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北京"闹鬼",公安部破案无果,文盲老汉出手降服,后开先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72年,北京海淀区大学校出现了“闹鬼”事件。

那段时间,学生们常常被突然现身的“鬼”吓得毛骨悚然。

这世界上自然是没有鬼的,有的是心怀鬼胎的人。

公安机关在上面的指示下加班加点破案,可就是束手无策。

就在这时,他们找来一个老汉。

此人是放羊出身,大字不识,竟然一出手就帮忙找到了作案人。

这是怎么一回事?

马神仙捉鬼

北京海淀区大学“闹鬼”,是这样传出来的。

那是1972年4月的某天,两个外国女留学生在校内散步,享受徐徐晚风吹拂。

“那是什么!”一人突然花容失色,颤抖着问身边女生。

只见黑漆漆的夜色中,一张白惨惨、阴森森的脸正朝她们诡异地笑。

“啊啊啊啊——”女留学生们立即惊叫着跑开,等她们惊魂甫定,鬼又没了踪影。

面对此情此景,两人更加确信这就是“闹鬼”。

于是,校园撞鬼的说法就在学生之间疯传,一传十、十传百。

甚至经过一些文学加工,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尤其是留学生都不敢晚上出门。

这对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然而,事情远没结束。

不久后,“闹鬼”事件接连发生。

而这一次,“鬼”不仅出没在校园,还现身幼儿园、商场等地。

一时间人心惶惶,新中国破除封建迷信20年,一朝就回到了解放前。

事情闹大后,公安机关终于介入处理。

经过初步调查,专案组发现,每一起“闹鬼”事件之中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受惊群众的财物都不翼而飞了。

显然,这就是一起利用“闹鬼”的偷窃案。

只可惜,当时公安的办案手段还十分落后,哪儿像现在到处遍布高清摄像头,也没有追踪科技。

很长一段时间内,专案组费尽力气也一无所获。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把“马神仙”请来,搞追踪他在行。

听到这个外号,一些年轻警员都觉得有些难以置信。

毕竟他们正在破除迷信,用科学给老百姓一个真相。

谁能想到,做这件事的却是一个如此迷信伪科学的“神仙”。

但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他们还是很快就在案发现场见到了此人。

这下子,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马神仙”真是神了,一到案发现场,只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腰就像折了一样,满脸专注严肃。

然后没过多久,他乐呵呵地站起来,说从地上的脚印能推断出这只“鬼”是有两个人。

更神奇的是,他连对方的身高、年龄都“算”到了:一米七多、20岁出头,还说他们应该是一对亲兄弟。

得到关键信息,“马神仙”天天蹲守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观察行人和他们留下的脚印。

他甚至拍着胸脯打包票,只要嫌疑人出现,就会立马被自己锁定。

马玉林

只不过,守株待兔终究不是办法。

直到嫌疑人再次犯案,公安根据“马神仙”的推断,才在现场发现了可疑人物。

经“马神仙”鉴定现场足迹,确定可疑人物就是嫌疑人。

随后,他带着警方沿着足迹一路追踪,可算在郊外抓到了“鬼”。

令人意外的是,嫌疑人是两个红发碧眼的外国青年。

而身高年龄和“马神仙”描述的别无二致,并且真是一对兄弟。

他们曾经就因为偷窃坐过牢,出狱后重操旧业,利用“闹鬼”来吓人,企图在混乱中趁人不备,实施盗窃。

“闹鬼”案水落石出,“马神仙”声名更甚。

看到这里各位一定很好奇,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羊倌到警察

“马神仙”本名马玉林,绰号还有“神踪”“神眼”,是我国刑事侦查“步法追踪”第一人。

说起来,可能有人不信,那出神入化识脚步追踪的本事,还是马玉林当羊倌时练就的。

1909年,马玉林出生在内蒙古赤峰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10岁那年就去地主家做了羊倌。

放羊的人最怕什么?丢羊。

马玉林小小年纪没少因此遭到主人的打骂。

为了少受罪少吃苦,他开始研究怎么不丢羊,怎么找回羊。

也许是他聪明,有这方面的天赋。

很快,马玉林就从羊留下的脚步印子中琢磨出了一些门道。

其可以大言不惭地说,看一眼羊蹄子印,他就晓得这是哪只羊。

此后,马玉林果真再没有弄丢一只羊。

“寻踪”也成为他枯燥的牧羊生涯中唯一的乐趣。

只是这一入迷,就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在那时候,不少马倌、牛倌、羊倌都掌握了这一技术,并没什么可稀奇的。

