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沙漠、高原、森林、海洋四大通道,为何中华和他少有往来?

本源 正史引证

本相 实地考证

本论 客观论证


力证西域 本来本真

西 域 本 纪

漫隅子 作品


第一部

西 汉 纪



凿空西域



面对万里来访的张骞,大月氏新国王也非常礼貌地接待了他,但对他提出的联手抗击匈奴一事却始终不置可否,难道老国王被喝掉一碗头骨汤后,大月氏连国恨家仇都忘了吗?


关于大月氏的新国王,《史记》和《汉书》的记录不尽相同,前者记录为原国王之太子,后者记录为原国王之王后。到底是太子还是王后呢?这个连司马光都搞不清,他在《资治通鉴》中照搬了《史记》中的太子一说,不知是不是因为司马迁是他祖上的缘故。

是太子还是王后很重要吗?

还真的挺重要的,这攸关张骞的出使目的是否能达成。

因为如果是太子,说明大月氏的政治格局类似于匈奴一样的父系社会,如果是王后,则说明大月氏一定程度上还处在母系社会,这两种社会格局的家国情怀是不一样的,父系格局一般来说雄性的家国复仇之心不死,母系格局相对而言雌性的将就屈从情怀更强。

所以大月氏当时主政的还真可能是女王,此外,该国态度暧昧还有其它原因,那就是部族生态发生了极大变化。


实地考察拍摄:祁连山脉的草原生态,曾经的大月氏故里


当年大月氏逃到阿富汗后,征服了原住民大夏,然后就地安顿了下来。对比故土敦煌一带的稀疏草原,阿富汗一带更为水草丰美,气候适宜,而且周边人文环境也不错,再也没有匈奴那样的蛮族欺负,这样经过三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大月氏已完全恢复了元气,据张骞估计,当时大月氏的总户数已接近十万,总人口约有四十万,适合当兵的男性足足有十万,这样的规模和体量在中亚绝对是大国了。

大月氏的国都名为监氏城,距离长安约为一万一千六百多里,距离后来的都护驻地乌垒城四千七百四十里,应该说距离十分遥远,到达了大汉影响力之极限。大月氏西面是安息,也就是如今的伊朗,南面是受控于己的大夏,东南面是罽宾(jì bīn),也就是如今的克什米尔,整体而言,大月氏的风俗习惯类同于安息。

这样看来,大月氏不肯联手汉朝复仇匈奴的原因其实很清楚了,那就是他们早已满足于当下的安逸生活,得过且过吧,这跟后世偏安于临安的南宋多少有点相似。对大月氏来说,汉朝虽然强大,毕竟远隔万里,要联手汉朝复仇凶神恶煞的匈奴,挑战也实在太大,后果也太难预料了。


实地考察拍摄:衍敦谷,西域三十六国中的捐毒国所在地,今乌恰通往伊尔克什坦之路,大月氏西迁时曾路经此地


既然这样,大月氏就该直接拒绝张骞啊,何必这么拖泥带水呢?

问题似乎也没这么简单,有些事情可做却未必可说,如果公开拒绝张骞,那便意味着彻底忘本,老国王的势力只怕未必肯答应,政治矛盾可能会激化,所以最好的处理方式便是不置可否,不予回复便是最好的回复。

不得不说,暧昧有时候也是一种境界。


实地考察拍摄:天山北麓的温带森林草原,大月氏从祁连山脉辗转西进,曾在这里寓居二十来年,后来迁往大夏


那么被大月氏征服的大夏王国呢?

其实大夏王国这个用词未必恰当,因为大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王,而是由五个翕侯(xi hou)割据而治。所谓的翕侯,也就是大的部落首领,可以理解成周朝时候的诸侯,五个翕侯分别是修密翕侯、双靡翕侯、贵霜翕侯、肸顿(xī dùn)翕侯和高附翕侯。由于没有统一的领导者,民性也比较软弱,所以大夏反被远途而来的大月氏所征服。

这五个翕侯过往的历史已很难追溯,但后来的历史却可预告:公元一世纪的样子,大致相当于中国的东汉时期,贵霜翕侯先后兼并了另外四大翕侯,建立起了强大的贵霜王国。这个王国相当强大,南面扩展到了恒河流域,西北拓展到了里海一带,国祚延续了三百多年,和汉朝、罗马、安息三大强国一时并驾齐驱。

大夏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好战,好战必亡,但也决不能畏战,畏战必败。


祁连山水系分布,漫隅子实地考察,颦姐拍摄


大月氏的暧昧态度让张骞万分为难,本以为自己万里来访,对方一定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联手为原国王报仇,谁知如今却像一锅温吞水,不沸也不冷,不烫心也不寒心,这样自己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只能在大月氏和大夏境内到处转悠,苦等大月氏答复。

张骞不转悠不要紧,这一转悠竟然转悠出了一桩奇遇,仿佛一脉神光穿透过厚厚的云层,照得当时的文明天空一下子澄澈湛亮。

那是怎样一脉神光呢?

