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一千中国人迁徙海外,租借土地999年,建起一座中国城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在东南亚有这么一座城市,30万市民中,有40%都是华人,而城中商业人员中,华人的占比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9%。

这座城市名叫诗巫。

1901年一千余名中国人前往海外在这里定居,彼时诗巫还是一片待垦的荒地,但勤劳的中国人民却签下999年的租借合同。

随即他们用一百多年的时间,将诗巫打造成为一座赫赫有名的中国城。

那么,这些中国人到底为什么要迁往海外?他们是怎样租下这片土地的?在建立诗巫的过程中,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坎坷?

一心报国,奔赴海外

诗巫的开垦,得益于福建人,而带领福建人开启这一壮举的,则是清末民初的爱国侨领黄乃裳。

说起黄乃裳,很多人或许并不熟悉,但他的两个女婿——林文庆和伍连德则要出名得多。

前者曾担任厦门大学校长,后者更是中国现代医学先驱。

1849年,黄乃裳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山村家庭,他的少年时期,正值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

凭借着聪明与勤奋,他阅读了大量书籍,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树立起投身报国的理想。

28岁那年,黄乃裳在乡试中脱颖而出,高中秀才,但他并未沉溺于科举功名,反而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福州兴教育、办报刊。

黄乃裳对封建陋习嗤之以鼻,在自己主办的报纸上大力宣扬“天足运动”,鼓励妇女停止缠足,那期刊物发行了3万多份,一度在福建省引起了巨大轰动。

此外,黄乃裳还致力于推广医学知识。

1875年,同治帝因身患天花早逝,黄乃裳立即撰文,详细介绍了天花发病的原因,极大缓解了恐慌的氛围。

不仅如此,黄乃裳还大力推广接种牛痘,为防止天花扩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戊戌变法期间,黄乃裳在京与“六君子”往来密切、畅议变法,并奔走于讲求新学的京官之门。

1894年,黄乃裳进京赴考,顺利中举,同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黄乃裳心中愤懑不已,奔走呼告发展民族工商业,用行动响应维新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行径作斗争。

这一想法,与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维新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在戊戌变法中,黄乃裳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慈禧太后的横加干预下,戊戌变法失败,维新人士遭到大肆逮捕,而在清政府颁布的维新分子200人黑名单中,黄乃裳赫然排在第11位。

电影《诗巫风云》剧照

于是,黄乃裳被迫辗转回到家乡,在此期间,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底层百姓的疾苦。

此时,黄乃裳年近半百,但报国之志丝毫未改,他注意到,“闽地苦瘠,丰年亦不足食”。

为了给同胞开辟一条道路,不至于饿死,黄乃裳决定组织一起大规模移民,在南洋地区“觅一地旷人稀之处”,“恢复中华之地”。

筚路蓝缕,艰难创业

1899年黄乃裳居家登上邮轮,远涉重洋,来到了新加坡,之后黄乃裳又先后前往马来西亚、苏门答腊、东印度群岛等诸多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终于,1900年4月,黄乃裳看中了英属砂拉越国——此地位于婆罗洲西北部,是一个面积为12万平方公里的岛国。

在砂拉越江畔的诗巫,气候温润、森林茂密、土壤肥沃、地广人稀,正是黄乃裳渴求已久的垦荒创业之地。

在当地侨领的介绍下,黄乃裳与沙王布鲁克二世取得联系,双方签订了17条农垦条约。

其中明确“所垦之地有九百九十九年之权利”,即垦区的租约为999年。

随即,黄乃裳将诗巫更名为“新福州”,寓意着福州人在此落地生根、重回兴旺。

黄乃裳在新加坡时曾与孙中山先生有过交谈,因此,得知黄乃裳在海外开垦农场时,孙中山先生予以支持和赞扬,还表示,

“凡人欲为社会国家谋幸福喜乐者,须自愿从始至终贯彻负悲哀痛苦之责。”

黄乃裳与孙中山、同盟会诸人合影

与孙中山先生的相识相遇,令黄乃裳获益良多,从此以后,他始终追随孙中山先生的脚步,后来的辛亥革命,也与他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说回垦荒。

在一片荒芜之地,要想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城市谈何容易,在此过程中,黄乃裳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工作。

首先,垦荒需要极大的人力,黄乃裳必须经常在诗巫和福建两地奔波,以募集垦民。

好在黄乃裳名望颇高,很多人都自愿加入了垦荒队伍。

从1901年2月到1902年6月,由闽清、古田、闽侯、屏南等人赶来的一千多人分三批跟随黄乃裳来到了诗巫。

不过,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垦地过程更是艰辛无比,风餐露宿、饥渴交加都是常事。

由于黄乃裳坚持要和垦民们同吃同住,一同劳作,他还患上了严重的胃病。

最疼的时候,一两个月都吃不下饭,一天下来,只能吃几片面包、几根香蕉充饥,整个人饿得面黄肌瘦、不成人形。

有一天,黄乃裳的胃病再次发作,疼得冷汗直流,他以为自己大限将至,便托人拿来纸笔,为自己留下了一封遗书。

黄乃裳表示,自己奉行“三不主义”,即不买田,不存款,不盖房。

既然如此,又为何要立遗嘱呢?原来,黄乃裳时刻关心诗巫的垦地,在遗嘱中,他慷慨地表示,自己去世后,垦地由大家共同所有,不分你我。

回绝英国要求,被迫离开诗巫

幸运的是几年后,随着垦荒工作逐渐完成,他的身体也开始好转。

眼见着诗巫从一片荒芜,到出现耕地、建立村舍,一座南洋小镇已初具雏形,然而,就在此时,变故悄然而至。

原来,在签订农垦条约时,黄乃裳提出了诸多要求。

电影《诗巫风云》剧照

例如“诗巫耕地20年内免税”、“不准任何人在垦场内设立赌场”、“不准售卖鸦片”等等,还约定了垦民有“商业自由”、“往来自由”等权利。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中,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但黄乃裳这一条约,完全保障了中国人的利益,可谓是独一无二。