因此,能从羊倌到“马神仙”,离不开马玉林对“寻踪”技术的不断追求。

16岁那年,他拜师顾之财。

此人是当地有名的“神踪”,其追踪技术不限于动物,还能识别人的足迹。

寒来暑往,春去春归,马玉林的功夫日益精进,终于可以出师了。

随着他一次一次利用“寻踪”帮助大家找回牲畜,或是被偷盗的财物,马玉林成为当地的名人。

由于他出身贫苦,在生活上习惯了低调朴素,帮人追踪还分文不取,因此很受人尊敬。

不过,随之而来的,也有灾祸劫难。

马玉林坏了作恶之人的好事,无可避免地遭到了报复。

当地土匪头子王老疙瘩曾放话说“挖掉马玉林的眼睛”。

日伪警察也诬蔑他通匪合谋破案,对他实施抓捕。

为了保命,马玉林不得不带着儿子四处奔逃。

那是一个严寒的风雪天,他们藏身山林深处,饥寒交迫,儿子硬是被冻掉了十个脚趾。

这是马玉林心中永远的痛。

可即使如此,他也依然迷恋“追踪”,冒着风险也继续坚持这项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马玉林终于可以尽情施展才华,名气也越来越大。

就连外地也有人登门拜访,求助破案。

直到1959年,50岁的马玉林迎来职业生涯的春天。

公安机关聘请他成为一名刑侦技术人员。

从牧羊人到民间的“追踪”者,再到光荣的人民警察,马玉林发誓一定要对得起这份神圣的荣誉。

步法追踪大师

公安部门之所以聘请马玉林,就是看中了他独到的“追踪”技术,来填补侦查手段中的空白。

刚进入公安,马玉林靠足迹寻踪破了许多案子。

比如,他从刑事案发现场一路顺着足迹,追了20余里找到嫌疑人的家。

再比如,有一次赤峰打粮沟门乡发生抢劫案,马玉追踪十多个小时,翻了四座大山将凶手缉拿归案。

经此一事,同事和凶手都惊呆了。

甚至他的大名很快就响到,有嫌疑人一听是他来破案,就主动自首。

尽管备受赞誉,马玉林仍然十分谦虚。

他觉得光是足迹寻踪,还远远不够。

于是从1960年起,马玉林开始研究从足迹辨别性别、年龄、身材、步行姿势、职业、心理状态等特征。

那段时间,他废寝忘食,不分昼夜,没事就蹲在路边观察各种足迹。

一开始,同事们见其这个样子,还会打趣地说:“马老爷子又犯病了。”

只是时间久了,大家也就见惯不怪,反倒开始好奇成果。

很快,他的这番苦功便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1962年秋,邻县宁城汐子乡发生了一起命案,破获未果,只好请马玉林出马。

这一次,他的本领再次震惊众人。

哪怕等他赶到现场都是案发18天以后了,依然能从足迹推断出嫌疑人是个约35岁、身材瘦小的人。

然后,其顺着踪迹在二台梁村里找出了嫌疑人李某。

到1963年,马玉林已经总结出18种步态、12种步幅。

在此基础上,内蒙古公安又总结出一套“步法追踪”材料。

要知道,把马玉林几乎全靠个人实践总结出来的民间追踪技术,变成既有理论根据,又易于推广的刑事侦查技术并不容易。

马玉林的不断完善、收徒教学,以及公安人员的辛苦付出都立下汗马功劳。

1964年,公安三局对赤峰公安这套追踪技术进行考察后,将之正式定名为“步法追踪”。

马玉林成为首开刑侦足迹研究先河之人,由此闻名遐迩。

此后,他的“步法追踪”技术,在各级公安部门的组织下,通过一期期培训班被推向全国,成为各院校刑侦技术科目的必修课。

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马玉林和他的学生们并没就此满足,他们对步法追踪的研究仍在深入,即使因时局被搁置七年也没放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981年,马玉林走完了孜孜以求的一生,他的传奇并没有结束。

他带出来的学生,如葛有忠、苗春青等公安科技工作者,仍然如他一样用心血浇灌步法追踪技术,使之更上一层楼。

90年代,“平面足迹计算机自动检验系统”面世。

马玉林的“步法追踪”经历了半个世纪后,终于登上高科技的舞台。

他的故事也被改编为电视剧《神眼》(1992年)。


参考资料

孙丽萌著. 生死瞬间:女警官手记[M]. 200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赤峰   公安部   羊倌   步法   老汉   公安机关   文盲   嫌疑人   推断   北京   足迹   神仙   出手   公安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