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遂昌》蔡和村(蔡源乡)处剧“蔡和班”的发源地

二进蔡和

前一次来蔡和还是几年前,与缙云县戏剧总会的胡定才老师等人一起来的,那时候只是走马观花,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蔡和。这次一人一车遂昌之行,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一下蔡和,蔡和班是处剧最经典的戏班,也与蔡和的八月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唯有到了蔡和才能体会到地方的戏曲文化的兴盛,处剧的发展是有据可寻的,也应证了独山村的历史传说。走进蔡和,就有一种亲切感,虽然几年前的匆匆而过,但留下的记忆是犹新,此次蔡和之行总不能白来一趟,总得搬点文化,学点东西,才不枉费我那油钱哦。

蔡和村概况

蔡和村位于遂昌县西部,距离县城50公里,是蔡源乡政府所在地,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国家传统村落,省级重点中心村、省级文明村,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民心党组织。电原来的蔡源上村、下村合并而成,全村户籍人口299户,740人,实际常驻人口1200余人,党员35名。主导产业为茶叶、毛竹、猕猴桃、高山蔬莱、来料加工,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2.4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7497元。

美丽蔡和

“山晚云秋山不穷,自疑身在画屏中”。这里历史悠久:人文凝重、环境优美、古迹众多,蔡相翠谷清流碧透,两岸奇峰异石立飞瀑龙秋幽洞棋布,景观奇特令人陶醉,西潭冰白群和村东乌石阵罕见的地质地貌景观。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世代笃信耕读传家、诗礼传家,崇尚淳朴的蔡和文化,底蕴深厚,传承不断。蔡相认母、蔡相结义历久弥新,蔡和脸谱、米塑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祭品花灯、龙狮舞亦是精彩纷呈,蔡和班是处州最早的戏曲社班之一,饱含着“山里山歌山外闻”的醉人风情。

蔡和的历史

蔡和村古名蔡源,地处蔡溪北岸。《光绪·遂昌县志》卷一称蔡源,属西乡十九都二图独山庄。宣统三年称蔡源庄,属保礼区。民国初,沿袭清末自治制,称蔡源庄。民国17年(1928)称蔡源联合村,民国23年12月.推行保甲制,称蔡源乡一保和二保。1949年5月遂昌解放,废除保甲制,称蔡源村。1957年称蔡溪乡盛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体制,称跃进公社蔡溪大队蔡源生产队。1961年生产队改大队,蔡源生产队分为蔡源上村、下村、叶村、郭家岭4个大队。今蔡和村称上村大队和下村大队,属王村口区蔡溪公社。1984年1月:大队改称村.称上村行政村和下村行政村,建立村委会,属蔡源乡。2010年12月遂昌县实行村级规模调整,上村、下村和甚坑村合并,称蔡和村,“蔡"即古蔡源村名,“和”为和谐、和协、和合之义,洋溢着中华"和文化"的传统。蔡和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内名胜古迹众多,守望着历史的梦影。有建筑恢宏的蔡王殿,历经沧桑的白云庵(夫人庙)、社主殿(禹王殿)、关帝殿、土地庙。郑氏宗祠、罗氏宗祠,祠宇古朴典雅,春祀秋尝,缅怀祖功宗德。文化娱乐丰富多彩,有处州最早的戏曲社班之一"蔡和班",古老的花灯、龙灯舞传承至今。

处剧蔡和班

创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创办人金小六,遂昌西乡蔡源村人。据《金氏宗谱》考证,金小六生于正德丁卯(1507),中年曾收养一子,名曾洪。其子聪明伶俐,嬉戏好歌,善能仿效,拜师学“傀儡戏”数年,艺成名彰乡里,颜受小六器重。曾洪不满足木偶技艺,欲起办“人戏”班社的念头,得到其父和乡人的支持。于是培植艺人,招聘名伶,办起遂昌第一个人戏班社,取名“蔡和班”,蔡代表蔡源“和”是指和睦相处,和气生财之义.按戏班惯例,供奉唐明皇为班主,并订班规,条理有序,奖罚严明。曾洪兄弟专心习艺,对徽戏、乱弹、昆腔等戏均有研究,吸取长处,融入蔡和班舞台艺术,几后后,蔡和班技艺猛进,远近闻名。清末民初,蔡和班艺人荟萃,道具齐全,士气旺盛,生、旦、净、末、丑等主要演员均为婺(明)衢(明)之名伶,能演出108本大戏。在金华、衢州、江山一带颜负盛名,蔡和班被誉为处州第一名班,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蔡和班戏曲活动处于低谷,艺人转业,演出甚少,班社得不到巩固。1950年后,蔡和班改为农村业余剧团,上演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和配合形势,划行政治性的文艺宣传。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禁演古装戏,蔡源剧团的道具全部被赞毁无存,1978年黄福根为首召集原剧团老演员,重组“蔡和班”。1979年春节在蔡源小学操场(原蔡王殿旧址)演出婺剧《火烧草科场》折子戏,深受群众欢迎。1980年、1984年蔡和班举办了两期戏曲表演基本功培训班,培养艺术新人。1986年蔡和班到金竹、湖山等地演出32场。2006年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蔡源村肖烈高为首重组“蔡和班”。2007年蔡和班借浙江省“东海明珠”试点东风,新置服装、道具、布幕、扩音、灯光和器材,将原来以男演员为主,转变为男女并举的艺人队伍,首演婺剧《东吴招亲》,得到各界好评,八月会年节和重大节庆活动,均有蔡和班演出。