对此,孙中山先生还盛赞这一条约,为当时中国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然而,条约内容令习惯了作威作福的英国人十分不满。

起初,他们因诗巫乃一片荒地,才草草签订了条约,见黄乃裳将其开垦完成,英国人直呼后悔,开始蓄意挑事。

在开垦农场过程中,黄乃裳曾依据协议,向当局先后借款4万元,然而,就在1904年,当局却突然向黄乃裳要债。

要知道,当时农场刚刚有了起色,资金周转十分紧张,黄乃裳早就掏空了家产,哪里还有钱提前还债,无奈之下,他只好向当局申请,要求延迟还贷。

此举正中英国人的下怀,他们借此要挟黄乃裳,不得继续阻拦英国人在垦场内销售鸦片、开设赌场。

在英国人看来,黄乃裳为了垦场能够经营下去,一定会同意这个要求,没想到,一听这话,黄乃裳当即怒斥道,

“我黄乃裳杀头剥皮也不愿看着自己的同胞沦为赌钱鬼、鸦片虫!”

电影《诗巫风云》剧照

事实上,黄乃裳选择离开家乡,远赴南洋,正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已经满目疮痍,他又岂会容忍自己寄予厚望的“新福州”继续沉沦。

于是,他断然拒绝英国人的要求,并因此遭到了驱逐。

诗巫继续发展,侨民不断涌入

黄乃裳虽然离开,但留下的影响却依然存在。

黄乃裳创办的子弟学校、木工厂、福建会馆,让来自福建的垦民得到了极强的归属感。

另外,他还组织修建了理发室、打铁场、教堂等便民设施,为垦民们的后续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

正因如此,诗巫按照黄乃裳设定的轨迹不断向前发展,1890年的萧条荒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景象。

不仅如此,垦民们还根据当地气候,引入了香蕉种植,使得诗巫的经济逐渐走向繁荣。

由福建前来的侨民数量也随之骤增,1910年时,诗巫已经拥有了四座大型垦场,福州族群开始繁衍壮大。

黄乃裳回国后,仍旧不忘为诗巫做宣传,在他的推动下,来自闽南、广东地区的侨民,络绎不绝地前往南洋垦地。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仅在马来西亚的华侨华人就有600多万,也难怪,有人会说,“黄乃裳的移民开垦堪比美国建国史”。

对于诗巫而言,人群数量激增,带来了更多的劳动力,也丰富完善了当地的基础建设。

从道路,到小型工厂,再到大型商店,诗巫逐渐成为砂拉越地区重要的城镇和工、农、商及文化教育的中心地带。

黄乃裳“冒艰险,糜金钱,竭心力,任劳怨”的努力,总算是没有白费。

与此同时,黄乃裳在国内,还积极参与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事业,1904年8月,他便带回5000册《革命军》,以激励国人。

1905年,他又奔赴厦门,主办《福建日日新闻》,宣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将福建各阶层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英美殖民者对中国人民的欺压。

1908年,黄乃裳又四处集资,筹建了34所中小学,致力于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发展壮大革命组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已过花甲之年的黄乃裳,与福建其他革命党人站在一起,共同策划了福州起义。

而黄乃裳在家里组织的炸弹队,也为起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1924年9月22日,黄乃裳在闽清城关梅城镇病逝,享年76岁。

一座美丽的中国城

而他留下的诗巫,也成了海外华人城市的一张名片,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诗巫的从商人员中,有99%都是华人。

诗巫的金融业、棕油业、造船业、木材业,更是全部由华人经营。

就拿造船业来说,诗巫船厂的年产值,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是当地无可争议的支柱产业。

其中,95%的产量都销往海外,无论是快艇、拖船,还是登陆艇、货船,诗巫的船只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品类,欧盟、东盟、中国都是诗巫的出口地。

除了经济,诗巫在文化上对传统的保留,更是令人称道。

黄乃裳最初给垦场取的名字为“新福州”,而诗巫现有的华人中,福州人的后代,占据了80%以上。

在抗日时期,这些福州人已经开始发迹,他们省吃俭用,将省下来的钱全部寄回国内,支援抗日。

二战结束后,世界趋于稳定,砂拉越和马来西亚政府签订协议,诗巫就此成为马来西亚的一部分,但即便如此,诗巫的中华文化仍旧占据主流。

比如说,诗巫有华族文化协会,有福州十邑博物馆,还有华人银行、华人商会,很多诗巫的慈善基金,甚至是由抗日时期的华人留下来的。

另外,诗巫的华人,也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从小向他们灌输传统文化。

因此,他们在语言上、文化上乃至思维上,都非常接近发源地福州,即便身处马来西亚,但他们的文化认同,却和我们广大的中国人别无二致。

可以说,从筚路蓝缕,艰难创业,到发展壮大,走向繁荣,福州人用几代人的努力,为我们在东南亚,打造出一个美丽的中国城。

结语

如今,诗巫已经是马来西亚砂拉越第三大城市,城内车水马龙,码头货如轮转,黄乃裳当年对诗巫的设想,一步步地走向了现实。

当然,诗巫人也没有忘记黄乃裳的贡献。

在城内,黄乃裳纪念馆、乃裳路、乃裳街随处可见,黄乃裳留下的古老痕迹,分散在这座现代化都市的每一个角落。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南洋   福州人   戊戌变法   马来西亚   福州   福建   条约   英国人   中国   土地   中国人   海外   华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