大夏——今阿富汗的佛教文明遗迹,网络图片


巴米扬大佛佛窟,位于今阿富汗境内(大夏),东佛开凿于一世纪,比张骞出使还晚了一个多世纪

一天,张骞在大夏的街市上乱逛,突然发现有个摊位上摆放着一些竹杖和布匹。

这也算得上奇闻异事吗?

不错,还真是奇闻异事,因为这些竹杖和布匹异乎寻常。

这些竹杖的竹节异常凸起,跟四川邛崃一带产的邛竹一模一样,难不成就是邛竹?

这些布匹也是质地细腻,纹路变幻,跟四川产的蜀布一模一样,难不成就是蜀布?

张骞是四川汉中城固人,自小便见惯了这两样东西,所以猛一见被吓了一大跳,以为别处也出产同样的物品,但仔细辨认后发现,这压根就是四川的邛竹杖和蜀布啊,如假包换。只是这里可是万里之外的大夏啊,怎可能出现邛竹杖和蜀布呢,这也未免太过匪夷所思了吧?

张骞看了又看,辨了又辨,真的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这下也开始怀疑人生了:自己万里来访,早已是前无古人,怎可能还有人比他先到呢,难不成这些东西不是西域来的,汉朝和大夏之间还存有其它通道?

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张骞便开始仔细询问这些大夏商人,一询问才得知,原来这些邛竹杖和蜀布都是大夏商人从东南部的身毒(yuān dú)贩卖过来的。

身毒也就是如今的印度,当时的国土除了印度本土外,还涵盖如今的巴基斯坦南部地区。张骞从商人们口中得知,身毒的北部和大夏接壤,语言习俗也基本相同,算得上是同一文化体系,因而彼此往来频繁。

这样事情稍微有点眉目了,但邛竹杖和蜀布又是怎么进入身毒的呢?

张骞对照着地图一比划,顿时一个念头电光石火一样闪过:四川和身毒之间,肯定还有一条不为中土汉人所知的秘道!

身毒——古印度佛教文明遗迹,网络图片

身毒位于大夏的东南方,相距数千里,大体位于汉朝的西南方向。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汉朝和身毒之间若真有往来,陆地上存在三种可能性:一是通过匈奴和西域接力,也就是张骞走的这条西线,沿途地貌主要为沙漠,不妨称之为沙漠通道;二是取道南部的青藏高原,再翻越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这是南线,主要地貌为高原,不妨称之为高原通道;此外还有第三种可能,那就是取道蜀地西南部的云南,再经缅甸进入身毒,这算是东线,主要地貌是森林,不妨称之为森林通道

三条通道中,沙漠通道当时为匈奴所隔,所以绝无可能通商;高原通道海拔极高,盘踞其上的羌人也对汉人极为凶恶,所以通商的可能性也基本为零;森林通道大体上呈一直线,距离最近,只是沿途全是激流峡谷和湿热森林,所以路况最为恶劣,其间更是蛮夷遍布,但也不能因此完全排除通商的可能性。

当然陆路之外还有海路,但当时造船水平有限,罗盘还未发明,海洋通道尚未开通。

从今天已知的历史看,高原通道要到唐朝**公主出嫁吐蕃后方才开通,那已是760年后的事情了。海路最早出现于东晋,当时求法僧人法显在著作《佛国记》一书中介绍,自己是坐海船从印度返回胶东半岛的,那是公元五世纪后的事了。


实拍丙察察段的怒江激流河谷——缅甸萨尔温江上游,当时的身毒道应该也是路况地貌,而且没有桥梁


实拍察隅河森林湍流——印度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当时的身毒道应该也是这种路况地貌,估计跨河全靠藤桥


当时的张骞压根不知道什么高原通道和海洋通道,只能根据已知的地理信息进行推理,从而推断出汉朝和身毒之间很可能存在一条东线森林秘道,邛竹杖和蜀布应是通过该秘道转运过来的,而且是站站接力,只是站与站之间彼此隔断,无法全程贯通,所以中土汉人从不知道这条秘道的存在。

