉车人一样的底层人民也开始呐喊,他们呐喊心中的公平和民主,呐喊出对祖国未来和发展的深厚情感。

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实现了自己的当家做主,也实现了真正的公平与民主。

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让很多人有了稳定的收入,国家更是专门立法去全面保障底层劳动人民的社会权益。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如今车水马龙代替了黄包车的功能,只有在少数的风景区才能看到一些仅存的黄包车。

交通更是日新月异,从黄包车到出租车,再到现在的动车地铁,黄包车消失了,差距和压迫也不复存在了。

这一切正是源于祖国的不断强大,我们才有了底气行走在世界各地,才能昂首挺胸的骄傲的做一名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黄包车   车夫   外滩   洋车   骆驼   上海   底层   民国   悲惨   社会   时代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