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拿出600年前的家书,揭刘伯温死因,学者:怪不得不记载

前言

自古以来的君臣之道都是一场上位者与下位者的盛大博弈,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在文臣和武将这两种臣下结构中,为文臣者不可是身无才学的庸碌之辈。

但才华锋芒过盛不仅为君王忌惮,更为群臣联合妒恨多会遭遇陷害,而身为武将也是如此,功高盖主之辈最终结局一般都无法得以善终。

回看距今已经过去600余年的大明王朝中,有一位在建明之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智囊军师之用的文臣,他参与进行的一条条军事决策都在当时的境况下对朱元璋的建明大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助力,甚至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力被提之与诸葛军师比肩。

此人正是明朝初年为朝廷事业鞠躬尽瘁最终落得病死结局的名臣刘伯温,而聚焦史书并未展开详谈他的死因,其中细节之处却是大有说道,真实情况可追溯到一封流于国外的家书……

天赋异禀,弃暗投明

纵横元明两朝的名臣刘伯温的人生开局即巅峰,刘伯温本名为刘基,“伯温”是他的字,他早年的过人聪慧与许多青史留名的名臣过往类似,拥有着读文章过目不忘的天赋。

小小年纪便能将年长者都觉得晦涩难懂的文册通读下来,并且还能对书中对应的部分提出自己的一番见解,是当之无愧的神童人设。

随着年纪的增长,酷爱读书的刘伯温更是遍览群书,知识储备量达到了非常可观的状态,参加科考更是一举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少年英才,按照寻常发展规律,这般人才必然仕途一片光明,前程不可限量。

但人生哪有一帆风顺,刘伯温尽管自身十分优秀,但不幸的是他当时所处的年代正逢元末明初的战争动荡之时,元朝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导致民不聊生。

这一时期刘伯温经历了闲居和入仕又辞官隐居的风波变动,他虽然为官时勤于政务,但为民除害的他还是因此得罪了不少势力,因此也屡遭陷害。

虽在上级官员的信任下,刘伯温最终都并无大碍,但这样的仕途风貌还是令刘伯温心力交瘁。

初次入仕便屡遭不顺的刘伯温先后经历了两段短暂的仕途,但都以辞官告终,蛰居民间半隐居期间以教学和会友为主,到后来第三次为元廷起用彻底对重重贿赂的腐败失望,这也埋下了刘伯温倒戈朱元璋一方的伏笔。

八年后,刘伯温受朱元璋的邀请前往南京,双方互相认可之下朱元璋麾下再添一员智将。

在刘伯温提出的灭元建明方略中,以利用陈友谅等敌军的傲势对其诱击之为代表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数,随后八年一直是朱元璋军队中参与军机的重要人物,一直将天下全局形势执掌于股掌之间。

建开国之功、立治国之道,终病重寒心离世

早年初入仕途时屡屡遭遇不顺备受打击的刘伯温继建国前夕的出谋划策之后,再次找到了自己满腔文韬武略能够得以施展的舞台,他先后被任为太史令、兼任御史中丞。

在面对充斥着封建迷信思维的古人眼中认为的可能祸乱人心的星宿易位事件当中,刘伯温请求皇帝下罪己诏以安天下民心,并且着手处理久积的陈年案件。

在皇帝的支持下不仅将冤案错案予以平反,而且还促成崭新的法制建设,以规避滥杀无辜的不良社会现象出现,极大促进了建国初年刚刚结束战乱分裂的社会的和谐安定,这样才有助于民生发展,维护统一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精明强干的文臣武将于前后方战场的一致努力之下,大明王朝于1368年在洪武皇帝太祖朱元璋的带领下正式建立。

而身为军师智囊团的刘伯温虽并非自朱元璋起事就忠心跟随打天下的原班心腹,但他在明朝建国前后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因此在明朝初年仍很受皇帝的宠信。

常言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到了大明王朝建立时已经57岁的刘伯温可谓是为朝廷社稷鞠躬尽瘁,不仅助朱元璋成事,还在大明建国后继续改进军队卫法。

当时太祖皇帝为了表彰刘伯温的功绩,还特许刘伯温的家乡无需加收税粮,如此一来刘伯温的名讳和事迹慢慢遍为家乡美谈,一直流传至今仍然在当地极具声名。

在刘伯温个人坚守的治国方策当中,他身为御史对于朝纲之事从来都是一丝不苟,眼里揉不得沙子,他秉承不论地位高低只要违反法治一律一视同仁的思想。

正所谓过刚易折,处于官场之上可谓水至清则无鱼,可想而知刘伯温的处世之风又是如其初年入仕一般得罪了不少人,这其中也包括了为丞作宰者,向上进谗言者挑拨之下,同僚之间的矛盾也间接加剧了君臣矛盾。

当时皇帝有意让刘伯温取代犯错受责罚的丞相李善长,但素有自知之明的刘伯温恭敬拒绝,极言自己的性格不适合这一职位,谈到胡惟庸则说担心起会将一番已建立的社稷搞砸。

时间来到刘伯温64岁那年,已至花甲之年的他感染了风寒疾病,这虽然放在我们医疗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并非是什么疑难重症,但放在当时却是有可能要命的疾病。

皇帝得知此事后立马令胡惟庸带宫廷御医前去探视,按理来说负责皇亲贵族身体健康的御医应当是举国之中医术最为高明者,理应药到病除。

但奇怪的是刘伯温的家人按御方抓药煎服后,刘伯温的病情非但没能好转,而是更加重了腹中鼓胀挤压的痛苦感觉。

一个多月后,刘伯温的病还未痊愈,他抱病面圣,委婉将胡惟庸带御医给自己看病结果加重病情之事告知皇帝,结果只得到高位者一番轻飘飘的宽慰话,心力交瘁的老臣顿感心寒。

在古时传统文人迂腐思想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此后不久刘伯温药石不进,病情更加恶化,一度到了无法正常活动的情况。

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他,给子孙后代留下可能令皇帝念旧情荫庇刘家后人的遗言后卒于故里,刘氏后代孙最后还是承袭了爵位,也算是全了刘伯温临终之愿念。

而关于刘伯温的病情加重及具体死因,虽正史记载的是病故,但在韩国一号称胡惟庸心腹陈宁后代的陈姓学者揭露的一封古家书中,疑似曝光了胡、陈二人毒杀刘伯温的真相,最终这二人也在事发之后承受了九族皆灭的代价。

这位在韩的陈姓学者则是因当年其父陈宁有先见之明,预感事有不对将幼子送往朝鲜,以至于陈家后人成了灭门之祸中的“漏网之鱼”,陈宁一脉的陈家得以延绵至今,有可能是事实的真相才有机会重见天日为后人所知晓。

关于刘伯温的具体死因中,明明喝药但却病情加重的蹊跷部分,在古人人均寿命并不长的整体背景下,其死亡可能是自然的生老病死、治疗无效。

也可能如揭露的600年前传下来的家书中所言的内含某些黑暗政治斗争的影响,这其中囊括的不仅是臣子间官场勾心斗角,也可能有帝王权衡利弊御下之术的成分,具体真相后人的研究揭露只是冰山一角,个中隐情恐怕只有当时的当事人才能完全知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家书   死因   大明   明朝   御医   初年   武将   仕途   病情   韩国人   皇帝   学者   年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