这条秘道在历史上被称为身毒道

这条秘道的发现,对当时的汉朝来说,绝对是醍醐灌顶,恰如一脉神光穿过云层,一时间管窥到了西方世界。

当时云南一带称为昆明,还未纳入汉朝版图,后来张骞返回后,向刘彻汇报了此事,刘彻为此不惜大规模出兵西南,打下昆明,设置益州,锲而不舍地寻找这条秘道,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就这样,在大月氏和大夏徘徊上一年多后,张骞始终没能获得大月氏的明确答复,最后只能怏怏返回。大月氏这位不知性别的太子或王后,最终错过了与当时的文明翘楚大汉的交往,当真是无比遗憾。

佛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一次擦肩而过。

大月氏,你错过的不只是张骞,更是2200年的文明机缘,历史只给了你一次火花,很遗憾没能把你点燃!


帕米尔高原(葱岭),漫隅子实地寻访张骞返回路线,颦姐拍摄


瓦罕走廊,漫隅子实地考察,两只狗狗讨吃鸡蛋,颦姐拍摄


大勇大智的张骞,在历经大苦大难后,终于踏上了归程。

为了避开匈奴,回程张骞没有再走来路,而是选择了另一条陌生道路,《史记》如此记载:“并南山,欲从羌中归”,也就是贴着南山而行,想要取道羌中而归,这里的南山指的又是哪一座呢?

南山指的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这条山系,东西走向,绵延而漫长。如今大家都知道这便是昆仑山,但当时的南山还没有这个名字,必须等张骞返回汉朝后,刘彻对照古图书后才予命名的。

此外南山还有另一种解释,那便是长安南部的秦岭主脉终南山。从地理上看,终南山一路向西,分别是陇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继续向西还有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往东则还有大别山脉,这么多山脉基本上都连成一直线,所以在当时人看来就是一座,因而被统称为南山。南山山系长得离谱,东西跨度约有六千公里,堪称是地球上第二长山系,仅次于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

在山系北麓的人们看来,陇山以东全是森林,陇山和祁连山之间则是草原,阿尔金山往西则全是沙漠了,草原和沙漠的分割点大致位于敦煌一带。后来汉朝攻下河西走廊后,决定将敦煌这个分割点设为经略西域的根据地,并在更西面设置了两个重要的关口,分别是南部的阳关和北部的玉门关


实地考察拍摄:阳关旧址,汉朝丝绸之路南线始发站,前方栅栏之外便是著名的阳关道

两关继续往西,便是张骞前出和回归的两条线路,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北线和南线,唐朝以后天山北路开通,以上北线又被改称为中线。


实地考察拍摄:瓦罕走廊东面跨越塔格墩巴什河的铁桥,2150年前,张骞大致便是由这里返回汉朝的


张骞回归的前半程现已无法明确,依据现实地理推测,很可能先是从瓦罕走廊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然后经塔莎古道来到莎车,再取道和田、民丰来到若羌(古称婼羌ěr qiāng)后半程就很清晰了,基本上都是贴着昆仑山脉北麓而行,也就是后世所谓的阳关道,丝绸之路之南线,后来唐玄奘西天取经返回,走的也是这条线路。


实地考察拍摄:瓦罕走廊的东部峡谷口,张骞便是由此东归


实地考察拍摄:阳关北侧车轱辘处便是阳关道,再北侧便是茫茫沙漠,当年张骞出使返回走的便是这种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维这样描述这片广袤的大沙漠,可见即便到了后来的唐朝,阳关之外依然是一派蛮荒,很难想象汉朝之前会是怎样一副天荒地老模样。张骞这次出使,堪称有文史记录以来首位汉人穿越这里,所见所识完全超越了当时汉人的认知,前所未有地拓展了汉人的人文视野,就好像在一片史前荒漠上凿开了一条文明通道,所以历史上有个专门用语这样来形容这次出使:凿空西域

两千多年来,这个词语永远只属于一个人,此后千万年,也永远只属于一个人,那便是张骞,这是历史对他出使的定性。

因为张骞这次出使,中土文明从此嫁接了西域文明,就好像一锅豆花点入了一碗盐卤,一下子变得风神隽朗,气度雍容。



请继续关注《西域本纪●西汉纪》之五:回归之路——中国历史上的神魔级人物,三条妙计连破三大千古难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阳关   西域   山脉   月氏   山系   通道   汉朝   汉人   匈奴   中华   少有   南山   高原   沙漠   海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