蔡王殿

传五代时公蔡氏兄弟二十四人,殁而为神,至今保佑一方。”民间流传蔡王成神后,蔡源二十四异姓兄弟住过的地方建“佛龛”以祀,曰“蔡王殿”。在宋代、明代随着图敕封,殿宇屡屡扩建。宋天圣年间(1023~1045),斥重资建成一幢五开间股,望蔡相大帝佛像,供人瞻仰。蔡王殿,代永乐年间(1403~1424)再次扩建、规模为三幢三天井五开间,殿内塑佛像15尊,中堂为蔡相大帝像,像高2米。像前有一尊六雕像,供庙会出殿巡游。左右两边有塑像4尊,像高1.3米。蔡相大帝像前左有一尊红衣站立的塑像,是第二十四位的蔡树龙像。佛墩前站在地上的2尊文为武判官置白衣丞相,右列五显灵官。嗣后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进行一次大修一幢中堂置戏台,供蔡和班演出。清代曾先后进行2次维修,最后一次修缮是三十年.(1904),石练贡生吴有桂曾作《蔡相大帝御前祭文》。

蔡和八月会

蔡源八月会,又称迎佛会。始于明代,由蔡源上、中、下三坦轮流值着,值年头首要按例择定迎佛”吉日,统计全村人丁,确定甲旗数,分派祭品到户。届时抬蔡王大帝五显灵官、定光佛、如来佛神像出巡游行,遂成庙会。蔡王出巡,仪式隆重,响铳齐鸣,锣鼓喧天,红旗簇拥,热闹非凡。三晌铳开道,接着大旗、马藤,继以小旗,执事牌,彩旗,香亭,虎皮桥和护送的理事,队伍浩浩荡荡,前呼后拥,先到大头坦、停至一小时后,再游行至其他二坦,傍晚,蔡王归殿。届时“老蔡和班”演戏三夜娱神,村人为祈求平安,许“八仙愿”者众。其间,四方香客云集,商贾走贩,江湖艺人相聚,庙市热闹。20世纪50年代后庙会中止活动。2004年蔡源三坦群众自觉发起恢复八月会活动,周边群众前来赶会、看戏、礼神,传统的八月会庙会文化得以传承。

蔡和花灯

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中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蔡和花灯是集灯彩、歌舞、小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始于民国初,其时巫佐螂等艺人,吸取高坪等地茶灯舞的长处,挑选了15个少年,扮演茶公、茶婆、茶童等花灯的人物造型,教授采茶歌,配以细乐。1958年后“花灯”活动一度中止。后来在蔡源乡文化站的帮助下,蔡和花灯恢复活动,在王村口等地表演,颜受群众欢迎。每逢蔡源八月会蔡和花灯以各种形态的造型进行踩街活动,深具地方特色。蔡和花灯制作技艺出众,灯中的人物、飞走兽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在遂昌县文化大集中获一等奖。2021年蔡和花灯非遗传承人郑存品制作的花灯被遂昌县非遗博物展陈馆收藏。

蔡和脸谱

蔡和脸谱是蔡和班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收造型艺术。在漫长的岁月里,蔡和脸谱随着蔡和班戏曲艺术的孕育,并不断吸取其它剧种和戏曲名班脸谱艺术的长处,逐渐形成,并以谱式方法相对固定下来。按照戏曲人物角色行当分类,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脸谱色彩,有红、紫、黑、白、蓝、黄、绿、粉红、褐、金、银等色,各俱妙用。脸谱色彩丰富,通常主色一般象征某个人物的品质、性格和气度。如红色:表现忠贞、英雄的人物形象,如三国名将关羽。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黑色:表现正真、无私、刚正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白色:代表阴险、多疑、奸诈的人物形象,如曹操、赵高。观众通过脸谱对戏曲人物的善恶、忠奸的形象,一目了然。蔡和脸谱始于明嘉靖年间,延续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间不断发展,有较完整的脸谱体系,其着色苍老图案丰富,有明显的地方象征和民间艺术气息,已知蔡和班长脸本若人:清末有郑樟寿,民国有张福良,石贵(开化华埠人)。2006年11月蔡和班借“东海明珠”试赢的东风,老艺人张承书、郑存品传授脸谱艺术。2006年起,张承书画脸谱82帧、剧目42个,郑存品画各角色脸谱近百帧,图案丰富多彩,风格粗犷,线条精细,望图生义,雅俗共赏,2014年7月,郑存品(蔡和脸谱》画册,由浙江美术馆出版。

我不是什么作者,只是地方文化的搬运工,愿用自己的一点时间去了解各处的地方文化,然后把它给重新宣传一下,其目的很简单,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地方的特色及文化,让自己也增长了见识,何乐而不为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遂昌   遂昌县   花灯   脸谱   发源地   戏曲   大队   民国   艺人   演出   文化   蔡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